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如果他不是你所期望的那個小丑:《小丑:雙重瘋狂》

〈如果他不是你所期望的那個小丑:《小丑:雙重瘋狂》〉2024-10-10

 

  《小丑:雙重瘋狂》絕對不是一部爛電影,但我可以想像到,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首先,它不是這些年來人們熱烈追逐的超級英雄電影(也包括不是超級反派或反英雄),甚至,它不是「小丑」的故事。

 

  想看小丑的人不只會失望,甚至可能感到憤怒。因為這部電影非但沒有要造神,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反對小丑現象、與小丑粉絲劃清界線的電影。它不僅僅是2019年《小丑》的延續,實際上它所延續的,是「有《小丑》電影與小丑狂熱現象的這個真實世界」。

 

  在這個真實世界裡面,人們渴望小丑能夠替他們說出他們的痛苦與對社會的控訴,人們渴望那種能夠和權力結構對抗的破壞性力量。人們以為亞瑟.佛萊克可以撐起那面旗幟,又或者說,人們自顧自地認為亞瑟可以,從來沒有真正試著了解,亞瑟到底是誰?

 

 

  在第一集的結尾,亞瑟在阿卡漢病院中與警衛卡通般地快樂追逐;而續集的開頭,警衛彼此聊天時,道出了亞瑟上一次說笑話已經是好久之前。他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期待與追捧而成為「高譚市的犯罪王子」,在這個相對寫實的世界觀裡,他就是一個殘忍殺害五個人的殺人兇手。

 

  在發生過前一集的種種事情之後,等待亞瑟的不是人們期待的「天才般地輕鬆逃獄」,而是糟糕至極的囚犯生活和嚴肅的法庭審判。面對這樣的殺人犯,真實社會能給出最溫柔的一種選項是:「他的解離性身分疾患讓他不該被判死罪,而應該接受治療」。

 

  但是,這種從人權的或社會關懷的角度出發的看法,對於亞瑟而言也不過只是種種「安排」的其中一種。即便如今他身上多出了「殺人犯」、「人格分裂」與「小丑」三個符號,但他卻比過去更像是一具行屍走肉。

 

  不管是為了得到一根菸而對獄警的擺佈言聽計從、為了爭取無罪而按照律師教他的說法接受訪談,又或者為了滿足粉絲的期待而表現得像小丑。他並未真正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注意和在乎,直到愛情的造訪,或者說,「他以為的」愛情的造訪。

 

 

  但作為旁觀者,我們非常清楚「莉」在乎的並不是亞瑟,她追隨的是那個純粹混亂的符號,甚至她有可能根本不如她自己表現得那樣愛小丑,而是,她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小丑身邊的那個人,希望讓自己成為這些混亂的中心人物。

 

  在這樣的目標驅使之下,莉需要亞瑟是小丑,她必須做更多事情,去主動地推動亞瑟成為小丑。在這種以愛為名的鼓勵之下,亞瑟就像其他「想要在戀愛對象眼中表現出最好一面」的人一樣,去將自己撐大,假裝自己符合那個想像中的符碼。

 

  但隨著幾件直指其內心的事件。他終究知道自己不是小丑,知道自己從根本上就不苟同這種對混亂與邪惡的崇拜。他向法庭、向莉、向自己(也向電影外的觀眾)承認事實,沒有小丑,所有的行為都是他自己做的。亞瑟一輩子用肉身承受了高譚市(又或者說整個社會)對他的惡意,所謂的小丑,不過就是--在那「最糟糕的一天」,他還手了。

 

  為什麼這樣的他就不值得被看見了?為什麼這樣的他就不能免於死刑?為什麼這樣的他就不代表群眾的聲音?亞瑟最後的坦白是他在整整兩集的劇情裡面終於可以在眾人面前成為自己,也是導演想要對所有人吶喊的聲音。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


  片名《Joker: Folie à Deux》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諷刺的是,更多的人就像是電影裡的莉,那些渴望小丑存在的人過得根本就沒有那麼悲慘,他們只是缺乏亞瑟至死都還擁有的溫和與善良。






延伸閱讀:

〈資本時代的媒體陰暗面:《獨家腥聞》的黑色美國夢〉

〈《社群網戰》:為了加入心目中的「酷酷集團」,你願意做什麼?〉

〈《不!》觀影筆記(一):奇觀/影像的虛假與真實〉

〈《逃出絕命鎮》:逃得出小鎮,逃不出整個社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