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嘉義舊監獄:有人曾經被囚禁在那裡

〈嘉義舊監獄:有人曾經被囚禁在那裡〉2024-11-19

 

  去看了現為國定古蹟與「獄政博物館」的嘉義舊監獄。主要的建築結構是三棟長條形牢房建築,以扇形放射狀的方式從行政樓尾端的「中央室」放射出去。這麼做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掌管監獄的人可以在中心位置一目了然地看見所有廊道的狀況。

 

  除了中心室,監獄的上方設有「空中巡邏道」,讓監獄人員可以從上往下巡視,囚犯在獄中的動態基本上完全無所遁形。在這間監獄裡,每個囚犯被囚禁在單獨的囚室,房間裡除了一座馬桶與洗手台之外什麼也沒有。囚犯不被認為有擁有東西的資格,不僅沒有桌椅、床鋪,也沒有隱私和尊嚴。

 

 

  走在那棟建築物裡的時候,我一直有個念頭:「這裡或許適合念書」。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平時總感覺不夠的時間,好像一下子變得特別多。不只讀書可能是最主要可以打發時間的休閒活動,大概也會是最強大的對付時間的武器。囚室裡沒有時鐘,時間可快可慢,如果你不好好使用它們,離開的時間會更晚到來。

 

  另一條思路是反過來的。在瀏覽台灣各地的監獄模型時,我越看越覺得那些模型長得很像學校。教室、宿舍、籃球場;講台、制服、圍牆。回憶起那些校園中的集體性記憶,某些建築與制度的設計,或許皆是同根同源。

 

  學生在最具有活力、創造力、想像力的時候,被關在這樣的區域裡面,做體力與智力的勞動。就像日文漢字裡的「勉強」,那種狀態一點也不像那個年齡層的人類自然而然的面貌。

 

  國民基於某種意義被放在那裡集體管制。「以法律己」,監獄外面寫著這四個大字。之所以如此行為,是因為被「法」規定,真是令人遺憾的事。

 

 

  後方的工場裡展示著一些用監獄廢棄物製作的美術作品,由台灣各地的受刑人製作。有些看起來簡樸,也有一些看起來非常精美。不容易設想出做出那些作品的人處於怎樣的狀態,但或許和監獄外的情況沒有差那麼多,創作時我們感到快樂,而那之外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活下去具體而言是為了什麼。

 

  經過囚室廊道的時候,心裡有股壓抑的感覺。幾十年前有具體的人被囚禁在那裡,而且,漫長的人類文明一直都有這樣的事情。一些人做了法律不認同的事情,背後可能有些理由,但那些理由並不足以抗衡以下事實:他們侵害了某些需要被保護的法益。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我們真的能夠就這樣接受嗎?譬如說,接受社會對特定個人生命之審判。

 

  人能夠被放逐到社會之外,然後數年之後重新融入社會嗎?進入監獄時是青年,離開時已衰老;記憶中「大哥大」都還未普及,如今每個人都低頭滑著手機。

 

  時間繼續走,但隔絕在社會之外。我們只是來參觀的過客,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但被判刑的人不同,他不想來也得來,終於習慣之後,無論情不情願都得離開。記得《刺激1995》中的老布嗎?當你終於完成應完成的責任,你的社會早不在了。這令人害怕,但生為人是如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