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好學生 vs. 科學家:掌握知識與發現知識的分水嶺】

「商,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任何一個商,都包含著嘗試,猜想,試錯,然後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這段來自吳伯凡老師《認知方法論》的話,深深引發了我對「研究與寫論文」的反思。


▋好學生的盲點


學校體制下的「好學生」,在學習正確答案這件事上表現得無可挑剔。他們能解題,能記憶,能在測驗中脫穎而出,享受著學校提供的獎勵與資源。


然而,這些好學生常常淪為「做題家」,因為他們的學習路徑是單向的:學習既有的正確答案,而非探索正確答案的來源或過程。


吳伯凡老師的觀點很精闢:「錯誤都是沈底的,你是看不見的。」一旦正確答案浮出水面,所有試錯與失敗的痕跡就消失了。好學生往往習慣於只關注表層的正確,而忽略了答案背後隱藏的錯誤與不確定性。


▋掌握知識 vs. 發現知識


「掌握知識」與「發現知識」的能力截然不同。


掌握知識需要的是記憶力、耐心與練習,這些能力可以靠刻意訓練而獲得。多念兩年書的碩士生,通常在這方面稍微提升了,但這並不足以使他們成為能真正創新的人才。


發現知識則完全不同。它需要進入未知,並接受模糊與混亂。這是一個快速失敗、大量失敗、甚至刻意設計失敗的過程。在這樣的失敗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模式,重構並驗證知識。這過程不僅耗費腦力,還考驗人的勇氣與耐挫力。


▋為何碩士生常令人失望?


在職場中,許多人對碩士生抱有期待,卻常常失望。這是因為多數碩士教育僅僅延續了本科的模式:更多的學習與掌握,而非發現與創造。


他們成為了一個「知識的標準品」,但缺乏開創性的能力。真正優秀的科學家,能從大量的錯誤中提煉出新知,並將之轉化為堅實可靠的結論。而這種能力,正是科學探索的精髓。


▋重新審視「正確的錯誤」


吳伯凡老師提出「如何犯一個正確的錯誤」的概念,點出了發現知識的核心:我們要擁抱錯誤,接受試錯,並從錯誤中不斷迭代改進。


這樣的過程,對好學生來說是反直覺的,但對真正想成為科學家或創新者的人來說,卻是必須習得的技能。


學會從錯誤中尋找答案,才是從「掌握知識」走向「發現知識」的關鍵一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