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不是投降,那是什麼?|《臣服實驗》

臣服不是投降,那是什麼?|《臣服實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工作上,遇到難題時,總下意識回應:

「唉...我根本不適合這工作吧...什麼都做不好,設立的目標都沒達成。」

我邊嘆氣邊點著滑鼠,goole著如何成功與客戶成交。終於找到覺得合適的文章時,點進去一看,憂鬱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內文強調業務要有一顆堅持的心,努力突破現狀等等的心態。

堅持努力大家都常講,但我就是沒動力堅持下去。腦袋的聲音,也因此不斷地數落自己:

「就是不夠堅持,才沒辦法成功,再努力一點!」

「難道只有刻苦的努力,才會成功嗎?」

這樣的疑惑,後來在《臣服實驗》一書中,得到不一樣的觀點。

剛開始覺得這本書是告訴你,如何將人生看淡那種心靈雞湯。然而,書中的臣服,與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我嘗試在生活中試試看書中所講,發現當自己臣服的那一刻,首先最有感的是情緒

我在面對客訴問題時,腦袋常下意識先冒出:

「都是因為A沒有留意這個環節,所以才出包,他就不能仔細一點嗎?」

我邊向客戶道歉,邊快速答答答地打字,在群組裡表達我的不滿。心裡越想越氣,覺得自己幹嘛幫他人擦屁股。

回想後才發現,因為不想承認事情的發生,我居然花這麼多時間在生氣,在找戰犯。

後來又遇到工作的不如意時,我趕緊提醒自己:

「我接受現在已經發生的所有事情!」忽然間,我稍微跳離負面的情緒,轉而開始思考解決方法。

遇到難題時,選擇臣服已發生的事實,更專注在解決問題上。


有陣子開始留意,自己心情低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慢慢紀錄後發現,大多是過去發生的事,和未來還沒發生的事,影響我的心情。

記得某天,一位阿伯用像風一樣的速度直接左轉,我與他的機車只差了一公分的距離,差點碰撞。那天只要想到這件事,就會很想回到當下,對阿伯破口大罵,心情也因此變糟,卻忘了那是幾小時前的事情。

我也常活在未來。

曾經看過一位客戶兇別人,所以認定對方是難溝通的人。某天與對方洽談前,一直很怕被客戶兇,我不斷深呼吸,手心也冒了不少汗,搞得整個人特別緊張。後來對談完,發現對方其實是一位好相處的人,與自己的想像完全相反。

我將想像的未來,當成一定發生的未來。我想連外面的算命老師,也不敢跟你說一百趴準確吧!


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都不是現在,只是腦袋所幻想的畫面。這些畫面卻一直璀殘我們的心靈。

記得《鈴芽之旅》這部電影,女主角鈴芽因為一扇門,經歷了一連串的難題,最後關上了這一扇門,並說了一句:「歡迎回來。」

raw-image


這段話讓我覺得,不管過去多麼難受,對未來多麼害怕,終究只有回到現在這一刻,才是真實的。

對過去發生的事,感到難受;對未來的想像,感到害怕。當臣服這一刻時,這些情緒暫時與自己有了距離,能更清晰的思索著: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臣服生命=投入在每個這一刻。


【後記】

我認為意識到臣服這一刻,是件很難的事情,不是因為很複雜,反倒是過於簡單易懂,導致常被忽略。我用每小時的鬧鐘,提醒自己,臣服於已經發生的任何事,但幾乎每次過了五分鐘就忘了,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raw-image




avatar-img
隨筆阿霖
11會員
23內容數
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常感到迷惘,於是開始透過文字,寫下內心的感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隨筆阿霖 的其他內容
心想真得會事成,就算是災難。 在稻盛和夫小時候,他很怕得到肺結核,卻還是得到了。 而他的哥哥和爸爸,不怕得到肺結核,也常照顧這些病人,卻都沒有事。 直到某天,一本書給他新的頓悟:「任何災難都起於招惹災難之心。自心不主動呼喚災難,就不會有任何災難靠近你。」 這次的經驗讓他深刻了解,心想真得事成。
薩古魯,一位印度瑜珈士,兩年前的低谷,我認識了他,開始練習了他所教導的瑜珈。 命運的齒論,將我帶到一個全新的走向。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
心想真得會事成,就算是災難。 在稻盛和夫小時候,他很怕得到肺結核,卻還是得到了。 而他的哥哥和爸爸,不怕得到肺結核,也常照顧這些病人,卻都沒有事。 直到某天,一本書給他新的頓悟:「任何災難都起於招惹災難之心。自心不主動呼喚災難,就不會有任何災難靠近你。」 這次的經驗讓他深刻了解,心想真得事成。
薩古魯,一位印度瑜珈士,兩年前的低谷,我認識了他,開始練習了他所教導的瑜珈。 命運的齒論,將我帶到一個全新的走向。
為什麼:為什麼你想做這件事?它是一個信念,這個信念可以貫徹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 怎麼做:知道達成目標,可以做哪些事情。 做什麼:正在做的事。 越靠近內層,越感性,越靠近外層,越理性。 賽門・西奈克提到,人要從最內層,也就是以「為什麼」當作出發點,才能找到人生的動力來源,並因此感召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