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談組織學習」-1 學習型組織

今年參加候用主任儲訓口試,被口委問了一道有趣的題目:

「工作、家庭、學習,三者你會如何排序?」

我當下不假思索地回答:「『學習』排第一!」

評審有點詫異,因為其他人不是回答工作就是家庭,

怎麼會有人把學習擺第一?

我接下去把話說完:「只有『持續學習』,工作和家庭才會一起好!」


在我的想像中,一個有效能的組織必定是個「學習型組織」,

要具備持續成長與轉型的動能,能處理各種模糊、不確定,甚至是還未發生的問題,

才能因應不斷變化的未來世界。


學校就是各種組織裡的重中之重。

隨著未來教育趨勢,學校儼然成為「學習的平台」,

串聯起地方的各項議題,促成資源的連結與共享。

學校正逐漸開啟大門,開始與社會對話、向世界學習。


「『學習型組織』就是組織成員不斷的發展其能力以實現真正願景,同時培育出創新及影響力的思考模式,凝聚渴望並不斷在團體中學習。」- Peter Senge,1991

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說過,

組織學習建基於「個人學習」之上;沒有個人學習,就沒有組織學習。

領導者的工作,就是要以身作則,落實知識管理與資訊共享,

創造「歡迎分享」、「樂在學習」的工作環境與文化氛圍。


至於學校端實際要如何執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嘗試:

一、會議即增能

各項會議(如:行政會報、處室會議等)除進行業務報告外,也是團隊增能學習、凝聚共識的重要時機。主持人可以預留一半的會議時間,進行理念分享、行政增能、案例探討、專業社群,甚至外埠參訪、異業學習等,讓平時工作忙碌的成員們集體學習、相互對話。

二、落實PDCA循環

如果繁忙的工作不允許常舉辦研習,其實也無妨。只要把PDCA循環(Plan-Do-Check-Act)的概念帶入到每日的工作業務即可:辦完活動,就要立刻搜集意見、評估成效,最晚隔天就需把需改善之處列出來,留作明年參考。這樣就會一次比一次更好,構築不斷改善的循環思維。

三、創新不用多,一點就好

大校就像一艘大船;大船有慣性,所以改變方向不容易。學校辦活動也有慣性,不易改變,但問題是環境可是一直持續變動的;如同溫水煮青蛙,等到哪天意識到「真的該變了!」的時候,可能已經為時已晚。所以我要求組長,辦大型活動時,每年都要有「一個創新」。即便數量不多,但每年累積下來,學校這艘大船就會開始改變方向,更加貼近學生需求與環境的改變。


沒有一個組織完全沒有學習功能,

但也沒有一個組織能大聲說出:「我們就是最完善的學習型組織!」

改變是種必然,每個人都在轉型的路上;

學習型組織,不追求永恆的卓越,只有不斷的實踐學習的修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