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我想要你聽我的」到「讓我聽聽你想的」|教育,是親子不斷溝通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堅信人類擁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傾向,這是一套屬於孩子自己獨特的完美發展計畫,大人只需要保持客觀角度觀察、尊重孩子,並引導和回應這些傾向,就能引出孩子不為人知的生命潛力。

2022年自從兒子出生後,雖然沒有刻意要遵循哪種教育派系的做法,但經由每天大量接收社群資訊的洗禮下,我也受蒙特梭利教育不少影響,教養方式多少帶有蒙氏成分在。但直到閱讀《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這本書籍,我才真正開始對自己的做法有更深層的認識,以及對這些做法背後用意的認知。

其中在溝通方面,「對話」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的方式,也是讓親子間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最直接方式。但看似簡單的「對話」,卻含有不少需要練習的眉角。例如說話的語速、正向或負向的語言、語氣態度等等,都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經常自我覺察和修正調整的。

舉例來說,某天睡前,1歲10個月的兒子正在玩著迷你彈珠檯,但由於睡覺時間到了,所以督促他準備睡覺的同時,我也準備幫他把彈珠們一一收進彈珠檯機身內的小盒子。這時正值秩序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of Order)的兒子,因為強烈的控制欲,堅持要自己放彈珠,並音量漸漸放大的喊著:「翔翔放」。而我因為擔心他沒辦法精準把彈珠放進盒子內導致我後續收拾更麻煩,因此也堅持要幫他放,就這樣兩個累壞的母子兩人僵持不下、誰也不讓誰,兒子開始情緒失控的大哭起來。

這時我強迫自己慢慢深呼吸,先不要做任何動作、也不要說話。等情緒稍微穩定下來後,
我開口問兒子:「你想要自己放彈珠是嗎?」
兒子:「是」(微生氣)
我:「為什麼你想要自己放?」
兒子:「...」(有點驚訝帶著好奇的表情看著這樣問的我)
我:「你想要自己把玩具收好是嗎?」
兒子:「是」(情緒稍微平穩)
我:「好,那我教你怎麼放好嗎?因為掉出來就不好撿了。」
兒子:「好」
接著我引導他看機身內有一個小盒子,並示範怎麼把彈珠放進去,儘量拆解這個簡單的動作。接著把彈珠交給兒子,而他動作雖然快速(看似隨意丟),但每一次都精準的放進我指定的小盒子內,一顆都沒有掉出來。放完之後我很感動也對他表達了我的讚賞和感謝,然後一起開心地去泡奶、喝奶,並順利就寢。

這次經驗對我來說是一次很日常,但卻很深刻的經驗。如果我依照原本的慣性,用大人的權利壓制兒子的想法,很可能我們就失去了這次珍貴的對話和理解過程,也失去了快樂美好進入夢鄉的機會(兒子很可能是帶著不滿、價值感低落的眼淚入睡)。

但是透過有意識地整理情緒,以簡單的問句去引導孩子內心的想法,確認我跟他都知道他現在處在什麼狀況、要怎麼表達、可以怎麼做;而不是只能用哭來表達憤懣,導致沒有人懂他想什麼,也沒有機會體驗其他解決衝突的辦法。

雖然我不自認為這次的處理是完美的,因為我只解決了眼前事物上衝突的問題,少了關照兒子情緒上的問題。但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媽媽,卻自認為是個願意調整自己的媽媽,很期待在未來每一次與孩子的相處上,都能更熟稔的運用「對話」與理解與認識孩子最寶貴的靈魂、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