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有效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式來管理這些「記憶」,讓它們在需要時能夠隨時被調用。而這也正是「第二大腦」的核心理念。




▌什麼是「第二大腦」?


你可能已經聽過「第二大腦」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它是指我們透過數位工具(如電腦、手機、雲端服務等)來外包我們的記憶,並幫助我們記錄大量資訊。像MacBook、iPad、iPhone這樣的設備已經讓我們可以輕鬆地「紀錄」任何事情,無論是文字、錄音還是影片,這些內容可以無限存放在雲端。


然而,光有「Memory」是不夠的。如果我們無法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找到和使用這些資訊,它們就僅僅是一堆數據,無法真正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第二大腦的關鍵:從Memory到Recall


吳伯凡老師提到的區別讓我反思,碩博士生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僅是記住大量資訊,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需要時「回想」起這些內容。這也是我在設計自己的Obsidian筆記系統時,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


**如何將「Memory」轉化為「Recall」?**


1. **有效的標記與分類**

當你把資訊放入你的第二大腦(例如Obsidian筆記庫)時,為每一個筆記添加關鍵標籤或分類,這能讓你在日後需要時快速找到相關內容。例如,在做文獻筆記時,可以使用「研究領域」、「方法論」、「關鍵數據」等標籤來分類。


2. **建立交叉連結**

Obsidian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允許你在不同的筆記之間建立連結。這就像打造你自己的知識網絡,當你在某個領域進行深度研究時,可以輕鬆跳轉到其他相關的筆記,幫助你回憶和整合之前的知識。


3. **持續回顧與更新**

為了確保記憶的持久性和可調用性,定期回顧你的筆記是關鍵。使用「間隔重複」技術(Spaced Repetition),將重要的概念或數據定期復習,加強你的Recall能力。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鞏固你對某個主題的記憶,讓它們在需要時能夠快速浮現。


▌Obsidian:打造碩博士生專屬的知識工作流


Obsidian是一款以Markdown語法為基礎的筆記工具,它不僅可以幫助你記錄各種資訊,還能讓你設計屬於自己的知識工作流。在碩博士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發現它特別適合用來管理龐大的學術資料。


**1. 標籤與目錄系統**

透過Obsidian的標籤功能,你可以清晰地分類不同類型的筆記,無論是文獻分析、研究方法,還是寫作靈感,這些標籤幫助你快速檢索筆記,並讓你的資料結構更加清晰。


**2. 建立跨筆記連結**

當你撰寫筆記時,可以隨時連結到其他相關筆記,這種連結不僅讓你的知識更加互通,也能幫助你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思維網絡。例如,你可以將一篇文獻的重點連結到你的研究構想,從而實現知識的快速調用。


**3. 實施每日總結與回顧**

我會在每天工作結束時,使用Obsidian寫一個簡短的「每日總結」。這不僅幫助我梳理當天的進展,還能在未來回顧時,快速找到自己在某一階段的思考脈絡。


▌結語:讓第二大腦成為你的研究助力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生涯充滿了資訊的積累與消化。單靠我們的大腦很難記住所有細節,這時,「第二大腦」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然而,光是擁有大量的數位記憶並不足夠,我們需要有效的系統來幫助我們在需要時進行Recall。


透過有效的標記、分類、連結和定期回顧,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真正有用的第二大腦,讓它成為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有力工具。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夠在資訊洪流中輕鬆應對,更能提升專業技能與學術表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