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憤怒的背後,藏的是「脆弱」

raw-image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憤怒很複雜,它是「二次情緒」

憤怒,其實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它的背後經常藏著其他情緒,像是擔心、害怕、委屈、嫉妒、羞愧、挫折、失望、孤單⋯⋯。

所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憤怒是一種「二次情緒」。

什麼意思呢?

就是憤怒,其實是由其它情緒所引起的,這些引起憤怒的情緒,稱為「一次情緒」。而憤怒的出現,就是要掩蓋或隱藏這些情緒。

例如,在學生時期,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考試考差了,坐在旁邊的同學把頭湊過來看你考幾分,你激動的把考卷分數遮住,生氣的說:「看屁啊!」這時候,你的生氣,就是一種二次情緒,而引發生氣的一次情緒,則是「挫折」或「羞愧」。挫折,來自於考試考差;羞愧,則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

再例如,你因為有事太晚回家,手機又剛好沒電,一進門,伴侶就對你大吼:「這麼晚死去哪了!」伴侶的生氣,是二次情緒,而引發生氣的一次情緒則是「擔心」。他擔心你這麼晚回家,會不會發生什麼事了。

又或者是,在職場上,你交了一份提案被老闆罵。這時候,引發老闆憤怒的一次情緒,可能是失望,他覺得你的水平,不應該交出這樣的提案;當然,老闆也有可能是恐懼,害怕如果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公司就要虧錢了。

說到這,你會不會覺得人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動物,明明真正的情緒是挫折、羞愧,是擔心、害怕,是失望、恐懼,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反而是用憤怒來呈現呢?

為什麼人不直接說出「一次情緒」?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生物因素」,另一個是「社會因素」。

我們先看第一個,生物因素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引起憤怒的一次情緒,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脆弱」的情緒。

但展現脆弱,恰恰是一種「違反本能」的行為。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從演化的角度來說,脆弱是會威脅到生存的,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人在本能上,都會想隱藏自己脆弱的部分。而在人類這麼多情緒裡,能夠有效起到保護作用的,就是憤怒了。因為憤怒可以帶给人力量,可以嚇走別人、推開別人,讓人不敢靠近,這樣我們就安全了。

所以,與其說憤怒是一種「攻擊的情緒」,倒不如說,憤怒一種「保護的情緒」。

憤怒的底下,藏的其實是脆弱。

再來,第二個原因,社會因素

在以前,情緒教育還不普遍,所以多數人對情緒的認識很有限,他們只能感受到自己「不舒服」,但具體是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是委屈、擔心、害怕,還是失望、挫折,他們沒有辦法說出來,所以只能透過有限的情緒來反應,而生氣,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這一點,在「傳統男性」身上特別常見。男性從小被教育,要堅強、不能哭,不能有脆弱,不然就不像個「男人」。

在這樣環境長大的男生,自然就很難展現脆弱,他只能展現有力量的情緒,就是憤怒。

「傳統男性」憤怒背後的真實

這也讓我想到了我爸。

我爸就像是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裡,那隻穿著白襯衫,全身紅通通,頭上冒著火焰的「怒怒」。

在我印象裡,我爸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生氣。他的情緒,好像除了生氣之外,就很少有其他的了。

小時候的我,經常被我爸的怒氣波及,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

例如,親戚帶小孩來家裡,我跟表弟在房間玩,玩得很開心。可是等到他們走了之後,我爸就會叫我到客廳罰站,然後拿國文或數學課本出來考我,要我默背出課文或公式,如果背不出來,我就會被狠狠教訓一頓。

或是全家出遊時,我爸總是會因為各種原因生氣,像是塞車、人太多、東西太貴,就連我玩得太開心,也會被罵。我們家每一次出遊,都完美體現了什麼叫做「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以前的我,很怕、也很不喜歡這樣的爸爸。但隨著生命的前進,慢慢的,我對我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原來,我爸之所以這麼常生氣,是因為身為一家之主的他,壓力真的很大。

他的工作無法為他帶來成就感,但又因為要養家,沒辦法辭職,每一兩周還要回南部照顧生病的爺爺奶奶。在這樣的狀態裡,我爸經常會有的情緒可能是挫折、焦慮、壓力;看到自己的孩子無憂無慮,玩得這麼開心,可能還會羨慕;看到其他親戚發展的比他好,也可能會嫉妒。

但無奈的是,所有這些脆弱、細緻的情緒,我爸都沒有能力覺察跟表達,所以只能透過本能的反應,也就是憤怒來呈現。

我想,這也是傳統男性辛苦的地方,他們看起來經常在生氣,但每一次的生氣的背後,其實都藏著脆弱、受傷,甚至是憂鬱的自己,只是身邊的人往往看不見,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看不見。

憤怒,是靠近別人和自己的機會

對憤怒有更深刻的理解後,回到自己身上,具體我們可以怎麼做,好讓自己的憤怒,不要傷害到我們最在乎的人;或是反過來,適當的看待別人的憤怒。

簡單跟你分享兩個可以前進的方向。

第一,如果你是憤怒的「當事人」,可以練習思考,問問自己,引起我憤怒的「一次情緒」是什麼?並試著用不帶攻擊的語言,把你的一次情緒和需要說出來,這樣別人才有機會靠近你,而不是被你的憤怒推開。

比如說,你工作一整天回到家,看到家裡亂糟糟的,直覺反應是憤怒,但你真正的情緒其實是焦慮。這時你就可以說:「看到家裡亂,會讓我覺得很焦慮,我們一起收拾一下,好嗎?」

當你能夠練習覺察,每一次憤怒背後,真正的情緒是什麼,你就會發現,你生氣的頻率跟強度都會慢慢減少,因為你清楚知道「自己怎麼了」,不再需要靠憤怒來保護自己。

第二,如果你是憤怒的「接收者」,你可以練習去看見引起對方憤怒的一次情緒,並試著把它說出來。

比如說,你晚回家,伴侶生氣了,你看見在伴侶生氣的背後,真正的情緒其實是擔心,你就可以說:「對不起,我太晚回家讓你『擔心』了,下次我會記得訊息給你,讓你放心。」

一個人的憤怒只要能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在多數情況下,他的憤怒都會減少許多。

只要我們能意識到,憤怒其實是「被包裝的脆弱」,那麼每一次的憤怒,都會是我們靠近別人、靠近自己的機會。

——————

註:內容亦發佈於「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