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日常之「別讓他默默孤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手足

手足

當我們全力照顧家中有需求或困擾的成員時,另一個默默支持、默默配合的家人,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忽略。他們可能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伴侶。這些人總是在關鍵時刻無條件地幫忙、安慰,卻很少有人問過他們一句:「你還好嗎?」

日子久了,這些默默付出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被當成理所當然。他們或許不會直接表達,但內心卻開始感到孤單。如果這個家人還是個孩子,他可能會用「耍幼稚」來吸引注意,比如突然發小脾氣、不願意配合,或者過度黏人,這些行為看似淘氣,卻是對關愛的渴望。而如果是青少年或成年人,他們通常表現得很成熟,自己承擔情緒,表面上「不需要被擔心」,但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眼神裡的那一絲落寞。

其實,要避免讓這些家人成為「隱形人」並不困難。首先,別把他們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每一個默默的配合與支持,都是值得感激的行為。一句真誠的感謝,哪怕再簡單,都能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其次,嘗試安排專屬的相處時間,即使只是一起喝杯咖啡、聊聊近況,也能讓他們感到被重視。而當他們需要幫助時,也不要假定他們一定可以自己搞定。適時給予支持和協助,哪怕是小小的幫忙,都能讓他們覺得被在乎。

我們都希望家人之間能彼此支持,但這種支持應該是相互的,而不是單向的付出。別忘了,那些默默陪伴、付出的家人,同樣值得被珍視。每一份來自家人的愛,都是讓家庭更加緊密的力量。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心理諮商中,有些來談者常用平靜的語氣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面風平浪靜,內心卻隱藏著情緒的風暴。在一段心理師與來談者之間的互相探索,開始培養默契與信任,也嘗試面對過去的傷痕。
在諮商過程中,來談者的故事有時讓人心中百感交集,而內心的小劇場隨之啟動,思考著溝通中靜默的深層意義,透過反思與自我調整,理解來談者所需的思考時間,讓諮商不僅是言語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反思。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心理諮商通常都是一節50分鐘,最多10分鐘的緩衝,但是每個人的實際需求不一樣,期待的互動時間自然也不同,你會怎麼期待呢?
社群媒體的生日自動提醒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引發了對人際關係的反思,這樣的虛擬祝福是否讓我們的聯繫變得更疏遠,不知不覺忘了實際互動的感受呢?
在心理諮商中,有些來談者常用平靜的語氣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面風平浪靜,內心卻隱藏著情緒的風暴。在一段心理師與來談者之間的互相探索,開始培養默契與信任,也嘗試面對過去的傷痕。
在諮商過程中,來談者的故事有時讓人心中百感交集,而內心的小劇場隨之啟動,思考著溝通中靜默的深層意義,透過反思與自我調整,理解來談者所需的思考時間,讓諮商不僅是言語的交流,更是情感的反思。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心理諮商通常都是一節50分鐘,最多10分鐘的緩衝,但是每個人的實際需求不一樣,期待的互動時間自然也不同,你會怎麼期待呢?
社群媒體的生日自動提醒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引發了對人際關係的反思,這樣的虛擬祝福是否讓我們的聯繫變得更疏遠,不知不覺忘了實際互動的感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即使在一起,也變得沉默無語…… 你覺得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世代? 有幾次跟朋友參加聚餐,常看到其他桌的客人無論是親子、伴侶、還是朋友聚會時,會看到他們邊吃飯邊各自滑著手機。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孤單,有社交圈或家庭,但內心卻感到孤獨和與他人疏離;這種孤單不易被外人察覺,因此成了“隱性”。 我和孩子,好像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但,我們試圖向對方表現,希望被理解。 做媽媽的我,現在才意識到,似乎有點慢。有人和我一樣嗎? 我安慰自己:沒關係!
Thumbnail
昨天和兩個網友碰面,一個約吃午餐,一個約操場散步,因為想要有人陪,所以我找人陪我,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只會更孤單,我好像是因為失去父親的陪伴,所以一直在網友中找尋可以發展成另一半的對象,我想要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關係,可是我好像用錯方法了。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即使在一起,也變得沉默無語…… 你覺得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世代? 有幾次跟朋友參加聚餐,常看到其他桌的客人無論是親子、伴侶、還是朋友聚會時,會看到他們邊吃飯邊各自滑著手機。
Thumbnail
寫作始終是一個人的事,必要的孤獨可避免隨波逐流,文章受歡迎才是正經事,千萬不要期望跟你聯群結隊的人能提供真知灼見。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孤單,有社交圈或家庭,但內心卻感到孤獨和與他人疏離;這種孤單不易被外人察覺,因此成了“隱性”。 我和孩子,好像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但,我們試圖向對方表現,希望被理解。 做媽媽的我,現在才意識到,似乎有點慢。有人和我一樣嗎? 我安慰自己:沒關係!
Thumbnail
昨天和兩個網友碰面,一個約吃午餐,一個約操場散步,因為想要有人陪,所以我找人陪我,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只會更孤單,我好像是因為失去父親的陪伴,所以一直在網友中找尋可以發展成另一半的對象,我想要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關係,可是我好像用錯方法了。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