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記》‧ 夏蓮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6 分鐘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

【依夏蓮居之開示 談心經】為黃念祖老居士,依其本人所記蓮公開示心經之筆記,於一九八九年,在蓮公北京故居所做之開示。

raw-image



《心經講記》
夏蓮居老居士講 龍尊筆記


據《淨宗學會六十周年紀念冊》、黃念祖《心經筆記》的講座來參訂。「龍尊」是黃念祖居士法號。

今天我們以夏老師講的《心經》爲主,這是一個內容。但是夏老師講《心經》他是畫龍點睛啊,沒有把整個《心經》講完。但是最後,又從《心經》這畫龍點睛點到了淨土。所以要把這一段的夏老師的開示,向大家今天作一個彙報。

我這個筆記記東西有個特點,很多是原話。我又不能速記,我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了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只管這麼記,就這麼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都是夏老師的精華。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老師親自在講,因爲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所以這個因緣很特殊。

一 依蓮公之開示 談心經

首先,夏老師談的是什麼,談到這個經的時候,說佛說阿含說了十二年。因爲說了《華嚴》大家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就梵天請佛轉法輪,佛就答應下來,說阿含。這些夏老師的話,大家就把他這幾句念下來。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廿二年。】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那麼此後呢,就「說般若廿二年。」這前頭就是夏老師的話,底下是我作一點解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說般若的時間很長。所以這個說阿含呢,是爲了小乘,小學,說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方等就要轉換了,就是呵斥小乘,讚歎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後說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後說到圓頓教。所以般若非常重要,說的時間很長。這個前三句是夏老師的話。底下我再把夏老師的這個話我把它念上一段,分別出來,不要跟我所解釋的混在一塊兒了。

【《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

看這一段,就說《心經》只是將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經》的全部的內容。《大般若經》是六百卷,《華嚴》只是八十卷,《八十華嚴》是最多的,還有《六十華嚴》,還有《四十華嚴》。《華嚴》不過是八十卷,後來加了《普賢行願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經》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說的。那麼《心經》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經》啊,這話很重要。所以咱們研究了《心經》,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經》嗎?二十二年佛所說的法啊。

《心經》的翻譯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證的就有七種。這裏頭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是最簡單了。所有原來的譯本我都見過,有很多還都是跟普通經典一樣,從「如是我聞」開始。如是我聞,佛怎麼樣,這個法會多少多少人,誰誰誰怎麼樣,然後這個觀世音菩薩,然後舍利弗問話,這才引出觀音對舍利子講,那這一段就是中間兒。最後也還有,大家都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所以這經頭、經尾還是有的。這玄奘大師呢(鳩摩羅什大師也是如此),只是翻譯了當中一段。現在大家所念的,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歡念鳩摩羅什的,但是這個《心經》念的是玄奘大師的,這是玄奘所譯的。這是剛才夏老師這一段,我們稍微把它解釋一下。底下我們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口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

就說明玄奘大師的譯本及玄奘得這個譯本的因緣。出國的時候幾百人,回來這個都是……,這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過去了,這困難哪,困難極了。那麼出過了玉門關以後,在困難地方遇到一個老人,得了這個經。後來有的書上記載,玄奘大師又到這個地方,再找這個廟,再找這個老人,找不著這個地方,連這個廟也沒有了,所以這個經的來源殊勝。所以玄奘,看老師他這個話,玄奘能夠克服困難,能夠自個兒還回來,那麼其他人死了這麼多,就是因爲得力於這個經啊。底下就是夏老師的原文:

【玄奘大師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所以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師說: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希有啊。】

就讚歎當時在我家裏頭,那時候夏老師說這個,這樣一個聚會,實在是稀有啊。底下就講經題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這幾句話很重要。說《般若》這個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幾個字,沒幾個字啊,這個經題這幾個字,就包括一大藏教,還不是僅僅包括六百卷《般若經》了,整個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就全包括進去了。

「若能明得」,你能明得這個經題,你就明得整個的大教。所以這種話,不是透脫的人說不出來的,不是通宗的人說不出來的。若你從文字上去搞,你最後登峰造極就當個佛學家呀。所以這是極殊勝的話。底下夏老師就著重講了經題,經文沒怎麼講,這也是很大的特點。

所以這個特點就使我想起當年梁武帝,梁武帝當時請誌公,誌公和尚是有神通的,那大神通、神變,那不可思議。梁武帝就是因爲他的神變,說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監獄裏頭去了。他從監獄裏他照樣出來,還是到處去做功德。梁武帝你圈他也沒用,哈哈哈……,所以後來很尊敬他。後來請誌公講《心經》,誌公說:「我不能講,你們國裏有個人能講。」說:「誰?」「傅大士可以講。」傅大士是居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請來了。傅大士升座。升座了拿了一個尺,拿起一個尺一揮,下座。誌公說:「大士講經竟。」大士講經講完了!所以這個就是…… 梁武帝遇見達摩之前,遇見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個兒講經講得天雨花啊,但是他對於這些大德,他還是吃不消,所以要知道。夏老師也不是要那麼樣一句一字,像現在教師講國文似的那麼來講啊。

不過我回頭畫蛇添足,我把它補上,哈哈哈……。底下就講了,說般若是體。這般若,講般若波羅密經,所以般若是本體。這個本體它就要有作用啊。咱們先念原文,不然就搞亂了。

【般若是體,波羅密是用。若非波羅密,則般若何用。】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是體。體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羅密就是用。「波羅密」咱們要把它翻譯出來,是「彼岸到」。這個外國的文法跟咱們中國文法常常是顛倒的,咱們說「到彼岸」,它是「彼岸到」,這叫「波羅密」。如果你這個般若,你不能夠「波羅密」,你就是不能夠解決問題,不能從此岸度過煩惱到達彼岸,那你這個般若有什麼用啊?這就是上頭的話的意思。

那底下就有解釋,夏老師說: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密有六,曰:布施、持戒、精進、忍辱、襌定及般若。】

「般若有三」,有三種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觀照般若,三是實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這是非常重要的。波羅密就有六,這六個是萬行中歸納爲六,其實是無量的行,殊勝的修行。這六個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底下再讀原文:

【般若譯爲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爲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這一段就說了三個般若、六個波羅密。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頭兩個字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波羅密」就有六種,到彼岸啊。從持戒、布施,你要把東西給別人哪,持戒,是要遵守戒律,要精進、忍辱、禪定,加上般若,這是六度。

般若是什麼意思呢?過去就是說,這意思太多,咱們中國的語言不能夠很好地來表達它,就不翻譯。所以般若沒有翻譯,就有音。當時這個音應該讀,那讀「班弱」就不對了,般若〔讀作缽惹〕。比方說這個寺廟稱爲蘭若〔讀作蘭惹〕也是這個字,古時候是讀若〔惹〕,般若〔缽惹〕。這個般若要譯可以譯爲「勝妙的智慧」。我們譯爲智慧,往往跟我們自己所體會的智慧把它混淆起來了,等同起來了,那是大錯。還有把「世智辯聰」把它等同起來了,那就是錯得不知哪兒去了。世智辯聰對於學佛說起來,不是好事,是壞事,是非常壞的事。一個具有世智辯聰的人和一個神經病者,學佛的困難是同等的,所以稱爲八難哪。你看看,這個聾子、瞎子、啞巴、神經病,加上世智辯聰,這都是屬於八難哪。聾子,講法他聽不見,啞巴他不會提問題他不會說話,瞎子看經看不見,神經病神經錯亂,這跟這世智辯聰它是一樣的,困難一樣的,所以般若全不是這回事。現在是勉强可以翻爲勝妙般若,很殊勝、很微妙的智慧,這是般若。

這個般若是什麼,這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來有的。大家以爲,我博學多聞,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完全錯了。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不是從外面進來的。所以禪宗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哪。什麼是門呢,眼睛、耳朵這是門,從這裏進來的不是你家裏的寶貝啊。你本來有啊!這個話就是般若,哈哈哈……,告訴你是本有的。這是任何其他宗教、任何學術界裏頭沒有這樣的內容啊。這個般若也可以名爲「自性」,名爲「真如」,名爲「菩提」,名爲「圓覺」、「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了般若的船,你才能度過生死這個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麼樣才能度過大海,你要有這個殊勝的般若啊,坐上了般若的船,才能度過這個海到達彼岸哪。波羅密的意思就是剛才說的到彼岸。

我念夏老師的話,再說一說,分別一下,這是原來的話:

【波羅密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打個譬喻,這一岸是什麼?這一岸就是生死輪迴。一口氣不來,下輩子變什麼你不知道。你輪迴永遠不休。那六道中,人已經大家都覺得這個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還是善道。你變到畜生,最常見的是猪啊,猪不但它自己被殺,而且它的子子孫孫注定都是要殺頭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比人就苦啦。

畜生底下還有餓鬼啊,鬼,就沒有鬼不餓的,一吃東西東西就變成火。爲什麼要放焰口,「焰口」兩字怎麼來的?就是口裏頭冒火啊,所以稱爲焰口。所以修這個法,這是部密法,就是解除它這個火,讓它把東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這個功用啊。

那麼鬼底下還有地獄啊。這是生死之苦,輪轉不休,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寂滅、圓寂。「圓寂」,德無不備,所有的一切德沒有不具備的,所以叫做「圓」;「寂」,障沒有不除的,所以寂了,所有一切障礙他沒有了。那是彼岸,清淨了。這個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了,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煩惱。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文了: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癡。般若既是本有,爲什麼當前是無明?】

這問問得很好啊。它這個一成爲語言,就有個對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無明,就是愚癡嘛,無明就是生死之本哪。那麼般若既然是本有的,爲什麼現在你是無明呢?

【這是由於: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這是由於:」夏老師原話,「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很精鍊。你背著了覺悟,你去跟這個塵,「塵」是什麼呢,不是塵土的意思,這是佛教名詞,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所以稱爲六塵。一切所看到的這些顔色,一切所辨的音聲,嘗的滋味,一種身上的那種感觸,鼻子所聞的香臭等等的,意,思想所能分辨的種種是非,都叫做塵。

你背覺去合塵,你本有般若你就違背了它,你就是追逐於這個美色、美聲、美味,向它去追求、愛戀,這就叫背覺合塵。跟塵去相合,跟覺相背,這就是無明。那麼爲什麼現在你本來是般若,爲什麼你……,就是因爲現在你背覺合塵,處處在背覺合塵嘛,是不是?

怎麼能恢復本來呢?已經這樣了,你怎麼能恢復呢?轉識成智。咱們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都是前六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把這八識轉成四種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得這個八識得到轉變,這個轉變就是般若。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此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哪!菩提福德因緣缺一,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所以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咱們這個聚會。要能參加這個道場,都是多生的因緣哪。就是,恐怕有的人就是來幫個忙,做一點工作,並不是佛教徒,那麼耳朵裏頭能聽進去一句半句,這都不是簡單的事,這個善根、福德、因緣缺一都參加不了。這些事它就是有障礙,你看今兒這個車,它差點就成障礙。所以要知道,就是這個事難辦,別的事都好辦。所以你要成立一個道場,弘揚一些佛法,做這種事,最難最難了,你缺一你都參加不了,它不定什麼時候出障礙,自個兒或者什麼……。所以這個真是百劫、千劫、萬劫難遭遇的。

「劫」是個時間單位,代表時間。一劫的時間有多長呢,這個「數」就不好說了,「數」你說不清啊,你也說不完哪,你要說萬說億,你得說多少億啊,你說不完哪。只能打個比方:四十里見方的一個長石頭,天人穿著那個極輕的輕紗,五百年下來一次,用紗在石頭上這麼輕輕的一抹,多時把這個石頭抹光了,這叫做一劫。

所以就是說,你「三途一報五千劫」,大家聽見這話就是馬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後,你一受這個報,你要出來這個報,你得多少?你得經過五千劫啊!劫是多長的時間哪,不能夠掉以輕心哪。所以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大家能夠難遭遇的能遭,就必須要把握這個機會,在今生解决問題!所以今天能遇到,就是你過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過去多生多劫都修了,修了半天你還今生還就只是這個樣,你再這麼轉下去,你轉到哪天才能轉出來啊,所以就下定決心,這一生解決問題呀。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二 云何般若 曰觀自在

【觀自在即觀世音。慈觀、悲觀、智慧觀;梵音、妙音、海潮音。觀音贊(夏師所撰)如能體會很好。】

底下就講啦,講到經文了。就是說: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一位菩薩,兩個名號。佛菩薩都有無量的名號,觀自在就符合《楞嚴》裏頭耳根的那個法門,他就是觀自在,反聞聞自性。這個《法華》尋聲救苦,就是觀世音哪,是不是?哪兒有一聲,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到,就救你。所以「觀」就是慈觀、悲觀、智慧觀,「聲音」就是梵音、妙音、海潮音,經上的話。夏老師〈觀音贊〉很好,希望大家能體會。《淨語》裏頭有〈觀音贊〉,所以我們要對於觀音,要進一步瞭解。

底下又是原文:

【最要注意者是般若。如何下手?實相是體,文字是相,觀照是用。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

那麼我解釋了,既然是這麼重要啊,那我們就要問怎麼下手?下手呢,不是說了三個般若嘛,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就是這個實相般若是本體啊,這個觀照般若是作用啊,文字般若是所顯現的相。文字不就是相嘛,大家可以看到這文字啊。所以就從什麼呢?從文字般若下手啊。所以離開文字般若是不行啊,從文字上下手。從文字而觀照,這個我們從文字裏的意思我們來觀照啊。這觀照也有利根,也有鈍根。就一般的根器來說,告訴你這個,起碼一說吧,「色即是空」,這句話就可以常觀照觀照嘛。你愛戀的這些,世間的這些好東西,它不都是色嘛。聽說哪兒傢具展銷,想我趕緊換套傢具去。你要都能五蘊皆空,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證入到實相了,就是這樣。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六度皆能到彼岸,但均不能離般若。】

所以菩薩修六度,這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但是,每一度要離開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跟瞎子一樣。現在一些人禪定,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這兒前兩天來了個人,他這個禪定的……他這來,這又來了,他說他見著我之後,他的這個定又深了。他就是給嚴某治病,前兩日子嚴某病了,發狂,亂舞亂鬧、手脚亂踢,不能吃飯,說胡話,手脚都打傷了,鬧了三天,把他請去了,他去了念了幾遍咒就好了。過了兩天又不行了,昏睡、不吃不喝、不說話。他去了,一進門兒,他就坐起來了,他管他叫「宋老師,你輕一點兒。」所以這都是禪定,禪定是可以出現這些事兒。但是他沒有般若,這就是瞎子,這就早晚得入魔。所以這個參禪的人,從自古以來,不是參禪,就是講禪定的坐禪的這個,這個走火的、發神經病的人很多很多呀。其他再舉個例了,剛才我談到禪定了,沒有般若不行。夏老師舉的例:

【例如布施,施小孩以刀,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布施如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餘度例此。】

「例如布施,施小孩兒以刀」,這是一個例子;「以有毒菌的食物則不可。」是不是?這不是挺好的例子嗎。你把東西給人很好啊,你把自己很快的刀給孩子,他把自個兒手指頭割掉了;他捅別的孩子,把別人眼睛捅瞎了,這怎麼能給呀。你把那有毒菌的食物給孩子,行嗎?大人抵抗力强一點兒,這個有菌的食物他吃了不行啊。所以這個布施沒有般若不可以啊。

那怎麼布施呢?布施如果是三輪體空,則可到彼岸。布施沒有智慧是不行啊。你怎麼叫做有智慧的布施啊?三輪體空。從這個布施這一例可以想到其他。三輪:我拿一千塊錢救濟給有困難的病人,我內不見有能給錢的我;外,思想裏沒有得到我錢的病人;中間也沒有我所施捨這一千塊錢;可是我的錢給他了,這叫三輪體空。要這樣行於布施,這樣的布施才能到彼岸。

你如果有一個思想是我做了件好事,我給了他一千塊錢,這就叫住相布施。住相布施只能得人天福報,如仰箭射虛空,拿個箭往天上射,一會兒吧嗒還掉下來,是上去了,還得下來。所以其他六度也都是如此。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非般若不可。
云何般若?曰,觀自在。
佛法可以少聞而得多解。觀什麼?曰觀自。什麼是自?身體是自否?那是假的。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常常在則一根還原,六根解脫。】

這一大段。怎麼般若啊?經文頭一句,「觀自在菩薩」,那就是觀自在啊。那佛法就是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得很多的解釋,有無量的含義呀。

「觀自在」,觀什麼?觀「自」啊,那什麼是「自」啊?這問題就緊哪,一個跟一個,什麼是「自」啊?身體是不是?這個是不是「自」呀?是不是我呀?當然不是啊。我從來不這樣,哈哈哈……,以前的我早死掉了,哈哈哈……,現在的這個我也不知是從哪兒來的。大家也是如此。當年,剛才誰說的,當年我還抱著孩子來的,那個孩子現在都……,福民吧,現在孩子她的孩子都很大了,她也不是當年的她了,是不是?一切都在變化,刹那刹那生滅呀。我們這兒待一會兒的工夫,我們又死了多少細胞,長出多少細胞,起了很大很大的變化。身體不是這,早晚是要到火葬場的,燒成一堆灰的,那怎麼是自己呀,這是假的。

這個地方沒有做答案,究竟什麼是「自」,沒有給說破。所以有人老覺得夏老師講話總還留半句,這非常必要。那宗門最忌諱,所以「語忌十成」,你說到了十成,叫做犯諱,你要犯了皇上的諱要殺頭的。所以不是用文字給你什麼,像解釋名詞似的,一處處都給你……,還是要你自己去領會。

底下就是很具體地告訴你,觀自個兒在不在。「自」,現在你沒法理會,但是「你在不在」你還可以觀。怎麼叫在不在呢?這就很具體,這也很好下手。在一切時候裏頭,你是不是正念哪,你心裏想什麼呢?「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就是在。你先別管「自」是怎麼,先管在不在。怎麼在?你不失正念不離開佛法,你就在。觀你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的方法。所以就是消歸自己、返觀、返照,都是這個事兒。你常常在,老在老在,你一個根還原,六根都解脫,就都解脫了。所以這一段很重要。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如不知觀自己,不知自己在不在,則不能算入門。】

所以老修行聽聽,你不能這麼做,你不能夠觀自己,你不知道自己在不在,你就算沒有進佛法的門哪。

底下又是原話:

【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失敗,流淚,才能入門。六祖是一超便入門。】

這是一個特殊,先說到這兒。你是要經過多少困難,多少流眼淚,多少挫折,你才能真進門哪。例外的是六祖啊,一超直入。

底下又是夏老師說:

【行者第一步以觀自在入手,觀自己念頭在不在,有哪些毛病和習氣。
最要緊是破我執,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成就自己。
不能護疼,哪裡疼,哪裡下針。】

所以第一步,就是觀自個兒這個念頭。菩薩所謂「善護己念」。我們這個受戒,這個比丘的戒,就是你有了行動才是破戒。你要是受了菩薩戒,思想中動了就是破戒呀。所以現在大家就這麼隨隨便便就受戒,不把它這些重要事情給大家講清楚,那他就時時都在破戒之中啊。不是說你做了壞事才是破戒,你思想一動就是破戒呀。看見一個美色,看見一個裸體女人,心裏一動,就破了色戒了,破了淫戒了。所以要觀自個兒在念頭上用功,善護己念哪。

要知道自個兒有哪些毛病和習氣呀,自個兒要有自知之明啊。所以最要緊的就是破除我執。我們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執。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個有「我」呀,這個「我」字可是確實不容易去掉啊。

「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所以一個人他不想改,就沒有成就。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所以我跟我那個大舍妹說:「你這個一貫正確」,就說你一貫沒有進步嘛。老以爲你那個是正確的,你就沒有改造嘛,沒有改造,所以你老是「我的一貫都正確」。你沒有改造,沒有改造就不會有成就啊。

「不能護疼」,那個疼的地方就正是毛病所在。最近來了一個美國的,她在美國、在台灣都是個頭頭,一個女的,講《楞嚴經》,講《維摩詰經》,講《六祖壇經》,到中國這幾天,南方還請她講。她通過了政協,通過了這個法源寺,教務處這個黨員跑來跟我聯繫,他說她要來,我就說讓她來吧,談了兩次。頭一次都談她怎麼樣怎麼樣,第二次她就不提了,再來提問題的時候,我一追問,她就講錯了,她就在最根本的地方講錯了。她跟那個沈某什麼的都在一塊兒的,我連沈某也一塊兒批評了。她就是,這一點我給她指出來了,她把那個「入流亡所」,「入流」她解釋爲入聲音之流。我說:「你錯了,入聞性之流。」她跟我抬槓。後來她說,她說是「那個註解都是這麼說」,說是跟我這麼說法。我說:「那不就對了嗎?我說的跟那註解一樣。」我說:「你單獨你一個人這麼說。」她這就是不知道她那個不能護疼。別的註解她都看過,那些註解她不能拿來改正自己呀,她就護疼啊。那就是護疼啊,你得捨得疼啊,得下針哪,哪兒疼,哪兒下針哪!這個過程中,一發現毛病你就護著它,讓它那兒存在。所以這一段,所以是真實的般若,所以夏老師說:「察過去習毋自欺」啊,就指這一些。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度煩惱必須般若。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菩薩鍊心如礦師鍊礦,礦石成金後,不復成礦。】

就說我們現在怎麼樣呢,我們要常常看自己在一切時中自己有沒有把握。這個菩薩鍊心,就好像咱們這個冶金師、礦師鍊礦一樣,把這個鐵熔成了鐵漿,把鐵礦石鍊成了鐵,把金礦鍊成了金子。鍊成了就是鍊成了,它不會再成爲礦石。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話: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覺有情義。】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這個翻譯過來,就是覺有情。夏老師說:

【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

所以這一點,我這些年所主張的,跟這個夏老師的開示是一致的。現在很多人都是想,想去跟人講,想去弘揚,想去辦這個辦那個。你看夏老師這個話就很清楚了。你不能觀自己,不能自覺,你不能覺他啊!所以美國有個人,他也很急呀什麼的,我就跟他說:「你度生,你不能著急啊。」你想想這事兒,你想給人帶路,你的手電燈你沒電,你給人照路,那還不是彼此都是一摸瞎嗎,摸黑兒啊。你那手電燈你得有電哪!你得有光明啊,得把路照清楚啊。不然就是一盲引衆盲啊。現在一盲引衆盲的事情很多啊,都喜歡給人說,以爲在說法,其實在謗法。你不自覺,夏老師的原話在這兒啊,大家記下來呀,「不能觀自在,不能自覺,則不能覺他,則不名菩薩。」你不能覺他!所以我們爲覺他而自覺,就是這個意思。

我在《谷響集》頭一篇就是這個。我們的發心就是要利益別人,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別人覺悟。要叫別人覺悟,你自個兒得先覺悟。既然覺悟是最大的利益,你自個兒覺悟嘛,你也得到利益。但是你這個問題是爲什麼?是爲利他而覺他而出發的。所以這個不同於小乘,小乘就是自利自覺就完了。這是爲利他、覺他。你不這樣,你不能覺他。這個大夫你醫術不精,你就要給人開方,你庸醫殺人哪!或者你不殺人,吃完了他有後遺症,這個病好了那個病來了。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衆生淺思。不深則不能入門。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

所以佛教徒,這是夏老師的話啊,我解釋一下。所以佛教徒很不好當啊。就得有個嚴格要求,你得圓發三心,你才是佛教徒啊。你不圓發三心,你不能算入門,你不是佛教徒啊。你組織上入黨,思想上不入黨啊。你這個組織上參加了佛教,你思想上不是啊。圓發三心者,這三心者,直心,深心,大悲心。

底下用夏老師的話:

【三心者:
一、直心。直中也有方便,不得其直也造業。無般若也不行。
二、深心。不能停在表面,深心也離不開般若。
三、大悲心。無般若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就解釋,要圓發三心是哪三心呢?

第一個是直心,直起直用,正念真如法一。夏老師說,這個直中也得有方便。你就直起直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曲裡拐彎,你這裏頭也有時搞出錯誤等等的許多障礙。深心,就不能停在表面上,要深入,這都是簡單的解釋,這也不能離開般若。你沒有般若你這個鑽不下去。大悲心,要普度一切,要沒有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就沒有再做很過詳細的解釋,圓發三心哪。

圓發三心就是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我們還是應當很好地注意。所以《無量壽經》裏頭,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人只注意在我怎麼念得好,這沒有去檢查我的發心到底發沒發,發得夠不夠;結果是兩道題目,你一個題目沒有分,這道題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就是這事兒。

底下夏老師就是說:

【「三心未發信非深」,故不能稱爲佛教徒。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藴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

「三心未發信非深」哪,這三個心你沒有發,你的信不是深信。「故不能稱爲佛教徒」,你信得不深,所以不能稱爲佛教徒。

「三心」,底下夏老師說,「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能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應知是用『照』,不能用『想』。照是智慧,不起分別如鏡。」我們要行深的般若,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嗎?「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啊。假如你要不是行深的般若,你就不會能照見五蘊皆空啊。照見五蘊皆空,用這個「照」字很重要啊,那是「照」啊,那不是「想」啊。爲什麼咱們也能講《心經》,也能講得頭頭是道,咱們沒度一切苦厄,就是因爲咱們這是「想」啊,不是「照」啊。「照」是智慧啊。

舉個比方來說,他這個不分別,照見這東西像鏡子一樣。這跟咱們照相機的底片就不是一回事兒了,照相機的底片,照一回就不能再照了,它留下那個痕迹啦。鏡子呢,誰來都可以,照什麼,來仨人出三個人,來五個人出五個,張三走了,李四來出李四,李四走了,張三再回來又出張三,不起分別,不留痕迹。而清清楚楚,麻子就是麻子,是不是呀?胖子就是胖子,有鬍子就是有鬍子,多一根兒也不會多,少一根兒也不會少。所以這個「照」字,通過這個鏡子的作用,所以鏡子常常是個很好的比方。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事情要像鏡子就好啦。

底下就是夏老師說:

【如何用照?】

既然如此,咱們要用「照」啊,怎麼來用「照」啊?

夏老師底下又說:

【太末蟲能緣一切,唯除火焰。妄想無孔不入,獨不能緣般若。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故不能用想。】

「太末蟲」,所以這就是佛的偉大。「末」是微末,「太末」是極微末,極微末的蟲是什麼呢?咱們現在叫細菌,細菌還不是極微末嗎?這個細菌哪兒都能待呀,哪兒沒細菌哪,到處有細菌,種種的細菌,獨不能在火焰上待。咱們這兒有大夫,大夫都知道扎針,過去最原始的那個消毒辦法,我給張三扎了針,把那個針在火上燒一燒,然後就給李四可以扎了,這就是消毒。因爲什麼,那個針扎了有些細菌有些什麼東西,這個火上一燒,那細菌就消滅了,不能在火焰上生存。所以太末蟲哪兒都能待,就是不能在火焰上待。

咱們衆生的妄想是無孔不入,也就沒有地方它不能待的,就是不能待在般若上。這一點咱們要信下來。所以有人看了點兒經,看了點兒什麼,以爲我這就是了。你這就是跟釋迦牟尼佛抬槓啊,哈哈哈哈……。你還是在用「想」,你不是用「照」。真實的般若,你的那個「想」是永遠達不到的,你就請死了心吧。如果你認爲是達到了,那你就是說你錯了;不是別的,不是達到,你是錯了!因爲「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啊,心一起、念一動都是錯誤,所以不能用想。這是夏老師的話。底下大家注意!

【這些話等于佛說。】

就是上面這些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兒說的。希望大家記住,這些話很重要。這就是對於上面的,把它肯定了。

raw-image

三 這句佛號 即是真般若

底下就講經了:

【經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均指般若。】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指的是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這個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滅」,本來無生,它也不滅。本來它也沒有什麽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所以「不垢不淨」。也「不增不減」,在凡的人一點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獄中的人,這個般若和這個佛性一點兒也不少;成了佛一點兒也不增加。只是你現在不顯,你顯不出來,一顯出來就是,你本來有的。你不生不滅,也不是你現在忽然間生出個般若出來了,它從來也不滅。它也沒有染汙,我要把它洗乾淨,都沒這些事兒。鏡子本體沒這個事兒,你說的是鏡子上的髒,那不是鏡子,鏡子上有塊髒,那是妨礙你照,你把它擦乾淨,這事兒是有,但鏡子本來它沒有髒啊,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鏡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減弱。這種解釋是偏於頓哪。所以一個經有不同的解釋,連南梅的解釋都跟這還不一樣啊。所以後來就是,南梅北夏當時是並稱啊。後來南梅是以北夏爲師了。這個事兒我很清楚。

底下又回到觀自在:

【觀自在,就是看這句在不在。】

完全接到淨土了。觀自在就是什麽呢,就是看你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在不在。

【時時有佛號,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觀自在,以忘我故,到處無礙。】

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觀自在。重要在這兒啊,大家要注意。

【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

這一句佛號就是真般若。有人往往就覺得《金剛經》跟這個《阿彌陀經》,這個好像它是兩回事兒。這都是對於兩部經都不理解的人說的話。這句佛號就是真的般若。這句話十分難懂啊。所以拿幾句夏老師的詩,「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佛號是什麽,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號是什麽時候念呢?「迷時不念悟時念」哪。所以你念佛號的時候,就是你悟的時候在念哪。念的是什麽?一聲佛號就是一聲心哪,這還不是真般若是什麽!

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從懷疑佛教到變爲相信佛教,二十歲。因爲我看到,我本來是佛教家庭,但是我看到許多和尚、居士還那麽勾心鬥角、爭名奪利,我說這個念佛就沒用啊!念了半天,這佛法有什麽用,所以我就錯會了,我以爲這是佛法無靈呢。那時候大學三年級考試完了,沒書可看,找了兩本書看,就看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哪。那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頂。在這個時候,我就認識到,衆生要想達到「無住生心」你就是念佛呀。這一個認識,是我自己有的。但這個認識,當時出來以後到現在,我是認爲它還是正確的。那時候我還想,可能念咒更好一點。爲什麽?因爲一句佛號裏還有個「佛」字,這句咒裏頭,什麽思想都沒有,所以它無住生心哪。那無住生心還不是般若是什麼?這就是真般若。

「這是最秘的核心」,佛法最深秘的核心,密中的核心。這「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不是老說,跟大家說「大家要剝筍皮」。我們修持就是剝筍皮,比方外頭好多泥巴、好多什麽,你剝一層,剝一層,再剝一層,剝來剝去你見著筍心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有剝筍皮的精神,你要得剝啊,一點點剝下去,是去東西,不是得東西。有的人想得,《心經》講「無所得」,你偏偏要得,你就是抬槓。是剝,剝了,你所見的心是什麽?就是這句話,「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是剝芭蕉所見的心。」但是底下加了一個條件:

【這句佛號須平平妥妥才算,如與妄想混合則不算。】

所以這「平平妥妥」,稍微解釋一下。「平平」就是平平常常,「妥妥」就是妥妥當當,妥當。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是道啊。

淨語》中,「平常即是道,惜君未曉此。」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這個呀。所以都喜歡奇特,一看見奇異功能大家就眼花繚亂哪,不知道這通通的都是魔的境界。這是嚴某的話,不是我的話。他自己生了病亂吵亂鬧,你說他是幹什麽?來個人念咒他覺得壓得疼。通通都是如此,不是說平平常常、妥妥當當。
這一句就是老實念,非常老老實實,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實實,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覺得我這兒又是什麽成片了,我這兒又是一心不亂了,我這兒又是如何清淨了,我這兒又是怎麽樣,還希望一邊念佛一邊還想看著點什麽,得點什麽感應,這個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塊兒了。跟這妄想混在一塊兒了就不算了。底下:

【分別是業識,識是染。照是淨,照才能知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識啊,業識它就是分別啊。我們之所以知道這知道那,腦子所能想,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是分別識,它都是染。所以阿羅漢證阿羅漢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識,他不知道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照」就是淨,清淨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麽呢,就是色、受、想、行、識。

夏老師說:

【五蘊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受、想、行、識五樣事兒,色是所謂色法,這個法屬於色的,屬於形色的。後頭受、想、行、識屬於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稱爲心法。

底下就講經了: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
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是大乘菩薩境界。】

「色即是空」,是對凡夫說。「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是對大乘菩薩,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對權教的菩薩說,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這幾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執,因爲凡夫認爲這一切實有啊。實際上大家不要說自個兒是老修行,你自個兒真要檢查自個兒的生活,你有一些部分你能看空,有一些部分你就認爲它是實有,是真的,是實在的,就是過不去的。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它空啊!你說這是夢中所現的東西啊,你夢裏頭不是什麽都有嗎?你正做夢時你怎麽知道它是空啊,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嘛。一醒,哎呀,沒這麽回事。所以「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是夢中事啊。所以是「如夢幻泡影」,頭一個告訴你如夢嘛。你得想到你現在都是如夢,你還有什麽計較,還有什麽追求,還要去造惡,就不會啦。所以告訴你「色即是空」,你這一切這些事。

而這樣一個東西,現在是科學上已經承認了,所以愛因斯坦就說:「物質是由於人類的錯覺。」這兒說妄想,愛因斯坦說錯覺,「錯」跟「妄」不是很相像嗎;「覺」跟「想」不是差不多嗎。所以說愛因斯坦他只承認有場,所謂物質就是場强特强的地方,沒有別的。

我們往往說,「你這個怎麽……,明明這兒有,這兒怎麽是空啊?」我說當體它就是空,從科學上說它就是空,就是波動和作用,沒有實質東西,這是科學解釋。當體就空,不是說因爲它將來要壞是空。很多人講,將來是要壞的,不存在,所以空,那都是講淺了。就在它正存在就是空。這個你怎麽體會?你就說你現在是夢,你夢中所見的東西哪一件是實在的?我二十二歲在唐山的時候,那親自就到這個境界,什麽都沒有了,而不斷滅。都空!沒有一物,真是「本來無一物」,然而不是斷滅。這個時候之安樂是無法形容的。所以顛倒,所以是錯覺,是妄想。

「空即是色」是對二乘說的。二乘就是破啊,這一切空,他就抓著個空啊,空就成爲他所執著的東西,就變成色了。

對於「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這個權乘的菩薩。這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就是說,即空之中它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了。這幾句話沒有解釋這個爲什麽,他所以講的就是比較高一點的。

這是夏老師的話:

【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除一切苦。】

那當然了,你都照見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麽苦厄呢。這裏頭也有漸有頓。這個是利根那他就一見五蘊皆空嘛,所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是幻,我就離開幻了,離開幻就是覺悟啊。這跟《楞嚴》那個話,「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都是最頓的話。但是有人不能這麽頓,那你就是慢慢來,慢慢兒來,你知道五蘊皆空,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來淡去,淡得以至於都不影響你啦,那麽也就是照見,也就度苦厄了。

夏老師說:

【心經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

要想出苦,得靠船哪,這就是船。

夏老師說:

【六百卷《大般若經》,可精鍊爲一部《金剛經》,《金剛經》又可精鍊爲《心經》,全部《心經》可歸入一句,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再歸納爲一個字,照。】

所以一個「照」字,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六百卷《大般若經》,一部《金剛經》也就具足它裏頭的精義,《金剛經》五千多字。

《金剛經》有五千多字,可以精鍊爲一部《心經》,只有三百字了,二百多字實際上。一部《心經》可以歸成一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大智慧,「菩薩」就是覺有情,叫大悲呀。大智、大悲都在裏頭了,就歸納爲「觀自在菩薩」,都有了。「觀自在」就是自覺,「菩提薩埵」是覺有情,自覺覺他都在裏頭了,所以這就五個字。這「觀自在菩薩」再要歸納呢,就是一個字,就是一個字「照」。所以大家現在是不會用「照」啊,但是常常想著這個字。

衆生有兩條路啊,這是夏老師的話:

【衆生有兩條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兩條道路分明甚,何去何從?】

「何去何從」打一個問號。所以對於一切衆生說,就是兩條道路,一條道路是鑽到苦裏頭去,入苦;一條道路是要從苦裏頭出來,出苦。這個入苦、出苦也就是,一個是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自己你沒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毀滅自己啊。

你要知道今生要錯過機會,說「此回若錯真成錯」呀!這回要再錯了,就真是大錯了!因爲什麽?那等於是毀滅了自己嘛。這麽好的善根福德因緣,得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你沒有把握住,還不能出,又沉到大海裏去了,就是說自個兒就毀滅去了。所以「此回若錯就真成錯」呀。這就「兩條道路分明甚」,這兩條道路分明極了,成就自己呢?還是毀滅自己呢?何去何從,你挑哪一條路?打一個問號啊。夏老師謙虛呀,自個兒還感慨啊,說是: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檢點起來,自己幾十年光陰究竟花到哪裏去了,取得了什麽?每付之一嘆。】

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自己驕傲自滿的,總是覺得不足,不足啊。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這是兩句戲詞,這是《釣金龜》的戲詞,那個老旦唱的兩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夏老師把這用到佛教上了。咱們這是「有日」,有這口氣,你要想到沒這口氣的時候,尤其年歲大的人,這個時候就不遠了。「莫到無時想有時」,別等到沒氣兒的時候,你還想他有氣,那就沒氣,那就不會再有氣兒了;再有氣了就當小娃娃了,已經當小狗了。當畜生還不錯呢,就恐怕連畜生都當不上,就是很苦。

因爲什麽?因爲你無窮的業報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麽,不是跟今生就這麽連續的。無量劫來,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是你的那個冤家債主,他要到世間來,你也就來還債,這個就把你決定了,不是完全你自個兒的事。所以不是今生的事兒這麽簡單的,那太簡單了,是多生的問題。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麽。不但是來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明天這一篇是什麽?沒翻出來呢,什麽都可能啊,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

再有就常將這今天我們有佛像,有道場,有法可聞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不就給大家……。所以文 化大 革命之後我是……。我的愛人,可以說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極樂世界啊,你說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哈哈。就那個時候真正覺得,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是靠得住的,所以還不覺悟,還不趁著你「有」的時候你好好的來什麽。後來我知道我錯怪了她,很多人比她還差。但她逼一逼也逼到好處了,逼到往生了。

所以常將有日思無日。像今天,我們這樣,都健康,有閑暇之身,所以有「暇滿身」哪,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啊,還能修持,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師就說到一副對聯,這一次的法會就到這兒。

那麽現在他這個主人很殷勤,預備了午餐,咱們餐後我們再接著談,接著談。底下的內容呢,一個就是把這個《心經》,我這兒畫蛇添足了,本來夏老師不講這個,這已經圓滿了,但是添添足,略微再作一點解釋。再底下呢,因為夏老師另一次的聚會,也是在我家,又單談了念佛,這個我們還是要滙歸到淨土。所以就是說,那個就還是,因爲這個只提了一點點哪,這一句就是真般若啊,這是最秘的,是剝芭蕉所見的心。這句大家,我那稍微解釋了,不大夠哇。那麽底下還有很深刻的一些內容,把那另一次會的夏老師的開示,我擇要來補足。所以底下還有兩個內容:一個呢,把這個《心經》很簡單的順一順。再有一個就是夏老師另一次聚會。

四 淺釋心經

老師的《心經》已經講完了,我這是畫蛇添足,所以再把一些名相,下面的作一個很淺的解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也翻成「五陰」,陰陽的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呢,當然最明顯的,一切的物質都是色,桌椅板凳、大地山河。那不光這個是色,耳聽到的聲音、光線,這一切一切,甚至於磁場、電場,這都是色。這個所謂叫色法,所謂屬於外境的,屬於物的方面的法。「受、想、行、識」呢,就不一樣了。

「受」的意思,就領納,領會、納受的意思,也就是感受的意思。你看見一個顔色,聽見一個音聲,你感覺了,你接受了,這就是受嘛。這是外面的東西使得你的心裏頭一種接觸,首先是受,「受」,所以一切苦、樂,不苦不樂,這一切的境界,你能夠有所感受,這就是受。

「想蘊」是什麼呢,就是思想啊,你要聽見這些,聽見聲音,看見顔色,你會有思想活動啊,這就是想蘊。

「行蘊」呢,就由於你這些個思想它是從來不停止的,是一念接一念的,像流水似的前浪接後浪。所以「行」呢,就是這個妄想相續叫做行,叫做遷流,像那個水,前浪接後浪,在思想中它就是如此。

「識蘊」,「識」就是了別。這裏頭它很細,耳朵,那個「識」裏頭就是從由「耳識」一直到「意識」。耳識到意識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這個聲音是聲,是外,是塵。首先我們接受的是耳根,耳根然後是耳識,然後是意識。這個咱們打電話吧,這個耳機子傳來的是什麼呀,沒有人在這兒說話呀,它是一個薄片兒在震動,所以你耳朵所感所接受的是什麼呢,是聲音的忽鬆忽緊這個波動。這個聲波傳遞到你耳朵裏了,你的耳鼓也就隨著這個聲音的强弱而震動,因爲你震動的和它一樣,這就是耳根的作用,你底下聽出這是什麼。所以這個耳朵就只是這麼一個震動,接受這個震動。耳識是什麼作用呢?知道這是聲,這是耳識的作用。

意識是什麼作用呢?意識分別這是鐘聲,所以這個地方它挺細了。所以外塵一來,對你耳朵,先是耳根接受,然後引起耳識,再馬上就轉爲意識,意識就是鐘聲。而底下就要分別了,是好是醜,喜歡不喜歡,這全是意識的作用,分別是鐘聲就是意識的作用。而這種了別的心相續不斷的,這就是行識。所以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含義。我們就在這個之中啊,你見色聞聲,先是接受,眼睛也是一樣啊,眼睛就是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啊,眼睛啊。所以一切形象在咱們眼根裏頭是倒著的,這照相機裏頭都是倒著的,你老式的照相機你後頭一看也是倒著的,真正在我們眼根裏頭所出來的形象也都是倒著的。但是你由於眼識、意識的關係才把它正過來,心的作用。所以這個「識」是心法,這個物相是色法。

這個五蘊皆空,最難破的是這個色蘊。「色」爲什麼說它是空啊?因爲現在都知道,所謂這一切萬事萬物不過就是這一百多種原子它配合的不一樣,所以幾個氫,幾個氧,幾個氮,幾個碳,做成了木頭,做成了紙,做成了水,做成了什麼種種的,不過就是這些東西在變化,一共才一百多種。而這一百多種原子,它不過就是電子、中子、質子。而現在這個中子、質子、電子都可以打破,都可以出來很多很多新的東西。而現在發現的這個中微子,中微子是一個電子多少億億分之一,而這個東西可以穿透多少萬里的鋼板,它都通行無阻。爲什麼?因爲它太小了。什麼東西都有很大的縫兒,沒有一個東西是死一磐的,一切物體都是跟咱們太陽系一樣的,都是多少東西圍著轉,中間好多空啊,因爲你個兒太大了,所以你就不行了。

那天在同學會,毛漢年哪,他想起馮老師的話,說那鳥籠子,那鳥籠子他說是人也進不去鳥也出不來,就把鳥籠子鳥就關裏頭了,可是螞蟻隨便出入。它就是這樣的問題呀,中間沒有絕對的嘛,所以這個中微子可以穿透多少萬里的鋼板。而且中微子是彌漫於太空,這個很相當於微塵。現在科學也證明了,宇宙粉碎了就是微塵,微塵聚合了就是宇宙,就成了星球。其實將來是成住壞空,這個東西是要壞的。就是一個大爆炸啊。將來一個大核爆炸,什麼都崩啦,什麼地球、太陽,什麼什麼全崩啦。那就是壞劫,毀滅。

所以說這些幹嗎,就是說這些粒子都有二重性,所謂波動性和顆粒性,它本身沒有別的,不過就是波動。那無線電波你有什麼東西?抓得著嗎?你說它沒有行嗎?他這只要播音,你一收,你聲音也來了,圖像也來了,怎麼會沒有啊?但是你抓出來我看看,那沒有啊,不過就是波,都是波動,都是能量。顆粒性不是有一顆一顆的東西,只是能量的集中。所以就是宇宙所有的東西,就所謂真正所謂有的東西,還不過就是一點波動、一點作用而已,抓那個真實的固定的物質是沒有的,是人的錯覺。你眼睛有了毛病,你看見天上有了這個花兒那個花兒,其實沒有花兒呀,一個沒毛病的人看不見哪。

再有就譬如夢中,你做夢了,顛倒了,看見什麼什麼老虎來吃你,嚇得要死,其實沒有老虎。所以色它就是空,就你說現在這個桌椅板凳,桌椅板凳就是空。它不過就是一些原子,原子不過就是這些電子、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質子,它就是二重性。你說它有,它不過就是一點兒抓不著摸不著的電波,一點兒能量。這還是咱們人類的科學的一種概念,事實連這些東西還是在做夢。可是你就不是實實在在的那個概念了。所以色即是空,當體就空,就是做夢。真正一醒,就沒這些事了。這我自己經過,真是沒有這麼一回事。因爲你都喝醉了做夢了,你是做夢夢不醒。夢要讓它醒過來,我這不止一次了證實這一點,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在已經證明了,現在這一些高能物理學他們都承認了這一點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們都承認了。利一他們都承認這個,他因爲做實驗之中,這些東西,結果這個小的微粒就可以忽然之間沒有了,沒有之中忽然它又出來了,東西就可以從空裏出來的,所以「空」跟「有」它就不是兩回事,這是科學家說的話。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些就是成立了。

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呢,「受」也是如此,「想」也是如此,都是如此,那更是如此啦。所以你這個不過都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空了,你還有什麼叫領受,還有什麼叫根據它所引起你的思想活動,它就沒有,這一切都不可得呀,所以就「五蘊皆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你如果真正明白「五蘊皆空」,還有什麼叫苦啊?是吧。「色不異空」一直到「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所以這個諸法是空相啊,而這個「空」,不是說「沒有」那個空。我們往往有人一體會「空」,就說像龜的毛、兔子的犄角那樣解釋,那是錯誤啦。不是沒有,它是「真空」的意思。真空者,「真空」和「妙有」不是兩件事,是一件事。因爲你真空它就妙有,因爲你妙有它就是真空,所以「是法」是「空相」啊。「是法空相」這樣一個真空的境界,它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當人的自性就是真空,就是妙有。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樣既然是如此,所以空中就無色、無受想行識。前面已經說了五蘊皆空,這就是重複了,真空之中哪裏去找色、受、想、行、識啊。底下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第一句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咱們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

根跟塵是相對的,眼睛就對色,耳朵就對聲,鼻子就是聞著味兒、聞著香,舌頭嘗味兒,身體就接觸,有感覺,這個意識就能分辨種種的法,這六根跟六塵相對。六根和六塵相對,這兩個擱在一塊兒就叫做「十二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入,這個互入,聲跟耳朵是構成了一種有能有所,所以這十二樣稱爲十二入。那麼既然「無」了,十二入就「空」了,破了這十二入。破了十二入,底下,……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破十八界。這是極精鍊的語言,說了兩個頭兒。要詳細說呢,就是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這就十八了。無眼界是從……跟著無眼識,應該加上無眼識、無耳識,一直到……。無眼界、無耳界,……就無意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實際上是十八句話的一個頭一句,一個末一句。所以六根、六塵、六識,無眼界是從「根」上說,無眼界底下呢,……無意界。底下色聲香味觸法,無色界、無聲界,……就到了無法界。底下無眼識界,也就無耳識界,……以後這就到無意識界。所以頭一句是眼界,最末一句是意識界,是十八句話,但是這個把它簡鍊爲這麼簡單了。

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文字少,意思很多啊,就在這兒。既然前頭這些都空了,所以十八界也不可得。所以就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十八界也掃掉了。這以上都是對凡夫說的,都是凡夫境界。所謂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十八界、五蘊,都是凡夫境界。底下呢,就是聖人境界,也是破法執。上頭破人我,底下破法我,破法執,所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是聖人的法。這個是,「無明」底下是「行」,「行」底下是「識」,「識」底下是「名色」,「名色」底下是「六入」,「六入」底下是「觸」,「觸」底下是「受」,「受」底下是「愛」,「愛」底下是「取」,「取」底下是「有」,「有」緣「生」,生者,老死憂悲苦惱,十二樣,稱爲十二支因緣。

這個小乘啊,就修這個十二支因緣,就慢慢看破,截斷有這個身體的生死,就證涅槃,除人我,出這個分段生死。觀十二支因緣,這個就是緣覺。二乘嘛,緣覺比阿羅漢高一點點,就是緣覺。緣覺就是觀十二因緣而悟道。初果就稱爲聖人了,那麼這個阿羅漢、緣覺就是小乘中的極果。所以這都是稱爲聖者。這是聖者所修的法,十二因緣。

這個十二因緣可以稍微講一點點。「無明」就是枝末無明,還不到根本無明,指的是這個糊塗,不講道理,執著呀等等的。因爲你的愚痴、執著,你就有了行動,行動就造業,這是過去的因,前生的因。因爲過去是有無明就有了行動,就造了業。造了業怎麼著嘛,你就要入胎,還得輪迴。所以底下這就是這一生。

頭兩個字是前生,現在是講這一生了。這一生,「識」一入胎,所以「去後來先做主人」,先是阿賴耶識進胎。這都很妙很妙,有很多事情,現在有人說怎麼這個試管嬰兒怎麼回事?現在都跟佛法相通的,而且非常非常相通的。現在已經證明,說是這個有的時候入胎時看見光,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這個精蟲和卵子相碰的時候會放光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是這個真語者、實語者。所以入胎就頭一個就是「識」,識神就入胎了。這個底下是「名色」。這個入了胎之後那就是,它只有這些個名詞,和有最原始的一點點色相,有一塊什麼血啊、肉啊這麼個東西呀,但是色受想行識這些名字它還是帶著的,這就是兩三個月時候的情况,入胎。「六入」,有了名色之後它慢慢就長出六根來了。爲什麼小孩先長長鼻子呢?稱爲鼻祖,他先長了鼻子,耳朵、眼睛慢慢一點兒點兒都出來了,就長了六根了。六根嘛它就可以接受六塵了,這叫六入。那麼他一出胎呢,跟外界就接觸了,所以底下是「觸」。所以小孩兒一生下來就哭,因爲風一來他很疼啊,裏頭都是暖和的,忽然間冷了,很苦啊,就是觸。觸底下就是「受」,有了接觸了就有領受了,所以這是現在所受的果。這一切是由於過去的無明跟行造成的。所以你要入胎,入胎之後它就必然要經過這些,要入胎呀、要成一塊肉,然後長出六根,然後出來,出來要接觸,這是你現在所得的果。

得了果之後,你出來之後還要造因,所以這因果不斷。現在的因,他就有「愛」呀,他一接觸就有領受,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好的他就貪,不好的就要拒絕,就是愛。愛了就「取」,好的我就要要,就是取。取了之後,就「有」,你取了這是你佔有它了。那麼這樣的話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你現在造的因,今生造的因,你有愛有取你就有,這是今生造的因。造的因你來世怎麼辦呢?來世還得「生」,所以第十一是「生」。最後兩個就是來世,生了之後還要「老死、憂悲苦惱」,就這麼輪轉不休。所謂十二支因緣,辟支佛觀這十二支因緣悟道,這是聖人所修的法。這個也統統說它是「無」。

這個「無無明」,不要說是枝末無明了,連根本無明都是沒有。在《涅槃經》釋迦牟尼佛在臨終涅槃的時候,入種種禪定,入種種空間,所以,這個多維空間是要承認下來的。多少維的空間啊。所以世尊入種種的禪定,入種種的空間去找這個無明,找不著。不是這麼簡單哪,就在咱們三維空間這個世界找找,沒有,那不行。那四維、五維一直到無窮的維,任何空間,入種種禪定都去找了。

而這跟那個唯識的借識的說法是一樣的。他天界想理解咱們這個界的情况,不是同一個空間,他要借我們的識。咱們瞭解天界的空間,要借天上人的識,所以這個法相叫做借識。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和這都是相通。

所以這個入種種的禪定之後,告訴我們一句話,說「無明不可得」。永明大師說,我們衆生應該把皮剝下來當紙,把骨頭拿來當筆,拿血當墨水,來寫這些話,來報答佛恩,都報答不了啊。根本無無明啊。

所以無無明,都是做夢啊。你夢裏的事,哪一件是有的?所以我們要醒夢。爲什麼「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呢?就是這麼回事。這一切,你說腦袋丟了,沒這回事兒!你們要知道。什麼叫生死輪迴,沒這回事兒。都是做夢,現在就是這個,就是這麼個問題。所以無無明。無無明那也沒有什麼叫「無明盡」哪,哪有一天「無明盡」,是不是呀?那既然無明也沒有,也沒有無明盡,那也就沒有老死,也就沒有老死盡了。所以這一句話就掃去了十二因緣,破除聖人的這些法執。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也是這樣,也是聖人所修的,阿羅漢所修的四諦法。是知苦就斷集,慕滅修道。它其實應該說起來,是「集苦道滅」。後來有一個人,就「集苦道滅」,跟外道辯論,外道說:「你怎麼不聽佛的話,你把它倒過來了。」其實,他這個是對的。因爲有「集」,所以才有「苦」;因爲有修「道」,所以才「滅」。這四句話它是「知苦就斷集,慕滅就修道。」

人生是八苦交煎,今天時間不夠不談了,不談八苦了。八苦,你得知道這個苦。怎麼辦呢?這「集」是苦的因哪,種種煩惱就造成了苦啊,那你就斷這些個東西去呀,所以「知苦就斷集」呀。你羨慕寂滅,煩惱都滅了之後,這就清淨,這就安樂,就得修道;羨慕這個寂滅就要修道,這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是阿羅漢所修的法。這也沒有啊。所以這個《法華》說阿羅漢是化城嘛,只有一乘法。所以這一些,人生是苦,連人都空了,他還有什麼人生是苦啊,苦從哪兒來呀,是不是?所以「無苦集滅道」,所以也掃蕩。把這個二乘的法,十二因緣、四諦法都掃蕩了,破這個法執。破法執,不等於說這個法根本沒用,就是你不能執。一切壞就壞在執著上了。底下就破大乘的法了,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無智亦無得」。所以現在許多修行的人,從前那個通願法師我們那個……,那天就孫居士在,不知道你記得不記得?我們這個談話,我說:「明明是佛的無爲的法,但到了許多人手裏頭就變成有爲啦。」她回答什麼?「明明是無漏的法,到大家手裏頭就變成了有漏啦。」這才叫對話。所以能搭得上茬兒,能說得上話,這才叫「交談」。都是想有所得,求智慧,要有所得。要是有這個心,就永遠不得成功啊!

這連老子都懂得這個道理,咱們中國古的聖人還是很高明的。所以老子說「棄聖滅智」,不要聖人,滅掉智慧。「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都是對立面嘛,老有聖人就老有大盜,分別嘛。「棄聖滅智」。所以中國在扶持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這世界上,中國還是真正繼承了,許多東南亞他們都是小乘,中國就是有孔子、老子。日本學去,他純粹是我們的徒弟,說老實話。不過他們學得很不錯。所以「無智亦無得」。

這個「智」是什麼法呀?這是菩薩成佛的法呀,這是轉八識成四智啊。這個法執也給破了。所以到了《圓覺經》,你悟道、修道、證道全是人我相啊。《金剛經》講的是迷識的四倒,四相;在識上你迷了,這叫四相「人、我、衆生、壽者」。《圓覺經》講的是迷智四相,你在智慧上糊塗了,這樣的四相,所以你修道、證道全是四相。所以你轉識成智,你要起這些念頭,都在四相裏頭。

《金剛經》其實也破了法執,他沒有像《圓覺經》提得這麼詳細。佛就跟須菩提說,「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嘛,實在沒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佛也沒有說法呀。要說如來有所說法,你是謗佛呀。所以「無智亦無得」。大家都懷著個有所得心,因此無爲法到你這兒成了有爲法啦,無漏法到你這兒變成有漏法啦。這不是佛法無靈,是你自己的問題啊。所以叫「無智亦無得」。

所以這個開悟的人,你「必須除盡了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你得把有所得的這個心要除得乾乾淨淨,一絲一毫都沒有,你才能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這個悟和證是你走不到的地方,不是修行能達到的地方。你要把這一種有所得的心,要把它掃除乾淨了,一點兒不存,你才能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不是走所能到的地方。 「以無所得故」,你看,特別強調這個「無所得」。所以要懷著有所得心,就是落在我跟通願法師那兩句話裏頭,「好好的無爲法到你這兒變成有爲法,好好的無漏法到你這兒變成有漏法。」那只能怪你自己,不能怪任何人。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逺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故」,這就是般若波羅密多,這無所得就是般若波羅密多。所以心就沒有罣礙。你是本來具足,不增不減,毫無欠少,你還有什麼罣礙?罣礙也沒有,還有顛倒遠離?也就沒有恐怖啦。有什麼可恐怖的?有什麼害怕的?本來都具足。這一切無明也本空。這一切都是幻境啊。「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呀,所以「遠離顛倒夢想」。「遠離顛倒夢想」,就「究竟涅槃」哪。涅槃是三德的顯現,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究竟涅槃。所以這就是要大家要具眼。「以無所得故」,底下怎麼樣?底下,……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捏哪一句?怎麼能許你捏呀。剛才說了無所得,無所得他這樣,底下就直接因爲正是這三世諸佛,就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上海一次大辯論,兩幫居士,他們辯論得不像樣了,公園裏頭就公開辯論,這有十多年了。後來上海人來,他們知道我們知道這事兒,他們很驚訝,他說:「你們也知道啦!」「你們的事兒我們怎麼會不知道。」哈哈……。一撥兒講「無修無證」,一撥兒認爲「有修有證」,這兩個就相持不下;相持不下,就公園去辯論。辯論之後還不行,第二次再辯論。

後來來了一位和尚,說「你們兩撥兒都錯啦!這麼辯論可不好。」給調停了。這個是什麼呢?以「無修之修」,就得「無得之得」,證「無證之證」啊。不是一味地無修無證,也不是一味地有修有證啊。「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證而無證,無證而證。」所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前頭有無所得故,就抓住這個無所得。所以這些也就是衆生的意識,所達不到的地方,只有好好地用功,慢慢自己就能契會,因爲你本有的。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就知道「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這些都是說什麼呢?因爲咒是不可思議,用這個咒來讚歎這個般若。「大明」、「無上」、「無等等」都是讚歎之詞。這個般若波羅密就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啊。

般若這個力量,我這兒有一個證明,就是咱們居士林,我在廣化寺在打念佛七,講完了,一個女居士,啊,瘦得簡直不像樣兒了,滿臉都是紅的,呲著牙,「哎呀,不得了啦,黃老救救我,我簡直要死了!」她說:「你說的這個情況就是我的毛病。」因爲我講你們念佛心裏不要想著見佛見光,這個印光大師的話。我說這樣容易著魔的,怎麼怎麼的。她說:「就說我了。」她就跟我講,她先還不肯告訴人,她只告訴過倆人,後來跟我說,她說:「我一輩子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見觀世音菩薩,結果我真見到觀世音菩薩了,那就從此以後就不得了啦。」就不能安,不能睡覺,睜眼合眼,多少有什麼也……,不知道,就是滿屋子坐滿了人,那些怪相一樣出來。睜著眼合著眼、白天黑天都是如此,那簡直沒法活,沒法睡,問我怎麼辦。她說有人教她念大悲咒來降服降服。我說你呀,你不要念咒降服啦,我說你這又要作對啦。

我說從前有一個住庵,看地方很好,就搭了個茅棚兒。但是,因爲他德性很好,很多人跟著就來了,來的越來越多,就成了一大片地方,都住在那兒。這地方本來山上有這個精怪住的地方,來了這麼些人它們就不高興,它們就成天現種種的相嚇唬這些人,希望這些人搬家。一會兒獅子來了,一會兒老虎來了,一會兒佛菩薩來了,一會兒美女來了,一會兒種種奇怪的現象,嚇得大夥兒就是不安哪,吃飯也不安,睡覺也不安,就跟老和尚說,咱們搬走吧,這兒不行。老和尚不理。過了三年之後,這些怪現象都沒有了。有一天大夥兒想起來,說你看看,這個真的,現在這個怪現象都沒有了,跟老和尚說。老和尚就笑了,他說了兩句話,說:「野鬼伎倆千般是有盡哪」,野鬼它有千般的伎倆,它是有盡的;「老僧的不聞不睹是無窮啊」,我不看不聽這是無窮盡的。

我就跟這位老居士說了這些,她說這很好,可是我記不住。那時我帶著福良呢,今天她沒來,在家看孩子;跟她要,她就說:「好,我寫個條派人給你送去。」第二次,我在廣濟寺講經,她又出來,向我道謝,滿面紅光。她說:「那條兒一到我手裏頭,我這些怪相全沒了。」就是般若的力量,所以大家還是好好地學般若。「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啊,這般若之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底下就說咒。這個咒,有人把它翻譯這個咒,這是最不通的事兒。還有人別的咒也是在翻譯,很多人講究翻譯咒,這實在是荒唐。所以現在什麼事都有。《心經》之好,就好在這兒,有顯有密,從顯入密,從前頭有言說到後頭離言說,正是安排得最巧妙之處。你把這也翻譯出來了,全部變成有言說,佛菩薩原來那個爲衆生所安排好的,那個意思就破壞了。

再者,咒每一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你翻了它一個意思,人家說「掛一漏萬」,你這是掛一漏無量啊。所以咒就不要管它的意思,就這麼念。當年我二十歲的時候,就看到「無住生心」,這衆生只有是這個念佛,可能念咒更好一點兒。因爲什麼?因爲它離開了你世間的這些思想。你這個地方,這個乾隆皇帝寫的這個咒字的音,跟咱們現在念的這個音很相近,就藏文的音很相近,跟原來的那個音就不近了。我念念乾隆的他這個音,他這個還多三個字,多個「答達鴉塔阿」,這個乾隆寫的《心經》,他是:

「答達鴉塔阿 噶得噶得 巴阿喇噶得 巴阿喇桑噶得 玻堤娑訶」。

這個跟齊大師兄在西康學來的音就很近,沒多大出入。所以原來的咱們那個咒上,印的那些個咒,統統走音走得十分厲害,這一點大家要知道,走音走得很厲害。但是走音也不要緊,你只管念,都是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悉知悉見,你走了音,如來還知道你念的是這咒啊,護法可能,低的護法可能就不大聽的清楚了,就是這樣。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咒--乾隆御筆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咒--乾隆御筆

所以這就把夏老師講的《心經》,這個《心經》的畫龍點睛,點睛之筆過去了;底下又畫蛇添足了,把整個《心經》的含義說一說。這裏頭是很殊勝啊,《心經》是很殊勝,可以結合到一塊兒。


《心經講記》(完)

***

《心經講記》(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錄音整理)

按 : 《心經講記》 擇錄自「黃念老法音網站」,以其網站文稿之版本為準。願此念佛論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淨土法門,正念念佛,承佛慈力,得真實受用,同生極樂國。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佛說十善業道經

淨修捷要報恩談

. 夏大士念佛論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你說還有誰不能辦呢,只是他不肯辦。沒有說是,我就是天賦上有缺陷,我做不了沒有這人。所以老有這個,就【佛法時時現前 塵勞處處解脫】「佛法時時現前」,時時心裏頭都有佛法。佛法能够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你只要時時都有佛法,你就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你說還有誰不能辦呢,只是他不肯辦。沒有說是,我就是天賦上有缺陷,我做不了沒有這人。所以老有這個,就【佛法時時現前 塵勞處處解脫】「佛法時時現前」,時時心裏頭都有佛法。佛法能够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你只要時時都有佛法,你就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觀音山舉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透過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注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但總的都不離一實相印。                此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
Thumbnail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觀音山舉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透過觀音山 法藏YouTube全球直播,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