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日文書名是《熱風の日本史》,看完覺得中文書名過度超譯,書名用了真相,媒體操作、極端等用語大概是為了吸睛,以濃厚陰謀論氣息來提高讀者購買意願,好啦!我就是這樣買了,但看的過程一直覺得新聞媒體操作在那裡?真相在哪裡?讓人有種受騙感覺,不過本書內容其實也滿好看的,從不同視野瞭解日本近現代史一些較少人清楚的事件,至少對外國人而言。
其實日文書名的原意就反映了本書的內容,比較像是在介紹日本近代史中突然出現的一窩蜂或狂熱現象,其中雖然有媒體,國家操作的負面案例,如軍國主義,但也不全是,有些不少是庶民的突發狂熱風潮,或是先驅者與組織運動者的努力而引發的媒體戰,如勞工運動,婦權運動等等,書中的案例反而更多是在反省日本獨特的國民性格,以及日本歷史文化傳統中遺留下的深層問題,這些可能確實會受到新聞媒體的操作而放大嚴重化,但更多是日本國民性格與文化傳統面對現代化過程的非理性回應,其中也有不少正面現象,如板神大地震後出現的志工潮。
本書描述了明治一直到平成出現的各種狂潮,如書中一開始明治初期大舉西化的狂潮,出現破四舊的風潮,把一些現在看起來很珍貴的文化資產如佛寺,天守閣大批拆毀,我們現在能看到姬路城、彥根城都是很幸運才留存下,其實這也不能把鍋甩到媒體操作上,雖然也是國家政策導致,但無條件接受西化與反傳統的風潮反應的是當時日本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自卑感與亡國恐懼感,這種心結也不用媒體特別操作,因為那是當時很容易感知的現實威脅,所以到後來日清戰爭,日露戰爭、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日本人從極度自卑感變成極度自大感,也導致各種媒體對日本國偉大戰役的讚嘆歌詠,美化跨大日軍各種成就,妖魔化對手。
除了日本重大歷史事件,本書也舉了一些現在國外比較不會關注的重大庶民事件,就是所謂的重大社會新聞,如關東大地震引發了虐殺朝鮮人的暴行,令人想起近年來美國的暴動,或是50年代麥卡錫反共狂潮,媒體雖然助長了這些民眾恐慌而發生不理性的搶購與暴動行為,但本質上根源於社會既有的問題。
然後看到很多案例都讓我想到台灣類似情形,如淺間山莊的槍戰讓我想起陳進興的媒體直播,全面廢除漢字運動讓我想到台語文運動,白米騷動讓人聯想到最近台灣蛋的搶購,甚至連碟仙的風潮,台灣也上演過。雖然事件發生脈絡與展開過程不是完全類似,但那種整體社會氛圍的狂熱心態就是很像,看到日本社會對於日露戰爭所衍生的民族膨脹心態,幾乎如同台灣的紅葉少棒打贏日本少棒那種感覺。
最後,因為作者是日經記者,所以很深刻地反省新聞在這些狂潮中的角色,特別是明治中末期至昭和初期的軍國主義,也認為日本新聞業者並沒有好好反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犯下的錯誤。但除了那段歷史,我覺得很多風潮是一般人自然而然的非理性反應,就像荷蘭的鬱金香泡沫,鄉民愛看熱鬧,股市操作流傳的各種八卦,但也有一些是日本特有的習性,如不要麻煩別人的獨特淺規則而衍生的檢討受害者的社會輿論,其實台灣也有類似檢討受害者的情形,但沒日本那麼誇張嚴重。
如果對於日本歷史史有興趣的,這本是滿值得看的一本書,文筆流暢,也沒有深奧的理論概念去解釋這些現象,就像在看新聞報導一樣輕鬆,但又收穫很多,感覺腦中無用知識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