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教甄上岸筆記(國中國文)

以下內容都不是我個人獨創,是各方前輩的智慧。
然後讓我們快速省略我本人幾千字的個人心情抒發,直接進入考試準備的心得:

【筆試】

我的筆試成績僅超 ‧ 低空飛過,所以以下參考參考就好。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請繼續堅持下去,別看我的。

固定時間:寫題目(阿摩)、筆記整理

在考前兩個月,我規定自己一週固定三天用番茄鐘工作法,15分鐘做事、5分鐘休息、跑三輪共一小時。這段期間,就是寫題目、寫筆記,不斷反覆地練習。

但下班回家,都累得半死,寫一整份考古題真的太痛苦了。
所以我常常選定科目後,利用阿摩的自由模式

一次隨機25題,剛好一個番茄鐘時間可以寫完,剩下兩個番茄時間我就認真訂正。


我今年基本上拋棄直接閱讀專書,因為太龐大,讓我有很深的無力感。

但是在「訂正」這一塊,我抓得非常嚴格。
譬如說我寫錯關於「歸因理論」的題目,不能只將四個選項搞懂,而是開始搜尋,整理這個理論的相關筆記:

我也是在這時發現:欸、那個法規題是不是有點棘手啊?
原本想靠常識硬闖,後來咬緊牙根,最後一個星期,將教師法教育基本法教育部性騷擾防治及處理要點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幾個大項目,雙語教育、資訊推廣、本土語教學等,一個個打開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部推廣頁面,一個個歸結出重點筆記。

不再讀人家的重點,而是藉由整理、歸納的過程,自己好好讀一次法規。


瑣碎時間:聽解說

午飯、值周、通勤的瑣碎時間,我就放著YouTube上的影片,用聽的來複習。

譬如這些:

現在很多補習班也都有把教育哲學、教育法規、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學等項目的影片放上YouTube,有事沒事聽個免錢的。


【試教】

都說試教是演一場戲──我曾經對此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演什麼才合評審胃口?

後來是好好回憶了大學教授的教導,並在恩人的指導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這就是一堂只有15分鐘的課。

我不是把45分鐘濃縮成15分鐘,也不是從45分鐘擷取15分鐘。
而是現在上課時間就只有15分鐘──我作為老師,可以帶給學生什麼?

在此推薦恩人大大的文章。
是讓人能扎實拿分數,並且真正對教學有幫助的思考方式: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要如何達成?怎麼檢核?

所以試教的「演」,並不是演出一堂課。
而是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脈絡,所以演「我已經教過學生什麼了」。

並且因為我熟悉班上會出現的大小事,所以演「我會如何處理」

如果我的目標是「教會學生移步寫景的手法」,方法是「課本畫線與寫學習單」,那作為一線老師,我應該要清楚「學生可能會只顧著畫線,不寫學習單」的情況,所以我要演出「到學生座位旁提醒他」的戲碼。

又或者我的目標是「教學生辨識新詩中的意象」,方法是「寫學習單的表格對照」與「左右討論分享」,檢核是「口頭回答」,那我就需要演出「分組的方式與規範」,還有「學生答錯、答對的應對與引導」。


試教設計:教學目標、方法、檢核

在恩人的指導下,我不再鑽牛角尖於「這一課的學習單要放哪些東西」,而是單純盯著每一課的重點所在──課文此兵家必爭之地,這一篇為什麼被選進來了?它的價值是什麼?

有哪些重點是從前面的課程遷移過來的?(手法?文體?)
有哪些是只有這一課才能上的的內容?



【口試】

諭見新世界的這三篇請務必參考一下:

自我介紹篇 │ 問題回應篇 │ 口試題目篇

總之,「總分總」結構是大家的好朋友。
在競爭激烈、大家都能說出個所以然的情況下,有條理的回答,應該是很吃香的。

並且,關於口試題目的部分,
誰還沒看過秋燕老師整理的口試歷屆試題,就吃大虧了:

在自我介紹挖坑

我自己是習慣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就先丟出評審可能會感興趣的關鍵字(當年的教育議題、政策,或比較精彩的事蹟等)。搭配手勢、語氣,力求埋頭看資料的評委們能至少留意到這些主題。

這次準備的是資訊融入教學、資訊組行政協行、國語文競賽三項。
並就「如何進行」、「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等方向,各預備了一套總分總形式的回答。我不寫逐字稿,避免背錯會慌。只寫大綱跟關鍵字詞,大概在腦中跑個幾輪。

其中我最確信會被問到的是資訊相關。
這是我記事本裡的大綱:

長期:經營classroom、數位閱讀(品學堂、PaGamO)
課程:回答(ClassPoint、Kahoot立刻檢核)、找資料(自主學習Padlet)
評量:數位型態的作業、背誦類考試(Gimkit)

現場果然立刻被問到:「你會如何進行資訊融入?」

我的回答大致上是:

【總】關於如何將資訊、數位學習融入課程當中,我認為可以分成長期、中期、短期三個部分來說。

【分1】(總)第一個是長期部分。我要讓學生知道,數位學習不是偶爾的遊戲而已,他必須養成在生活中善用資訊的習慣。(分1-1)所以我很認真經營Classroom,會將考卷解答、補充資料都放上去,讓他們養成使用Classroom的習慣。(分1-2)還有就是在課程中使用數位閱讀的平台,使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

【分2】(總)第二個是中期,屬於課堂上的應用。(分2-1)譬如我會使用Kahoot能插入簡報、問答的特性,搭配「生生用平板」政策下的載具,讓學生在上課時,不再是用便條紙,而是直接以平板來回答回題。(分2-2)還有以Padlet指定範圍,讓他們上網尋找課堂需要的資料。

【分3】(總)最後是短期,可能就是某一次的測驗或作業。(分3-1)譬如國文科難免有需要背誦的東西,那我就用遊戲、Gimkit來操作。(分3-2)或者是指定需要繳交電子檔的作業,讓他們練習如何操作。

【總】以上這些長期養成、中期的課堂應用、短期的作業評量,是我進行資訊融入的方式,讓它成為課堂、生活的一部分。


【結語】

其實到現在仍然覺得自己是運氣成分居多,才能夠今年游上岸。

這一套分享,或許參考價值不高。
只是過去在準備考試,最為迷惘的時候,常常忍不住搜尋其他人的心得來看。未必對自己面對的問題有幫助,但看著看著,會比較安心一點。

所以想說,我在這趟路上得到了這麼多人的幫助,總也要把自己有的分享出來才對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歌詠歡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