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研究生必讀:計畫的成功,不只是二分法】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計畫中的阻力無所不在


無論是設計實驗、撰寫文獻回顧,還是進行田野調查,碩博士生們在執行研究計畫時,往往最初充滿熱情與自信,認為自己的研究能帶來重大的學術貢獻。然而,一旦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各種「阻力」就會接踵而來。例如,實驗數據不如預期、指導教授對進度的要求、資源不足或是文獻卡關,這些問題可能讓你倍感壓力。


這些阻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考慮是否要放棄。但正是這些挑戰,才讓我們不斷學習與成長。


▋誘因是你的前進動力


當初選擇進入研究所,你一定有一些明確的動機,無論是對學術領域的熱愛,還是希望取得學位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這些誘因是你投入研究的重要推動力。每當你感受到壓力或阻力過大時,回想這些目標,就能讓你重新找到動力。


特別是在碩博士生涯中,你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學術上的,還有時間管理、壓力調適等多方面的問題。這時候,清楚的誘因能幫助你堅持下去,保持目標感。


▋研究進展是一場拔河比賽


無論是實驗結果不如預期,還是投稿期刊被退稿,你的研究計畫進度其實就像是一場「阻力」與「誘因」的拔河比賽。阻力可能讓你放慢腳步甚至停滯不前,但誘因則會不斷提醒你繼續前進。每次面對阻力的時候,你都有機會更深入了解自己研究的本質,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計畫的每一步進展,都不應該被看作是成敗的判斷,而是你在研究道路上持續努力的一部分。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灰色地帶


研究生涯的成功,並非一夕之間的結果,而是在不斷的修正與學習中累積的。成功與失敗不是二分法,它們之間有大量的灰色地帶。這些「未完成但有進展」的時刻,也是一種重要的成就,能讓你朝著目標穩步前進。


碩博士生的研究計畫總是充滿挑戰,但請記住,計畫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你如何在阻力與誘因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斷堅持下去。只要你持續努力,研究的進展將是漸進而有力的,每一個克服阻力的時刻,都是向成功邁進的一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