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賊藝識 臺中展覽】2024/08 In-Between 過渡之境 (Laura Bariter 個展)筆記

raw-image


關於藝術家 Laura Bariter


Laura 是我少數熟悉的國外藝術家之一,畢竟我不是真正屬於藝術圈,我也從未在國外的藝術圈打滾過。有時候覺得老天要斷了你的路時,但冥冥之中卻默默幫你牽起一條線。因為研究恆春瓊麻的關係,我也開始關注部落的苧麻;那時,我也在幫好友書寫藝術村計畫(雖然沒有上,空間也因都更關係沒了),但我也注意到了 #窯座 這個空間,居然有纖維藝術的展出。

疫情後就沒再出國遊玩,甚至讀書的我,英文爛到我自己都不忍聽的程度,但我還是硬著頭皮與Laura聊纖維、聊部落、聊藝術,我由衷覺得那是我近年英文最好的時候。也誠摯邀請Laura 如果我有申請到藝術村,可以來台北駐村,但我對她有些抱歉,最後願望還是未能實現。

然而,我很高興能以 賊藝識 這個藝術書寫者的身份,為她這次展覽寫篇簡單的介紹文(發自內心,以友情而寫)。雖然在台灣是以纖維藝術家的身份進行環島的學習,但Laura的創作素材相當多元,包括繪畫、雕塑、紡織、裝置。如同編織一樣,透過她對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將不同媒材的作品串接起來,並轉為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的一種交流。

作為纖維藝術家,Laura相當認真,年紀輕輕的她,就有成熟藝術家的風範,願意從頭開始了解纖維的創作。從植物的演化、纖維的搜集以及將身體作為工具使用,再從染到發酵,甚至是透過陽光去產生顏色的變化,都進而改變她對環境的想法以及創作方式。就創作方法,Laura企圖實踐當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混合,並且從邊緣或說事物的塵埃狀態中尋找生態系統關係的平衡。

我其實跟Laura一樣,對這個極具衝突且有著邊界的社會充滿著疑問,但我只能靠書寫,而Laura則是在創作過程中,試圖給每一線、一圖案平等的地位。


展覽筆記


都忘記上一次欣賞Laura 的展覽是什麼時候了,偶爾會在IG上滑到她在法國的消息,但人只要不聯絡,演算法就會讓我們越來越遠。直到上個月忽然收到她的邀請短訊,才知道她又回來臺灣,甚至再次於,我們當初相遇的「窯座」辦了一場完整的展。

為什麼會說完整的展呢?還記得上一檔展覽時,她才剛以環島學習的方式,在台灣不同地方學習纖維工藝,而那檔展覽有不少未完成(那檔展覽的特色),但卻讓我對她沉澱後的展覽有了期待。


推開窯座二樓右邊那扇門,我第一次這麼晚來到工作室,外頭小巷子的黑暗,與空間內的明亮呈現對比。而第一件與我對望的作品,便是集自我論述與藝術家展覽企圖於一身的作品L'Amante(The Lover)。這有如王冠般的面具,兩頭不斷纏繞延伸,甚至垂餘地的線條,更讓人玩味。

因為曾經與纖維工作者討論、工作過一段時間,對 #面具 作為纖維工作者必經之路這件事,我也算小了解。而這件作品也是我至今看過最不簡單的一副面具,雖然Laura是很好親近的藝術家,但能用不同編織技術(例如與Abus學習苧麻編織)與材料,做出如此表達自己和議題的面具。就能知道不斷來回於台灣與法國的她,腦中不斷在思考如何將集大成以及屬於她的表現出來。

看了窯座的介紹,L'Amante(The Lover)歷時五個月,在Villa Panthéon駐地創作了這件作品。使用了植物、羊毛、棉花和鐵線這四樣素材,彷彿我們也經歷了一段藝術家素材的歷史。熟悉Laura作品的朋友可以在這副面具,發現她有意將昆蟲造型的頭部與植物的某些型態結合,召喚一位從泥沙而起,關懷環境與生命互動關係的自我。



窯座空間特別之處在於,三個展覽空間中,還有一角落的長型空間,端看藝術家怎麼使用。我記得Laura上一檔展覽,放了剛在台灣學習編織的作品在裡頭,也挺有意思。而這次則是在沙中放了 Vase dependant (dependant vase),由石頭與吹製玻璃製作的作品。

那或許可以當成一雙堅定不移的手,象徵著每一位編織藝術者最為倚靠的手;也能說是與環境互相共生的植物,讓他們不斷茁壯的根莖。無論何者,都還是在環境與萬物互動的論述中。原來Laura還會吹製玻璃,她的媒材還真多樣啊!



接著,我們會看到賊賊很喜歡的作品 Blason(coat of arms),翻譯起來有紋章之意。對台灣人而言,紋章這概念幾乎不曾出現在我們的生命經驗中,它比較是歐洲個人、軍隊、教會和公司企業識別的圖像。還滿好奇Laura用此命名這件作品的原因?或許我能更理解這件作品。

不過 雙面的 Blason ,用兩種顏色作為各自的底色和紋路的顏色,看似交疊鏡射的手法,但仔細觀看,卻發現兩面有不同的差異,挺有趣的。

在第二間展室,加入了聲音,除了最主要掛於牆上的編織作品外,還多了小櫃子,上方擺放著編織過程中會用的素材,妳能猜出來幾個呢?(那像菱角的小植物,可是法國海邊有趣的發現喔!)以及Laura前往苗栗苑裡與呂錦霞老師學習藺草的未完成作品,延伸依舊是她給予生命力的最佳註解,很期待最後一週看到完整作品的時候。

回頭看Laura第一次來台灣時,窯座的貼文,才知道她與呂錦霞老師的相遇是多麽難得,而每個週末都去纖維博物館上課,又需要多大的熱情。不確定當時文中作品草稿是否為現場這座,但呂錦霞老師說需要五年才能完成,以我對Laura的初步了解,或許這一次,我們可以看到這件作品!?

讓我們回到 L'entrelacs(intertwining)這幅作品,不知道欣賞這件作品的妳,會想到什麼呢?這件完成於去年的作品,在室內燈光的照射下,很難讓人無法注意到Laura刻意讓鐵線露出的企圖,也讓生機在室內更為張狂或說流露。賊賊過去在書本上讀到的纖維植物都是麻類或棉花,反而是這次展覽,首次接觸到提花,要再多了解其他纖維植物了》


第三間展室的纖維作品,在顏色上與第二間有高度反差。這件作品名為wasteland(La friche),荒地這主題是去年我之所以會認識Laura的原因。因為我們都著迷於那些被認為是荒蕪,甚至不該存在於現代化世界的建築、環境,甚至於攀爬於其中的植物。然而,荒地隱含的自由概念,卻在空間治理中被忽略。

這些作品是 Laura 為這些甘願生於荒地,與廢棄建築物共存的植物及生物自由意識證明的作品,甚至有鼓勵眾人走進荒地,而非一直待在人造卻美麗的花園的企圖。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L'entrelacs(intertwining)其實是Laura對台灣山林的感覺,而wasteland(La friche)則是她對歐陸山林長久以來的感覺。那身為台灣人的妳,又會如何畫下自己所在的山林呢?


在窗邊擺放著一系列共12件,名為 L'aube(The dawn)的植物印花織品,我不太確定為什麼會放在窗台,或許與黎明時一樣,植物在那時還在沈睡中,等待著欣欣向榮吧!,能看見藍、橘紅、黑三個在黎明時最常出現的顏色,如果展示起來也是讓人如癡如醉的作品吧!


最後一幅作品在色調上與wasteland(La friche)挺相似,名為(derrière notre maison)behind our house。這件作品在整場展覽中也是挺特別的存在,不是看他的編織技法,而是運用了次氯酸鈉(漂白水),在布料上來作畫,我總感覺看到一隻龍,不知道大家看見了什麼?


這次展覽名稱為In-Between過度之境,我覺得這除了暗指Laura 徘徊於法國與台灣之間,不斷習得與創作的過程;而在依然混亂的自我和世界中,透過創作尋求平衡,甚至生產出適於一針一線存在的空間,是這次展覽最值得欣賞的地方。或許我們都能在Laura的創作中,找到更適合自己活著的方式與地方。


🎭📝

展覽日期 Dates / 2024.07.13-2024.08.18

開放時間 Time / 15:00-20:00(週一、二公休)

閉幕演出 Performance / 08.17 (六) 16:00

展覽地點 Venue / 窯座 Yáo(台中市西區民生路126巷9號2F)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地方 賊The thief of place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