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吵架時的這 1 個動作,不傷感情還能讓彼此更親密


最近我的好朋友,聊天的時候向我大倒苦水,說自己最近戀愛談得很累。

 

倒不是兩個人出現了大的矛盾,而是經常因為小事吵起來。比如對方沒晾好的衣服、某天發的資訊沒有及時回復。

 

和好之後兩個人回想起來,都覺得“何必呢”“不至於”。但在吵架的那一刻,兩個人就像點了炸藥桶似的,越吵越上頭。

 

一開始只是想解決問題,但在一來一回的對話中矛盾不斷升級,進而開始互相指責和埋怨。原本的那件小事不但沒有解決,還把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越推越遠,特別傷感情。

 

於是朋友求助我這個搞心理學的,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規避這種情況?

 

感情裡因為小事上火其實很正常,當然也有解法。


 

忍不住發火、說氣話

在關係裡很正常

 


因為小事而吵架,並不是關係本身不夠堅固,而是很多時候,愛情就是這樣的。

 

諸多試圖定義浪漫之愛的哲學觀點往往認為,浪漫之愛是一種富有激情的愛意。富有激情的愛意,既使得我們在戀愛時感受到強烈的快樂,也使得我們對關係中的小風浪更加敏感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戀愛更容易讓人上頭,它也同樣容易讓人上火。

 

比如,午飯吃什麼,週末怎麼過,對方每次回消息隔了多長時間。這些在朋友之間可能完全不會被留意到的小分歧,放在情侶之間很有可能引發一場惡戰。

怎麼能避免在衝突當下被情緒牽著走?心理學裡有一個很有效的策略,叫作——


適度抽離

 

一聽到“抽離”二字,可能有人理解為保持冷靜,或者和伴侶保持距離,不過這都不是抽離的含義。

 

適度抽離,指的是在情緒激烈的時候,短暫地從情緒中跳脫出來,在內心產生一個觀察自我(observing self)。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帶任何評判和立場,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觀察自己與對方互動時發生的一切。

 

這種做法來源於格式塔療法中的一個哲學概念——創造性淡然(creative indifference)。該概念由哲學家Salomo Friedländer提出,它並非漠不關心,而是一種不偏頗、無偏見、也不抱有任何目標的態度

 

舉個例子,當一對與我們並不相識的情侶吵架時,ta們兩個與我們沒有關聯,也沒有利益相關,我們完全不對這段關係寄予期待,也不會希望ta們的關係導向任何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比當事情侶更客觀地探索和瞭解ta們之間的互動方式。

 

在感情中,我們因為熱烈的愛意而投入和沉浸其中,但也因此很容易執著於自己的目標和想法,導致雙方都對彼此的渴求和需要有了盲點。

 

如果能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感情,適當地從沉浸狀態中短暫抽離出來,不被情緒帶來的偏見影響,反而會給予關係更多的探索和成長空間。

 


衝突時適度抽離

讓我們看見真實的彼此

 


這麼一說還是有些抽象,回到開頭我朋友的例子裡。

 

如果我的朋友嘗試運用適度抽離的策略,再次審視因為沒晾好衣服而被伴侶指責的自己。

她既沒有否認自己的情緒,也不為自己的行為找什麼藉口,而是全盤承認她看見的現象

 

接著,她以同樣的方式觀察伴侶的反應,不把對方視作自己的伴侶,而只是一個正在向另一半發牢騷的人。

站在第三者的視角,她得以理解伴侶的憤怒。而當她回到自己的角色中時,就會擁有比往常更全面的對雙方關係的覺察,進而可以共情對方的需求。

 

同樣的道理,衝突的另一方也可以嘗試適度抽離的策略。

 

發現了麼?當我們暫時從激烈的情緒裡跳脫出來,站在局外人的視角審視衝突,也就更容易發現彼此的問題和訴求。

 

吵架不是非要爭個輸贏的戰場,當我們願意停下互相攻擊,和對方站在一起,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做到適度抽離

 

1. 及時喊停

 

在愛情中感到上火的時候適度抽離,最大的難點往往在於我們過度沉浸在激烈的情緒當中。因此,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停下來,避免陷入情緒的漩渦。

 

你可以先不急著說話,冷靜10秒鐘或者深呼吸幾次。

 

在這個過程中,站在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視角問問自己:

 

你現在是什麼感受?

對方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

你們一開始因為什麼事情拌嘴?

 

人稱的轉換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和情緒拉開距離,避免被它所掌控。


2. 少評價多描述

 

當我們情緒上頭時,很容易用極端的字眼給對方打上負面標籤。

 

當我們用變形的方式向對方傳達需求時,對方也會產生被指責和批評的感受,進而開啟防禦姿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越吵越大,雙方也都覺得很疲憊。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少評判對方,而是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你沒有及時回消息,根本不重視我

✅ 我覺得自己被冷落了

 

❌ 答應我的事情又沒有做到,你怎麼總是這樣

✅ 我一直期待著這件事,如果實現了我真的會很開心

 


3. 找到情緒的觸發點(trigger)

 

因為小事產生的衝突,小事往往只是一個導火索,背後隱含的是更深層的需求。

 

雙方可以回想一下這種感受還在什麼時候出現過?當時發生了什麼?

 

可能是源於雙方不愉快的經歷,比如因為對方的一句嘮叨而吵架,可能因為在過往的相處中,對方在這件事情上反復提醒過你,於是長期積攢起來的不滿在這次爆發了出來。

又或許超出了這段關係的範疇,類似的經歷可以追溯到小時候。比如當下對方的某個行為,讓你想起童年時期的自己也被父母這樣對待。

 

識別出情緒的觸發點,不僅可以讓對方在溝通中儘量避開它們,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次看見真實的彼此、加深情感連接的契機。


4. 更重要的是,用實驗性的心態來看待矛盾

 

在長期關係裡,我們會逐漸形成相對固定的關係溝通模式,進而也容易因為類似的事件引發爭吵。

 

適度抽離正是一種幫助我們跳出固有溝通模式的方法,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衝突,進而學會用實驗性的心態面對它。

 

實驗性的心態,會把我們關係中的每一次嘗試都看作對於一個假設的檢驗,並承認自己目前對於結論處於未知狀態。

 

-上一次我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但失敗的,下次換別的方法會更有效嗎?

 

- 那次之所以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對彼此都有誤解。

 

- 這次雖然很難過,但沒有像上次那樣情緒崩潰,或許我比上次做對了些什麼?

 

當我們以實驗性的心態看待關係中的矛盾時,即便是失敗,我們也能夠從中獲得對關係和彼此更新的理解。

 

或許理想中的100%互相理解與合拍很難達到,嘗試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也覺得尷尬、不自在,但這些感受恰恰說明我們正在向更好的關係更近一步。



懂得適度抽離的人

在關係之外也能成長

 


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發出疑問,「吵架上火的那一刻,憑什麼要讓我成為那個先抽離出來的人?」

 

在衝突當下,適度抽離當然是服務於關係。當我們換個身份去看待衝突,往往更容易發現溝通中的問題,也能讓彼此的隱形需求浮現出來。

 

而當我們在親密關係裡不斷錘煉自己適度抽離的能力,它會被我們內化,好處自然會外溢到關係之外。

 

比如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很容易沉浸在負面情緒裡,不斷反芻過往那些失敗的經歷,以至於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這時如果我們能學會適度抽離,就能讓我們從情緒風暴中跳脫出來,覺察和探索當下的感受:

 

為什麼這件事情會觸發我的情緒?

我現在具體的感受是什麼?

我的感受是事實嗎?

我還能做點什麼來面對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理清思緒和現實,逐漸習得自我心智化的能力,讓自己在經受生活的考驗時更加堅韌和強大,而這何嘗不是健康的溝通方式給予我們的寶藏呢?




今日互動

 

你還有什麼應對衝突的技巧?

來評論區聊聊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