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關於台灣文學研究史─12:本土論/成大台文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那時候真的會因為刑法100條掉頭。


到了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本土和台獨意識開始全面性地瓦解、改寫原先的鄉土意識,深具本土和台獨意識的文學創作與社群也逐漸冒出頭,現階段本土論述也多為此時奠基。


而本土論作為一種研究架構,當以游勝冠在1991年的碩士論文〈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為代表。游勝冠在成大台文創系伊始便任教至今。成大台文作為第一個國立大學的台灣文學系所,儘管內部紛擾不斷但實有標竿意義。


或有人質疑台灣文學系所建立是政治掛帥,但其實中國文學建構肇始也是政治掛帥,也和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脫不了干係。


極端的參與政治,和極端的迴避政治其實並無二致。


參考資料: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Chi̍t-hāng-hit-hāng(這項彼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