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管理是急救工作的核心,特別是在處理呼吸困難、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時。掌握氧氣療法、氣管插管與喉罩氣道(LMA, Laryngeal Mask Airway)的使用,能確保患者的氧氣供應並預防窒息。
1. 氧氣療法(Oxygen Therapy)
適應症
- 呼吸困難(如哮喘、COPD急性發作)。
- 血氧飽和度(SPO2)<94%。
- 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
-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肌梗塞或其他急症。
設備與使用方法
- 鼻導管(Nasal Cannula)
- 氧流量:1~6 L/min,氧濃度可達24%~44%。
- 適用於輕度低氧血症患者或長時間輸氧需求者。
- 簡易面罩(Simple Face Mask)
- 氧流量:6~10 L/min,氧濃度可達40%~60%。
- 適用於中度低氧血症患者。
- 非再吸入面罩(Non-Rebreather Mask, NRB)
- 氧流量:10~15 L/min,氧濃度可達90%以上。
- 適用於重度低氧血症患者,如休克或心肺衰竭。
- 袋瓣面罩(Bag-Valve Mask, BVM)
- 使用於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與氧氣瓶連接(15 L/min,氧濃度可達100%)。
注意事項
- 避免在COPD患者中使用過高濃度的氧氣,以防抑制自主呼吸驅動。
- 持續監測SPO2,目標值為94%~98%(COPD患者為88%~92%)。
適應症
- 意識喪失且無法保護氣道(如昏迷、GCS ≤8)。
- 重度呼吸衰竭或窒息風險。
- 預期困難氣道(如顏面創傷或氣道水腫)。
操作步驟
- 準備工具
- 插管設備(氣管導管、喉鏡)。
- 氧氣與BVM。
- 確保吸引設備可用以清除氣道分泌物。
- 前置氧合
- 插管技巧
- 喉鏡撥開舌頭,暴露聲門。
- 將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內,確保位置正確(通常為16~22公分,視患者身高而定)。
- 確認導管位置
- 觀察雙側胸部起伏,聽診雙肺呼吸音。
- 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圖(ETCO2)確認氣管插管是否成功。
- 固定導管
注意事項
- 避免將導管插入食道(若無胸部起伏且無二氧化碳讀數,應重新插管)。
- 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避免低氧期間過長。
3. 喉罩氣道(LMA, Laryngeal Mask Airway)
適應症
- 傳統氣管插管失敗或困難氣道處置。
- 短時間氣道保護需求(如手術或短途轉運)。
操作步驟
- 選擇適當尺寸
- 根據患者體重選擇LMA尺寸(如成人通常使用3~5號)。
- 準備與放置
- 頭部保持中立位,清除氣道分泌物。
- 將喉罩氣道沿著口腔後壁滑入,直至到達預定位置。
- 充氣與固定
- 向氣囊充氣(根據設備說明指示的體積)。
- 連接BVM進行通氣,觀察胸部起伏並聽診肺部音確認位置。
優點與限制
- 優點: 操作簡單,適合氣道管理經驗有限的急救人員使用。
- 限制: 無法完全避免胃內容物反流,對需要長時間氣道保護的患者不適用。
4. 案例分析:氣道管理的實際應用
案例1:低氧血症患者的氧氣療法
一名65歲男性COPD患者因呼吸困難呼叫急救,SPO2為86%,意識清醒。
- 處置:
- 使用鼻導管給氧2 L/min,SPO2上升至90%。
- 運送途中持續監測,通報醫院準備進一步評估。
案例2:車禍後昏迷患者的氣管插管
一名30歲女性因交通事故昏迷,GCS為6,呼吸微弱且無法保持氣道通暢。
- 處置:
- 前置氧合後,成功進行氣管插管並確認位置正確。
- 使用BVM連接高濃度氧氣,穩定病情後送至創傷中心。
案例3:喉罩氣道處置困難氣道患者
一名50歲男性因顏面創傷導致氣道阻塞,氣管插管失敗。
- 處置:
- 放置4號喉罩氣道,連接BVM進行有效通氣。
- 穩定病情後送至具備耳鼻喉科能力的醫院進一步處理。
5. 結語
氣道管理是急救的關鍵技術,熟練掌握氧氣療法、氣管插管與LMA的應用,可顯著提高急性呼吸困難或氣道阻塞患者的存活率。EMT需根據現場情境選擇適合的技術,並結合持續監測與後送計劃,為患者提供最佳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