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L06】臺語文字之謎

身處於臺灣這個多元社會,這裡的文化及語言理應多彩紛呈,然而事實上卻有許多弱勢本土語逐漸流失,而且大眾對於語言本身多有誤解。因此【千言萬語的秘密】這個系列除了介紹有趣的語言現象之外,也會針對網路上對於語言本身的誤解進行澄清。

先前我們提到了臺語為什麼叫臺語(這個語言叫什麼?這個語言叫什麼(二)──「Ho̍h-lo」的稱呼),這次則要針對網路上對於臺語書寫系統的一些爭議,進行語言學與歷史的澄清。


Q1. 臺語都用中文字書寫,所以臺語是中文?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把「漢字」跟「中文」這兩個概念分清楚。「漢字」是一種書寫系統,它可以被用來記錄各種語言。其中包含現代漢語(也就是中文或國語或華語)、日語、臺語、客語、粵語等語言,甚至在古代,漢字也被用來記錄韓語、越南語、蒙古語等語言。

我們舉越南語為例,請看以下的碑文例子:

【越南語】
漢字:打朱使知南國英雄之有主
越南語拼音:Đánh cho sử tri nam quốc anh hùng chi hữu chủ.
漢語:打敗他們,讓他們知道南方的英雄是(這塊土地)的主人。[註1]

漢語母語者的我們大概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如果用越南語來唸,就會知道句子意思。由於古代越南語沒有文字,但是在跟中國交流的過程中借入大量漢字,另外又以漢字為基礎組合出「喃字」,成為當時越南的主流書寫系統(漢字+喃字)。這些文字都有屬於自己的書寫發音與語法規則,我們不會因為越南語用漢字行文書寫,就把它歸類為漢語。

再舉一個例子,日語在書寫時也有漢字,有些字也存在現在的漢語中,但意思不太一樣;有些漢字在漢語中則根本沒有在使用。請看以下的詞彙:

【日語】(括號內為日語意思)
漢語有這個詞,但意思不同: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沒問題)
漢語的使用裡面沒這個漢字:雫(しずく,水點、水滴)、凪(なぎ,風平浪靜)

上面例子告訴我們雖然這些詞彙都可以用漢字書寫,但卻擁有屬於自己的發音,意義上與漢語詞彙有所不同,有些甚至不是漢語的詞彙。因此語言學家不會把漢語和日語歸為同一種語言,也不會說日語用「中文」書寫,正確來說應該是「日語是使用漢字系統的語言」。和日語的情況相同,臺語及其他漢語語族的語言一樣,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漢字文字系統,例如臺語「𨑨迌」、粵語「冇」、客語「𠊎」等,這些文字都是現代漢語中我們沒有使用的,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都是漢字,但彼此的文字系統還是有所差別。

總結來說,在語言學上,語言學家會把漢語和臺語視作是兩個不同的「語言」,而且它們都是使用「漢字」這個書寫系統的語言[註2]


Q2. 現在臺語課本中的臺語文字跟我寫的都不一樣,是亂寫亂湊的標新立異之舉?


討論之前,我要先放幾張圖片給讀者看看,不知道各位讀者看到有什麼想法呢?[註3]

如果你完全能夠接受上面這種「用音近的漢字來標註語言發音」的行為,覺得沒什麼問題的話,那麼你可以跳過這題不看;但如果你覺得上述的現象非常好笑、荒謬,而且發出來的聲音不倫不類,那麼我認為你也應該要反對「母湯」、「修但幾勒」這種單純諧音附會的「空耳」行為。

第一個反對的理由是發音,例如「母湯」,華語發音是「[mu214 thang55]」,這個詞在臺語應該寫做「毋通」,發音是「[m33 thang55]」,你會發現華語「母」和臺語「毋」發音是不相同的。

另外如「氣怫怫 [khi21 phut5 phut5]」這個發音,華語有人會寫成「氣噗噗 [tɕʰi53 phu55 phu55]」,有沒有發現「怫」的入聲韻尾[t]轉換成華語漢字時被省略了呢?或許一開始的確可以讓人比較好懂、學習方便,不過這種單純用諧音字來讀臺語的方法,一方面發音是不標準的,而且長久下來會讓臺語的發音特色逐漸消失。

第二個反對的理由是無法從漢字知道詞語的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毋通」,我們可以從「毋」得知這個詞有「否定」的意思。但如果用「母湯」來寫,字面上我們完全無從得知否定的意思。又例如「肚子餓」臺語說「巴豆夭」,但其實臺語漢字應該寫做「腹肚枵」,「枵」本身有空虛、空腹的意思。如果正確使用漢字,可以從字面知道詞彙意思的,但如果只是用諧音,只要聽得懂就好,那們我們將會漸漸失去對於詞彙意思的認識。

如同前面介紹的,將「發音」、「意義」與「文字」關聯起來,正是現在臺語學者努力在進行的「考本字」工程。[註4]每一個字都應該有其正確發音,以及與意義有相關聯的字型,而非隨意拼湊。至於某些新聞中,有立委認為臺語課本的字都亂寫亂湊,其實是因為她不明白這些字的來源,而且也不願意去學習所導致的。如果漢語(國語)、英語我們會講究發音、用字要正確,那為什麼到了臺語,就可以用「我覺得」、「我從小都這樣講」來敷衍搪塞過去呢?


Q3. 臺語為什麼要用像越南語一樣的文字書寫,這是不是在去中國化?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和各位讀者介紹目前流行於臺灣的三種臺語書寫方式:臺語漢字、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羅,TL)、臺語白話字(白話字,POJ)。我們來看看以下《世界人權宣言》的例子[註5]

【漢字】
咱人生來自由,佇尊嚴及權利上一律平等。
【臺羅】
Lán-lâng senn--lâi tsū-iû, tī tsun-giâm kap khuân-lī siōng it-kài pîng-tíng.
【白話字】
Lán-lâng siⁿ--lâi chū-iû, tī chun-giâm kap khoân-lī siōng it-lu̍t pêng-téng.

上述三種書寫方式在臺灣都很流行,且都各有各的擁護者。我想最具爭議性的還是臺羅與白話字兩種書寫方式,有人認為這些拉丁是最近才創造出來、想與中國切割的政治手段。實際上,這些文字歷史相當悠久,其中「白話字」這套文字系統源於1840年代就已出現的「教會羅馬字」,是當初傳教士為了學習閩方言而制定的。在推出之後,這套文字系統的通用地點也不限於臺灣[註6]

白話字在當時社會是有相當流通的,例如以下圖片是林獻堂妻子楊水心女士的日記掃描,時間點在1928年,仔細看可以發現當時的人就有用羅馬白話字書寫的習慣,絕對不是到了現在,為了和中國切割,才發明出來的東西。

至於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也是從1990年代就已經制定,發展時間也相當久[註7]。或許還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注音符號來學習臺語呢?那我們就來看看以下的臺語的方音符號與其他音標的對照表:

由於臺語有很多現代漢語沒有的濁聲母、韻母組合與鼻化韻,因此用我們熟悉的注音符號並不能完全表示,需要另造新的符號,在學習上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加上現在電腦化的時代,鍵盤輸入又會成為另外一個限制通行的困難,因此臺灣方音符號才沒有流行起來(有上標的白話字也是如此)。



關於臺語的文字,由於涉及許多政治爭議,往往各執一詞。以上是我基於語言學與歷史事實的一些淺見,在這邊分享給大家。若有查證不力的地方,也請各路大神不吝指教。

最後,也希望真的有不同意或批評的聲音,真的有看完我的全文,根據我所提出的證據進行反駁,而非僅就政治立場而否定,我想這樣我們「討論」的過程會更加有意義。

如果你覺得很有意思,還想要進一步探索我們的語言與島嶼的話,還請持續鎖定【千言萬語的秘密】這個專題系列,認識更多語言與文化。此外,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註釋與補充:

[註1]:此段碑文的漢字與翻譯參考「劉承賢,《語言學家解破臺語》,(臺北:五花鹽,2022),頁18」的解說;圖片則來源自「Language Log」。

[註2]:至於有人認為「臺語」是漢語的方言,就是「漢語」的一部分,所以叫他「中文」並沒有問題。這個牽涉到「漢語語族(集合)」、「漢語(個體)」的分類問題,應該說「臺語和漢語(國語)是漢語語族底下兩個地位平等的方言」比較正確。至於詳細的論述,我們將專文另外討論。

[註3]:圖片來源分別來自「博客來-用中文說美國話」、「Youtube-群青空耳教學」、「Youtube-無盡的愛 Endless Love - 成龍&金喜善」、「Youtube-我在東北玩泥巴空耳版」。

[註4]:關於正確用漢字的想法,可以參考「編閩南語辭典的人──姚榮松:用正確的字寫想說的話」對姚榮松教授的訪問。至於臺語本字,的確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有些用字也還是有爭議,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的「編寫說明」,有機會我們會專文介紹。

[註5]:關於這段文字的漢字、白話字、臺羅翻譯,來源自《維基百科》的「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白話字」詞條。有關三種書寫方法的分別,我們也會在日後專文介紹。

[註6]:關於白話字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白話字」詞條。

[註7]:關於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詞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