一般說到「顧問」,大多數人印象裡應該是穿著西裝筆挺、光鮮亮麗的透過諮詢提供客戶建議。有時客戶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有時候他們知道問題是什麼,但他們不確定應該如何處理它。而顧問的角色則是以自身的經驗與專業,協助客戶解決種種疑難雜症。
我在中年職涯轉型之後,因為自己從2000 年起就在數位與網際網路相關領域工作,且有十多年擔任管理者的經驗,很自然的有一些企業邀請我擔任數位轉型或經營管理領域的顧問。剛開始大多是透過諮詢或會議的形式對客戶提供服務,但漸漸的我就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想只是提供建議出一張嘴,而是成為客戶的協作夥伴,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新實戰經驗。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受到一本書的影響。《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的作者奇普.康利是真實世界裡的「中年級實習生」。他26歲時創立了「裘德威精品旅館集團」(Joie de Vivre Hospitality),將之經營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精品飯店品牌。在2013年他50歲時賣掉這個集團後,機緣巧合接到Airbnb創辦人布萊恩的邀請加入Airbnb,起初擔任顧問,之後成為Airbnb「國際旅宿與策略部」的主管,幫助這家公司發展成全球最大的旅宿品牌,以自身經驗傳授Airbnb 遍布全球近兩百個國家成千上萬名的房東們經營的獨門心法。
在Airbnb 工作數年後,奇普理解到在他自己身上發生的際遇,理應適用在更多中年工作者與企業,因而創辦「Modern elder academy, MEA」,協助更多中高年樂齡工作者發展新的職涯。
在讀到奇普康利的親身經驗後,我也希望能以類似的方式延伸自己的職涯。很幸運的有客戶也願意嘗試這種非典型的做法,讓我用「既是顧問、也像約聘」的方式一起工作,有正式職稱、名片、門禁卡,約定好每週固定進辦公室的時間,設了辦公座位,甚至也會和我的同事一起去拜訪合作夥伴或客戶。我也有我需要完成的專案與工作項目,就和我之前仍在企業服務時很像。當然,因為工作型態不同,我的酬勞計算方式也有別於單純顧問以時數計費的形式(必須說,應該是企業賺到了)。
我同時在兩家不同的企業,每週有2.5天的時間是要去「上班」的,其他時間仍維持我擔任顧問、講師、內容創製者的工作(或者放空)。
那麼,是怎樣的企業會需要我這樣的協作呢?當一家中小型公司迅速成長時,擴展業務的速度,通常會比增聘有足夠經驗的員工與發展內部完整流程的速度快的多,甚至會一直處在缺人才與缺制度的狀態。而主管在部門的工作量與人數呈倍數成長時,管理幅度也可能超出其負擔。這時如果團隊中有經驗豐富的人來協助會大有幫助。
在台灣,也許每一家成長中的中小企業也許都有這樣在人才與能力上的需求。這時,一個身懷豐富技能、有EQ、數十年經驗與專業知識與人脈網路、具有良好判斷力、AI無法替代的資深工作者,就可以像是電影《蝙蝠俠》信賴的管家阿福一樣,成為企業的即戰力。
但可惜的是,像我目前這樣的工作模式,目前仍相當少見。甚至企業主與年輕的工作者,會對有了年紀的資深人員抱有疑慮。而資深的工作者也對於這樣非典型的職涯發展有所擔心。同時,也沒有適當的媒合管道,只能憑人脈關係引薦,才可能連結資深人才與企業。
但隨著少子化、人類的壽命延長且更健康,現在正是世代之間認清彼此其實可以共同協作的時候,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個類型的職場,年輕人可以指點年紀比自己大的老人有關數位與未來的技術,老人則可以提供年輕人職涯、領導、人生通則的建議。如此,對於熟齡工作者而言,也許新的一段職涯機會就此展開。
當中年級工作者預見自己有更長的時間可活,應該要發展人生第二曲線時,不妨思考一下:
我在這五年的經驗是,身為一個展開全新職涯的中年級實習生,「力行互惠」是最重要的原則;包括施與得、教與學、說與聽。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為我自己打造出更好的人生下半場。
(本文原發表於「104高年級」,標題為:【老查的中年級觀察】企業顧問不只出一張嘴?經驗豐富的中年級工作者有機會發展出新型態顧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