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算是努力參加臺北的各種電影節,只要有時間就會挑幾部感興趣的影片來看。不過這次比較特別,與其按主題和興趣來選擇電影,我決定直接空下兩天,把這兩天播映的電影全部看完。一開始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太累,畢竟長時間在黑暗中盯著大螢幕看電影,再加上平時工作的電子產品,眼睛真的很容易疲勞。但考量到我一趟到信義威秀或是光點華山來回的時間成本,一次只看一部實在不太划算,還是決定在同一天一起看三部電影。這樣我只要在換場中間去上廁所抽菸買個飲料就過去了。於是我挑上了6月24日和25日的信義威秀,從下午一點半開始看,一路看到晚上九點半。很巧的是,這兩天的六部電影,有三部都是「國際新導演競賽」的作品,也就是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這三個場次也都有導演映後座談,外加吉田惠輔也有來臺灣,看完後可以聽聽導演拍攝的心路歷程和觀眾提問。以下是一些觀影雜記:
西班牙導演維克多.伊利亞特( Víctor IRIARTE)。本次最沈悶也最想睡覺的電影,我第一次在電影院打瞌睡的經驗就獻給你了。全片幾乎都是旁白,兩個主要的角色長相十方類似,讓我一個臺灣人幾乎無法辨識的兩位西班牙裔演員,都長得很像《紙牌屋》的女警探,我到片尾都分不出這兩個人。很多長鏡頭和隱喻當下都看不懂,到了導演座談才知道導演的小心思,不過顯然技巧還不夠純熟。雖然說他是打著與西班牙轉型正義議題的電影在臺灣上映的,但這實在是太隱晦的做法了。
法國導演安娜伊.泰倫(Anaïs TELLENNE)。按照臺北電影節的說法:「看似改編鄉村版《鐘樓怪人》,實則更是現代版《包法利夫人》。」確實是如此沒錯,蠻好看的。劇情講述一個中年、過胖、眼睛受傷的大叔,在沒落的貴族家庭擔任管家,與久久未歸的藝術家女主人產生了一些奇妙的情愫。這部電影也打開了我視野,原來手在捏陶土時的聲音是這麼的情慾。法國老奶奶也會看八點檔,配上俗俗的主題曲。我唯一要抱怨的就是男主角不夠醜,這種類型的中年人我每天都在路上看到。
義大利導演馬可.貝洛奇歐 (Marco BELLOCCHIO)。歐洲近代史、宗教史的背景要求極高,我個人認為這不是臺灣多數人熟悉的題材,在場應該很多人都看不懂,不過卻是這兩天最多觀眾的一個場次。你需要知道義大利建國前各邦各國的狀態、歐洲近代史上天主教與其他宗教拉扯糾纏的關係、猶太人被壓迫史等議題,看這部電影才會有意思,才會知道為什麼教宗要綁架猶太小男孩、教宗國為何會被攻破等情節。有一些劇情轉折會誤導觀眾。比如說把庇護九世描繪成一個邪惡無知的教宗,實際上庇護九世做出這些決定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因素。猶太人在歐洲史上也不全然是一個被壓迫者。教宗國被攻破到底跟綁架案有什麼具體連結,這種滑坡式的引導方式讓人覺得一定是個猶太人拍的(雖然wiki說導演是無神論),有很明顯的猶太被壓迫史觀。還有一些場景實在太過粗糙,如耶穌復活、攻破城牆等。整體而言還是不錯看。
中國導演林見捷(LIN Jianjie)。臺北電影節指南稱是中國版的《聖鹿之死》,確實是如此,而且更毛骨悚然且貼近現實。前十分鐘我很期待可以變成男同志片,沒想到事情急轉直下。如果說《聖鹿之死》是超現實和克蘇魯的,那麼家庭簡史就是一個基於中國社會(或臺灣社會)升學主義的極致表現。這部電影也有一點《寄生上流》的色彩,特別是一個學生寄生進同學的家庭,就如同導演所說的自然科學界裡會排斥不適合的細胞或細菌,接受更適應要求的外來者。這些看起來這麼理所單然的對白和發展,我無法突破任何邏輯或劇情上的漏洞,好像就應該這麼發展下去,直到有一方發動改變為止。當天導演不克前來臺灣,但是仍用平板視訊希望與觀眾對話,超像科幻片的場景的哈哈。導演稱:「這部電影是基於現實,但不是現實主義的電影。」非常有道理。
日本導演村瀬大智(MURASE Daichi)。講述一個在奈良縣大峰山洞川溫泉街,經營溫泉小旅館的故事。這個劇情設定讓我想到了日本其實有非常多荒廢的溫泉街或溫泉旅館,就像是臺灣沒落的觀光村、或是美國從來沒有機會被開發的鬼城,原本懷抱著夢想的夢想最後死去的地方。女主角原本為了父親的夢想和為了活存而經營旅館,但是當爺爺莫名消失後,是否要經營這個旅館就成了人生抉擇。我想這跟有沒有認同這間旅館、溫泉街以及大峰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從來沒有把這個地方當作是「家」,而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每天對旅客的早安晚上就只是專業工作而不是真心。這個設定也回應到了我個人的生命經驗,我搬到山上以後,也從來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我的故鄉,這只是一個暫時住的地方,我總有一天會回到我熟悉的地方的。隨著時間的進展,我逐漸意識到我或許再也回不到我想回去的地方了,才開始思考要如何把陌生的土地轉化成自己的認同。這部片是少見的電影比例接近方形的4:3,蠻特別的。鏡頭和光影都很美很自然,這些美麗的鏡頭在最後20分鐘頻繁出現,每次出現我都以為要結束了,最後收在一個很適當舒服的地方。
日本導演吉田惠輔(YOSHIDA Keisuke)。這部電影是兩天內第三部失蹤題材的電影。石原聰美的獨角戲,展示了她從希望到絕望再到重生的過程。根據導演的說法,石原聰美生子後使其經驗值暴衝,作為第一部復出電影可謂演技再攀高峰了。另一條主線是記者是否該持續報導沒人在乎的人口失蹤案,是新聞媒體業的抉擇。可惜的是我並不認為石原聰美在這部電影有明顯的成長曲線,電影的前半段大部分的情緒都很類似,後半段才有比較大的變化,但變化的契機又不太容易注意到。不過整體還是不錯看,我內心的小念頭一直很希望他可以突然變成犯罪片哈哈。
有趣的是,這次看了六部電影,其中有三部是跟「綁架」或「失蹤」有關的電影題材。「夜晚尤其是」討論了西班牙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嬰兒失蹤事件,「教宗家的小兒子」是教宗國為了宗教原因綁架猶太小男孩進而導致教宗國解體和義大利建國,「我的女兒在哪裡」則是女兒失蹤的石原聰買的成長故事。不知道是不是臺北電影節特意安排好的。
結論:一天看三場電影實在太累了,眼睛快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