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CM6:在照顧與情緒之間找到一些喘息的空間?

近日聽到一集Podcast,談到有關照顧者心理調適的內容,深有所感。在面對老年化的社會結構下,許多人成了照顧者,這裡我想縮小範圍,談的是照顧老年父母或長輩的成年子女照顧者,年紀約略在45~65歲之間,當然被照顧者也都在70歲以上了,無論照顧年資或照顧的難易度,我認為多數的照顧者均承載著不少的心理與經濟壓力。

一開始主持人提到,照顧者如果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必定不會允許被照顧者比如是父母,有任何一點不滿意或是不開心,這樣自己常常處於緊繃的狀態而無法放鬆,導致照顧者生病或比被照顧者先離世之案例時有所聞。

這讓我想起許久以前有一位女性長輩罹癌,她的先生日以繼夜的照顧,治療約莫兩年後,醫生建議病人帶著嗎啡貼布回家即可,但這位先生在太太回家後沒多久,重感冒入院,住了一個月後不幸離世,而太太至今還好好的生活著。當時大家稱讚這位先生有情有義,如此細心呵護太太的大小事,可惜但卻忘了好好照顧自己,若是願意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也許是不是結局有所翻轉呢?

目前的我是屬於成年子女照顧者,回首過往在面對照顧工作上,一方面個性始然,二方面覺得要全力滿足父母的大小要求,確實在長期情緒的壓力下,在生理、心理上都出現了病症,多年前為此找心理諮商師尋求協助,幫助自己走出低潮。但讓我震驚的是,自己在今年初發現疾病,且還領了張重大傷病卡,這無疑是不會釋放自己情緒與壓力的錯誤案例。

主持人提到,久病的父母會成為情緒的黑洞,這點我最近心有所感,因為事實上,疾病不是問題,情緒才是。最近年老的父親常因某些病症進出急診數次,緩解之際自以為可以喘口氣,沒想到老人家情緒還是不開心,幾次下來我變得很容易心悸、呼吸不順,甚至喘不過氣來,一想到要回家面對老父,會不自覺的拼命掉眼淚,但又不能不回家,心中的痛苦很難用言語形容。

因此我開始驚覺,應該要調整自己的想法,檢討自己這些年是否太以父母為生活中心了?是否應該要回到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才對呢?主持人在這集的題目下的很好,她說”適度的自私也是一種救贖”,身心疲憊的照顧者,要適時承認自己有非常脆弱的時刻,不用逞強。照顧者要認知到,我們不是父母的拯救者,並且停止自我批判,要接受生命最終會隕落的事實,除了要把自己的心靈鬆綁外,更要尋找發洩自己情緒的管道。

主持人引用知名心理學家張德芬的文章,摘要以下的內容給所有的照顧者參考:

「明白自己與被照顧者是有邊界的,不要受他/她的情緒影響,因為病人很容易把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發洩到照顧者身上,照顧者成了首要的攻擊目標,

如果你是照顧者,首先要做的是,不要受對方情緒氾濫的影響,當事情發生時,要問問自己:

1.那些是他的事或他的情緒?

2.那些是我的事或我的情緒?

如果是情緒問題,與事實無關,那麼就必需要讓自己在心裡邊界上與這情緒問題去割開它。

同時也要去想:

1.那些是我能做的?

2.那些是我做不到的?

3.做自己能做的

允許自己有些事是做不到的,也給自己一點空間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追求快樂是自己的權利,你的人生也不完全是為父母而活著。痛苦、沉重依舊存在,但是自己可以想辦法去減輕一些內耗,不要讓情緒把你整個人都給燒了起來。

找到宣洩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寫作是一個方法,無論用什麼方式,總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放假的理由,不要等著被照顧者下一個問題來臨,再讓自己陷入更痛苦的黑洞裡,愈能夠有自己生活的照顧者,愈能夠想的開。」

上述內容讓我開始思考,並檢討過往的行為模式,是已經到了需要心態調整外,行動上也要開始執行的地步,我接受人生在世老與病是不可逆的,既然決定照顧父母就會堅持下去,但能做的只是陪伴,心中沒有遺憾就好,適時讓自己在照顧的日常中休息一下,喝杯咖啡、寫日記、出去曬一下太陽,還是好好的大哭一場,都是很好的方法,不要拿自己的全部去陪葬,文末主持人的結語我覺得很好,「如果身邊沒有人安慰你,但請先告訴自己,真的辛苦了,請要先同理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