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談到,沙特認為人的「在己存在」(being-in-itself)、「為己存在」(being-for-itself)以及「為他人存在」(being-for-others),三者互相交織,構成了身體在存有學上的三個維度。
在第一維度中,沙特將「在己-為己」視為人的存在結構,我總是是我的身體,是肉身、是那個實存的,但同時又具有對此的否定,把自身帶向虛無。第一維度是我總是我所不是,因為我總是拋棄(否定)在己去朝向尚未實現的未來。在第二維度中,我的身體被他人把握為客體,像是醫生檢查我的身體,他掌握了我的心臟律動、骨骼肌肉、癌細胞分佈,這些之於我都是全然陌生的,造成我與自身的異化。至於第三維度,我必須認識別人眼中的我,才能更完整的掌握自己。像是我看不見自己的背和脖子,必須透過他人的注視來了解自己的身體。
第一維度未涉及具體的他人。第二維度雖有他人在場,但我的身體是外於我的東西,客體化的了解,對我主體性之建構影響並不大。第三維度則是關鍵所在,我是透過與他人的交流,方能確認我的主體性,而這個交流的第一步,沙特認為是「注視」。列為納斯的「面容」概念,在展開關於他者的倫理主題時,不謀而合的,第一步也是「辨認出(看出)對方的臉長怎麼樣」。
可以由此延伸上一次的討論,對「如何判別有沒有臉?」、「臉的純粹性有何依據?」給出初步回應:溝通性。當我們看著他者的面部認為他有臉的,代表認為是能與之溝通的,而越純粹的臉則意味溝通程度越高。這不只是再用一個新概念當作基礎的說法,而是更加強調更本源、更廣義的肉身接觸,包含目光交流與心領神會。
溝通的可能性與相關的試探存在於臉之中,不限於臉,但卻是第一位。因為臉,或說注視,是建構可被理解的世界形象之肉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