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運用「8個問題框架」來思考新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碩博士生經常面臨一個挑戰:如何將自己的研究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創新?在學術與產業之間,往往存在一條鴻溝。日本作者吉田将英提出的「8個問題框架」是一個有效的工具,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打破這條鴻溝,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創新。


這個框架的重點,是通過拆解需求方與供給方的關係,發現創新的切入點。它讓我聯想到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創新計畫中的培訓,當時我們學習到的「商業畫布(Business Canvas)」方法,也是幫助博士生們思考如何讓研究成果帶來新的社會價值。

raw-image



▌「8個問題框架」如何幫助碩博士生思考創新

吉田将英在《コンセプト・センス ~正解のない時代の答えのつくりかた》一書中,透過 AKB48 這個例子,具體展示了如何運用這 8 個問題來解構一個新概念的商業模式:


1. **需求方是誰?**

2. **需求方想要什麼?**

3. **供給方是誰?**

4. **供給方的先入為主觀念是什麼?**

5. **新概念是什麼?**

6. **新概念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7. **需求方與供給方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8. **理想中的新業態是什麼?**


這套框架引導我們,從需求方的角度出發,深入理解現有模式中的問題,再進一步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例如,偶像業界認為保持偶像的距離感才能激發粉絲的憧憬,但 AKB48 的新概念則是「去了就能見到的偶像」,通過縮短偶像與粉絲的距離,滿足了粉絲們更近距離支持偶像的需求。


▌應用在碩博士研究中的啟發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的研究往往專注於技術或理論的突破,但如何讓這些突破轉化為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這就是「8個問題框架」發揮作用的地方。


1. **誰是你的研究的需求方?** 這可以是企業、政府、甚至是普通消費者。

2. **需求方的痛點或需求是什麼?** 他們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期待解決什麼樣的難題?

3. **你作為供給方,有哪些先入為主的觀念?** 我們往往在研究中會陷入某些既定框架,忽略了市場的實際需求。

4. **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什麼新的概念?** 這是創新的核心,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全新視角。

5. **這個新概念的價值是什麼?** 技術本身並不代表價值,能否有效解決需求方的問題才是重點。

6. **需求方與你之間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研究成果如何改變現有的互動模式,提升需求方的體驗。

7. **這個新創概念會如何改變現有的業態?** 新的商業模式或工作模式又會是什麼?


透過這 8 個問題,碩博士生可以更具結構性地思考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


▌新創的本質:解決問題

最終,我們需要記住一個關鍵點:科技和工具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更好地滿足了需求方的需求。新創的契機,往往藏在那些未被解決的痛點或抱怨中。只要能夠深入理解需求方,並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我們的研究成果就能夠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碩博士生的研究道路雖然艱辛,但通過這樣的思考工具,我們能更好地看清新創的方向,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案。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碩博士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地紀錄讀書心得,往往成為許多人的困擾。日本作家倉下忠憲提到,讀書的基本紀錄方式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再進一步擴充。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簡單有效的紀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整理知識,更能提升研究的效率。 ▌碩博士生的讀書習慣與變化
「想提升生產力的話,要以1日1週1月為單位管理工作,將每日的任務與大的目標結合。」 「每日用一張A4紙,製作「行動紀錄日報」,寫下6個內容: 內容一:今日的日期 內容二:一句話描述今天一天打算怎麼過 內容三:寫下最多六個今日的任務,標上1-6的優先級,以及每個任務的預計使
作為UCLA的博士後研究員,我輔導過許多碩博士生,並且目睹了不同申請者的成功與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被問到:「到底UCLA的統計與資料科學系希望收什麼樣的學生?」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事實上,申請成功者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特質——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強,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將技術與創意結合,提出實際可行
在現代研究中,許多人專注於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然而,真正有深度、有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問題的根源出發,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這是一條難走的路,但同時也是通向真正突破與價值創造的關鍵。 ▋解決問題的背後——找到問題的源頭 傳統的研究思維通常圍繞著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無論是技術上
無論是閱讀、學習,還是工作,能夠持續應用所學是成功的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建立一個有效的工作流習慣至關重要。當你希望在某一方面持續精進時,首先要思考如何保持穩定的輸出。 ▋建立輸出的流程 輸出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透過不斷嘗試,逐漸發展出來的。當你開始實踐某個任務時,做一次、兩次,你會發
1. 忽略引用資料來源: -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寫作時往往沒有特別強調資料來源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在撰寫論文或報告時,經常會忽略標註資訊的出處。這不僅讓文章缺乏說服力,也讓讀者無法追溯資料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議題。在國際學術圈中,這種做法可能會被視為不夠嚴謹,甚至可能引發學術倫理問題,影
在碩博士的學習過程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地紀錄讀書心得,往往成為許多人的困擾。日本作家倉下忠憲提到,讀書的基本紀錄方式是:「書籍情報+感想」,接著再進一步擴充。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簡單有效的紀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整理知識,更能提升研究的效率。 ▌碩博士生的讀書習慣與變化
「想提升生產力的話,要以1日1週1月為單位管理工作,將每日的任務與大的目標結合。」 「每日用一張A4紙,製作「行動紀錄日報」,寫下6個內容: 內容一:今日的日期 內容二:一句話描述今天一天打算怎麼過 內容三:寫下最多六個今日的任務,標上1-6的優先級,以及每個任務的預計使
作為UCLA的博士後研究員,我輔導過許多碩博士生,並且目睹了不同申請者的成功與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被問到:「到底UCLA的統計與資料科學系希望收什麼樣的學生?」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事實上,申請成功者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特質——不僅僅是技術能力強,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將技術與創意結合,提出實際可行
在現代研究中,許多人專注於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然而,真正有深度、有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問題的根源出發,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這是一條難走的路,但同時也是通向真正突破與價值創造的關鍵。 ▋解決問題的背後——找到問題的源頭 傳統的研究思維通常圍繞著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無論是技術上
無論是閱讀、學習,還是工作,能夠持續應用所學是成功的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建立一個有效的工作流習慣至關重要。當你希望在某一方面持續精進時,首先要思考如何保持穩定的輸出。 ▋建立輸出的流程 輸出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透過不斷嘗試,逐漸發展出來的。當你開始實踐某個任務時,做一次、兩次,你會發
1. 忽略引用資料來源: -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寫作時往往沒有特別強調資料來源的重要性,導致許多學生在撰寫論文或報告時,經常會忽略標註資訊的出處。這不僅讓文章缺乏說服力,也讓讀者無法追溯資料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議題。在國際學術圈中,這種做法可能會被視為不夠嚴謹,甚至可能引發學術倫理問題,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