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勇於嘗試學習新東西的每個研究所碩博士生,都應該掌握的「好好失敗」框架:

勇於嘗試學習新東西的每個研究所碩博士生,都應該掌握的「好好失敗」框架:


1. 克服厭惡 (Aversion):

- 當面對失敗時,我們本能上會感到厭惡。這種厭惡感讓我們害怕失敗,進而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然而,成功的人往往能克服這種厭惡,勇於面對失敗,從中學習並改進。學會克服這種厭惡感,是成長的重要一步。Amy Edmondson在《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中指出,厭惡失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但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訓練和實踐,不斷減少這種厭惡感,進而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2. 理解失敗類型 (Failure Types):

- 很多人會因為對失敗的困惑而不知所措,這是因為我們缺乏簡單實用的框架來區分不同的失敗類型。Edmondson在書中提出了理解並區分不同失敗類型的重要性,例如策略性失敗、實驗性失敗和可預見的失敗等。透過這樣的框架,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待失敗,找出改進的方向。了解失敗的類型有助於我們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不再把所有失敗都視為同樣的錯誤,而是能夠從中獲得不同的學習經驗。


3. 克服社會污名化 (Social Stigma of Failure):

- 社會對失敗的污名化讓我們害怕被評判,進而不敢冒險嘗試新的事物。這種恐懼使我們停滯不前。理解並克服這種社會對失敗的污名化,能讓我們更勇敢地接受挑戰,從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Edmondson指出,失敗常常被視為個人的缺陷,但事實上,失敗是學習和創新的必經之路。我們需要改變對失敗的看法,將其視為成長的一部分,並在社會中推廣這種觀念,使更多人能勇敢面對失敗。


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框架來幫助大家愈挫愈勇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