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迭代與進化:學習歷程檔案三大能力的應用與課堂設計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學習歷程檔案三大能力的「教」與「學」〉,提出了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能力向度。

raw-image

這樣的向度,除了老師更有效率地評量與建議之外,課堂上也能夠幫助學生試著進行應用。
因此在多元選修課程中,我希望能夠讓學生熟悉此概念之外,並且藉由觀摩作品,鍛鍊閱讀眼光,提升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果,找到精進方向。

一、課程設計

我運用多元選修課程,設計了兩周課堂,一週兩節課(約90分鐘),共約180分鐘時間,完成這項課程。課程對象為萬芳高中高三多元選修「聲與文的行銷術」,課程選修人數約16人,最後一節課則加入線上跨校遠距合作的新北高中班級學生約30人。

課程架構如下:


二、課程內容

1.作品示例與討論

第一週的課堂中,我先給予學長姐的一頁作品提供同學思考,這份作品看起來如何?全班每位同學一人給一句回饋,可以是優點或缺點。

有同學覺得,原來簡單的學習單,也可以寫出這麼多心得,已經很厲害了!有同學覺得,內容多半是對於老師的課程教學觀察還有心得漫談,卻缺乏自己學習的認知。有人則覺得圖片太黑了看不清楚。有人認為只憑一張學習單,好像看不出來作文的成長與進步到底在哪裡。有人認為一整串字太多了,一眼掃過去根本看不完。

2.三大向度講解

幫學生將以上的建議整理起來,統整為三大能力向度。並且對各個向度進行講解。

最後我們再依據三大向度給予這份作品一份有系統的建議:

學科專業

已經能看到同學從老師的學習單中,獲得作文能力及目標的提升。但若是能夠看到精進後的實踐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同學的專業提升。

後設認知

同學相當清楚老師給予的教學目標,並且清楚自己對國文課程有一定程度的喜愛。可以更清楚地列出自己在這份學習單中學習到哪些知識點,並且可以藉由其他作文的寫作和自我分析,對學習的遷移做驗證。

行銷表達

同學的字體有經過選擇很不錯。要注意這份作品不是給高中老師看,而是教授,所以不用稱讚高中老師,而是可以多向陌生教授解釋課程內容。可以再將學習單的檔案用清楚的方式掃描,避免陰影。並且將學習成果的部分,用標題、條列式的方式,將學習任務、心得、成果收穫各分一個段落,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看得更清楚。

3.課後任務

宣布下一週的課堂,每位同學需準備一份自己高中三年內寫過的一份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於google classroom公開發表並口頭分享。在作業公布同時,也同時強調評分向度要求。

4.課堂報告

隔週的課堂報告方式安排如下:

前半堂課:每位同學報告3分鐘。其他旁聽同學同時以便條紙給予個人回饋。

後半堂課:填寫google回饋表單,全班選三位同學,進行跨校遠距分享。

📍口頭報告內容

(1)   作品簡介:簡介自己在什麼狀況書寫這份作品。

(2)   作品亮點:這份作品有哪些做得不錯,值得自己分享的部分。

(3)   作品迭代:這份作品還有哪些部份可以再調整,向度包含學科專業、後設省思、行銷表達。

📍學生互評內容

(1) 量化評分(1~5分):學科專業、後設省思、行銷表達

(2) 質性評語:Well亮點、Less well潛力點、Puzzle疑點

以下為學生作品示例:

【作品一】

該位同學學習了上一堂課的課程描述技巧,在原有的活動紀錄提問中,加入了該堂課程的記錄及講解。並且運用了心得省思技巧,用GDD復盤法書寫了自己的反思。

這位同學認為自己可以在這份作業中,加入更多知識點,呈現更清楚的哲學思辨脈絡。另外排版文字也可以再做調整。

 【作品二】

這位同學則將過去的作品,用更綱舉目張的方式列出收穫與反思。同學也發現,即便沒有彩色的美編,原來純粹用word表格,也能做出清晰的學習歷程檔案報告。而這位同學則認為,當內容已經夠清楚後,也許可以加入圖表美編的方式,讓自己的文字內容更清晰亮眼的呈現。

以下為優秀作品推薦表:

最後藉由表單回饋,選出值得向校外同學分享的三件作品。在這推薦的原因當中可以看到,學生已經大致建立起三大向度的觀念,包括學科專業、後設省思及行銷表達三大重點去觀察他人的作品。


三、課程互動與課後反思

🌟課堂風景

報告同學的講桌上有報告內容的便條紙作為綱要。旁聽同學一邊聽講,需同時用便條紙紀錄下對同學報告的量化及質性回饋。 使用電腦教室,方便同學更清楚閱讀報告內容,另外也將旁聽同學的評分標準及要求寫在白板上。課堂結束時將回饋發放給報告同學認領。

🌟課後學習與反思

在課中及課後,分別請同學寫下課程反思回饋。在提問的設計上,以「觀察、發現、調整及下一步行動」為主,透過系統化地引導,希望學生在填寫回饋表單的同時,即能產生具體的反思及學習應用。


結語

每份學習歷程檔案的完成,都不是最後的終點。歷程檔案這樣整合性的產出與迭代,能夠幫助我們促進融會貫通的進化能力。

正如《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所說:「作品不是用來證明自己,而是用來促成進化的」。在前述的教學設計當中,我要求學生拿出過往作品進行展示,目的並不僅只是凸顯自己的優秀獨到之處,而是用新的眼光與清楚的向度目標,重新看待自己的成果。

報告的過程中,雖然同學的呈現不盡完美,但是我們能透過彼此的分享觀摩與學習回饋,個人能針對自己目前的狀態,再次思考與進化。

從自己的1.0版本,進化到2.0甚至3.0。讓學生在同一個課堂,但彼此不同的基礎上,針對一己當下狀況,用清楚的向度目標反思,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也向上前進,創造屬於自己的成長學習。

當我們思考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時,不僅僅將它視作一個靜態的作品,而是要視作一個動態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反思、改進和創新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在學習具體的知識內容,更是在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整合知識並實踐驗證。而本文課堂設計架構中的觀摩、調整、分享、回饋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雙重實作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觀念更為清晰。

這也呼應著學習歷程檔案的成長觀念,我們將輸入學習的技巧,加以應用後,再加以分享,回饋後予以修正。

 以往我們理想中的學生三年來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如下:


學生應該能夠一步步的將學習歷程,像將一塊塊完整的拼圖,依序拼貼完成直到高三申請入學時繳交出完整成果。

       但是學生的學習歷程,實則會隨著學習歷程慢慢增長而提升能力,如下:


名作的完成,並非如同拼圖,而是在整塊的修磨塗改下,從草率線條到色塊疊加,再到最後臻於完美。在學習過程及歷程製作中,學生實則在跌跌撞撞中,逐步累積實力,也會對於自己的學習之路逐漸清晰完整。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需要為學生創造願意包容不完美的學習環境,並透過反思性的提問,及針對後設認知的反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老師需要更多的耐心陪伴學生逐漸熟成,而非在過程中要求一步到位而揠苗助長。用「成長」的意識,取代「成果」的追求,為每個成長過程中的進步迭代,鼓勵喝采。


⚡本文與〈學習歷程檔案三大能力的「教」與「學」〉整理成完整的文章,發表於國教署高中學科資源平台的教學資源庫,歡迎下載參看。同時感謝李明慈老師協助編輯校稿。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