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績效評核迷思:職場必備的實踐指南

不論是試用期後的評核還是每年年度的年中或年底考核,常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困惑和不滿的情況。被考核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超出標準,但打考績的人卻認為只是恰如其分,甚至差強人意。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角色認知不一致。

角色認知不一致的影響

以棒球作比喻,團隊的共同目標是幫助球隊贏得比賽,但每個成員都有其主要的績效指標。以投手為例,投手的“績效”是三振數和勝投率等,而幫助一壘手補位刺殺跑者則是“貢獻”,不是評核的主要依據。如果公司在績效評核時,將這些“貢獻”當作“績效”我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不滿。相反來說,如果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把幫助一壘手補位刺殺跑者當成“績效”,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明確角色和責任的重要性

在職場上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Eva既要負責專案管理,又要帶領團隊,那麼Eva的主要績效是專案成效還是帶領團隊的表現?再比如,Tom主要負責某個產品,但因為同事離職,不得不代理另一個對公司營收非常重要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Tom的績效應該是自己產品的表現還是代理產品的表現?如果角色和責任不清晰,績效評核可能就會引起爭議和不滿。

其他職場常見的例子

  1. 跨部門協作項目:作為市場行銷專員,但同時也參與了公司的一個跨部門協作項目,負責協調和溝通工作。那麼績效是市場行銷的成果,還是跨部門協作項目的表現?
  2. 技術支援與產品開發:作為軟體工程師,主要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但因為技術能力強,經常被要求去支援其他產品。那麼績效是新產品的進度和質量,還是技術支援的效率和效果?
  3. 培訓員工與個人業績:作為銷售經理有被期待的業績目標,但需要花大量時間培訓員工。那麼績效應該是個人的銷售業績,還是培訓團隊的成果?
  4. 營運管理與客戶服務: 作為客服主管,主要負責客服團隊的營運管理,但由於經驗豐富,也直接處理了一些重要客戶的投訴。那麼績效應該是團隊的運營效率,還是直接處理客戶問題的品質?

要如何知道一個沒有路燈的隧道裡面有什麼東西?

最好方式就是開著車燈慢慢前進,有前進,才有可能了解情況。

關於“績效”與“貢獻”的認知不一致,最好的方式就是員工與主管都願意向對方前進。

身為員工,如何向上有效溝通?

  1. 主動要求明確角色和責任: 在入職或職務調整時,主動要求公司明確我們的角色和責任,並確保雙方達成共識。
  2. 參與制定績效指標: 在制定績效指標時,積極參與其中,確保這些指標能夠真實反映我們的主要職責。如果感覺某些指標不合理,要及時提出並與公司協商。
  3. 定期溝通和反饋: 定期與主管進行溝通,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現和改進空間,同時也讓主管了解我們的困難和需求。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還能讓主管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工作情況。
  4. 靈活應對變化:當職責發生變化時,主動要求更新績效指標,以反映新的工作內容。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努力得到公平的評價。

身為主管,如何向下有效溝通?

  1. 鼓勵員工參與: 鼓勵員工參與績效指標的制定過程。這不僅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還能確保評核標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定期與團隊溝通: 定期與團隊成員溝通,確保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並對績效指標有清晰的理解。這有助於減少誤解和績效評核時的爭議。
  3. 靈活調整績效指標: 根據實際工作情況,靈活調整績效指標。當員工的職責發生變化時,及時更新績效評核標準,以反映其新的工作內容。
  4. 提供及時反饋: 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及時的反饋,而不是僅僅依賴年度或半年度的評核。這有助於員工及時調整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

About JPM

以正面思維 + 思考框架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持續地向上爬升。

擅於策略、行銷、設計、溝通談判與管理,職業生涯中推動過幾個從零開始的新創事業,營收小則數千萬,大則數億,具備跨國與跨產銷人發財等部門的專案經驗。

納茲達克企業、台灣百大公司PM, PO經歷,主持過海內外百人以上團隊的專案,排名App Store, Google Play No.1的App,申請七國專利的產品設計。有創業、出書與贏得各大獎項紀錄,例如拿到澳洲官方贊助出國旅居。

更歷經過無數困境失敗,痛苦掙扎後找到突破點的經驗,像是:當過被屬下集體架空傳謠言的主管,被上司打壓到看心理諮商師,中年轉業處於弱勢賣方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擅於策略、行銷、設計、溝通談判與管理,職業生涯中推動過幾個從零開始的新創事業,營收小則數千萬,大則數億。 納茲達克、台灣百大公司PM, PO,成果像是主持海內外百人以上團隊專案,排名第一的App,申請七國專利的產品設計。有創業、出書與各大獎項紀錄,例如澳洲官方贊助出國旅居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