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感到有些倦怠,感覺有氣無力,彷彿失去了努力的動力。細想之下,這或許源於我心境的提升跟不上腳步,導致了一種「卡住」的感覺。
人生,就像修仙的過程。當你修為提升太快(拼命往前衝時),若心境不足,境界就會卡住(迷失自我),甚至感到迷茫。因此,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提升心境。心境的提升,關乎「為什麼做」與「為何而做」的深層思考。
每邁入一個人生新階段,我們對目標與意義的感悟都不同。很多時候,達成舊目標後的滿足感會被隨之而來的茫然所取代。這種迷茫並非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缺乏更高層次的方向感。就像我自己,雖然在技能與工作的規劃上設定了許多具體目標,卻忽略了整體人生目標的探索。
人生好比一場馬拉松,跑的過程中會有高潮低谷。有時輕鬆自如,有時卻感到幾乎無法承受。但只要熬過那些最艱難的時刻,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堅韌,甚至覺得身心都輕鬆了許多。
人生並無一定要達成的標準答案。你要追求什麼,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或許,嘗試多體驗不同的事物,順應自己的心意,才是讓生活充實的最佳方式。避免焦慮與急躁,靜下心來多與自己對話,才有助於心境的進一步提升。
年輕時,我常思考一個問題:「人為何而活?」
初中時,我一度為此煩惱不已,想破頭也無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花了很長時間才得出一個簡單卻直白的結論:「人生就是為了活著而活。」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我的看法逐漸改變。最近因為讀了一本書《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書中提到:「我們應該問自己『為什麼?』而非『有何意義?』」——不是追問生命的意義,而是思考「為何而活」。這觀點讓我眼前一亮。
回頭看,這與我前陣子閱讀小說時的一些體悟不謀而合。如今,我認為人生的核心問題不在於「為何而活」,而在於「我存在是要做什麼?」
偶爾,我會懊悔:如果年少時就能讀到這些啟發性的書籍,或許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摸索人生的答案。但轉念一想,這些自我探索的過程,何嘗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這樣的迷茫與掙扎,才會珍惜那些偶然觸動心靈的體悟。也許,人生真正的樂趣就在於不斷思索、不斷追尋,而非單純地得到答案。
當我們的心境卡住時,與其埋怨停滯,不如停下腳步,問問自己:
「為什麼要做這些?」
「接下來,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只要願意思考並嘗試,我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提升心境,如同從朦朧的鏡中細細擦拭出自己的輪廓,終於映照出那真實且純粹的本我。隨著內心的回響漸次明朗,我們將愈發清楚,生命真正渴望的究竟是什麼。
正如耶穌會的戴麥樂神父所言:『幸福是一隻蝴蝶。你越是急於追逐,它越是難以觸及;而當你靜靜坐下,它卻悄然停落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