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焦慮到自由:當你的品牌與你分離時,才有自由。

剛開始做零售的時候,客服訊息給我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任何對產品的抱怨,都能讓我失眠好幾天。一開始,我們成績還蠻好的,貨物幾貨櫃幾貨櫃地銷出去,營業額爬升得很快,客戶數也上升得很快。

客戶數量多了,客服回饋也就變多了,但我的心智並沒有隨著銷售規模等比例地成長,結果讓我做了一件很蠢的事。當然,是現在看很蠢,那時候覺得自己很明智。

那時候突然有一批客人來訊,抱怨我們的商品有瑕疵。因為我也會使用我們的商品,每貨櫃進來我都會拿好幾個樣品來抽查,確認貨物狀況。而被抱怨的那一批貨,我抽驗的樣品剛好都是品質正常的。所以我認為是那些客戶剛好拿到有小瑕疵的商品,就請客服同仁補寄相同數量的商品給客人,作為補償。那時候我的想法,是希望能維持客戶關係,維持品牌形象。同時又抽驗了幾箱貨物,也都正常,所以認為是特例。

誰知道,過幾天又有另外一批客戶來訊,抱怨一樣的瑕疵問題。他們抱怨的東西要說是瑕疵,其實也不準確。有點像你買餅乾,發現裡面有幾塊可能因為搬運或者什麼因素,它們就碎掉了,就是這種等級的瑕疵。一貨櫃的商品有一千多箱,實際來訊的客人大概不到十個。

但就是這種等級的問題,我大概一週處於非常焦慮的狀態。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個品牌要完蛋了。我所有的思考都進入了危機處理模式,開始做最壞的打算,我甚至開始計算整個倉庫清空會有多少殘值。

我「理性」地得出了一個悖論式的答案,那就是我不可能抽驗整批貨,因為我要抽驗整批就全部都要打開。我整批都打開,那整批都會進入無法販售狀態。而客戶不斷反映商品有問題(其實客戶數量也沒有增加多少,是我自己瞎緊張)。所以,我要嘛全驗去得知此貨櫃的真實狀態,但會損失整貨櫃;或者我可以現在把整批貨櫃丟了,然後找供應商理論,重新弄一貨櫃來。

那時候倉儲夥伴有說,要不要乾脆把貨倒給夜市攤販之類的批發商,讓他們整批便宜收走,起碼能回血。我「很明智」地說,我不希望我們的品牌商品,在品牌一開始的頭幾年就出現在攤販,然後用極低價販售。

沒錯,我就把四、五十萬的貨丟了,還多花了快十萬的垃圾處理費。當時回收業者給我的留存的光碟我到現在都還留著。

這件事蠢在哪?

這件事蠢在我有很多的錯誤假設。首先,我完全忽略了我的客戶數已經過萬人了,十幾二十個人同時抱怨不能稱作是良率急劇下降的警訊。再來,我竟然完全相信他們的描述,而不相信我自己抽樣好幾次的結果。第三,我竟然認為如此維護客戶關係能解決問題,對方未來回購的變數很多,不單是這一件。最後,我已經有數萬客戶了,我竟然認為一千多箱的貨流出去會給我造成致命傷,寧願把幾十萬直接拿去報廢。

現在的我會怎麼處理?我可能還是會抽驗多次,沒問題我就算了。如果發現客訴量確實有比平常高一些(我現在已經有足夠的量體,能知道怎樣是平常狀態),我會搞個新客限訂促銷,用很低的價格去吸一波新客。除了回血,搞不好他就回購了呢?

事後反省,我覺得因為我是第一次做零售品牌。那時候,我莫名地把這個品牌跟我自己的人格捆綁在一起了。可能是因為有股東與投資人,我有一種莫名的壓力(現在已經消解了大部分)。好像這個牌子出什麼事,我就要跟著一起大業未成,中道崩殂一樣。

但說到底,品牌、企業終究是外在於我的東西,它成敗與否除了我以外,有太多我無法掌控的事。它不等於我的個人價值。甚至,我的知識、我的技能、我對世界的認識,它們也都是我從吸收外界資訊轉化出來的東西,它們也都不能代表我。它們都是動態可更新的。

我一生會創造出很多很多東西,像我寫了很多文章,我拍了一些影片,我弄倒了好幾間公司。甚至,我最近還在學著演即興劇。我們一生,真的有機會產出好多好多的東西。如果這些東西的成果,別人對它的評價,我們都要視為是對自己人格的評論,那生活會好累好累。

有幾年,我很常被邀請到學校或者培訓機構內去講廣告文案。如果是比較長時間的課,我通常一開始會先講要學會把文案跟自己分離。工作文案一定會遭到挑戰,一定會被反覆修改。我看過很多人因為文案被批評而生氣、落淚、受傷。可能因為文字,相對其他形式,更貼近作者的思想吧。所以文字產出物,會更難以割捨。但如果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你是不可能可以執業的。就算你有幸找到一個完全不懂的老闆,最後你創造出來的東西,也只能是自我沈溺的回聲而已。

之所以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會講,是因為我覺得這是人的天性。就像我自己,常常提醒自己。但在首次經營零售品牌時,還是在這個心態上慘賠一波。

最近,我嘗試了舞台表演。對現在的我來說,連我的言行、聲音、動作,我在舞台上的角色,都可以是外於我的產出物了。雖然我也還在練習,但光是在練習的途中,我就因為這種分離的認知感到自由許多。

我覺得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純化自我的過程。不斷跟我們的創造分離,學著用更高的視角駕馭它們。這件事需要三種動力:洞察力、忍耐力、行動力。我們需要行動去把那些事物創造出來。用洞察力識別出,它雖生於我,但又異於我。最後需要忍耐力,去忍受它獨立在外在世界,不論是備受批評或讚譽,甚至遭冷落,忍過那些不舒適,回到下一次的行動。

最近發生一些事,讓我想講講這些,雖然需要看的人八成不會看到,但也許你也正為此苦惱呢?不論是你的文章、表演,甚至你的思想被人批評,請你都不要太在意。你的自我不等同這些事,只要你能在下一次行動中吸納這些東西,那你就是自由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