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在哪啊?怎麼還沒來呢?」
「兄弟別急,我快到了!」
我在健身房外頭熱身,然後做個簡單的耐力訓練,等待我朋友的到來。原本以為他很快就到,結果看了一下手中的錶。
已經過去半小時了......
「不是說快到了嗎?」
「我就還在家裡啊,睡過頭了呀。」
「你家不就在隔壁那條街嗎?還需要半小時過來?還是騎車耶!」
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呢?相約總是遲到、說快到了結果還在家裡晃、或是和你承諾了某件事情,卻遲遲沒有交代?
根據某篇報導指出,心理學家研究出成人之中,每10個人就有2個人是長期拖延症的患者。
老實說,我看了滿頭問號。
「什麼鬼!應該有7、8個人才對吧!」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遇過慣性拖延的人,而且更值得相信的是:每個人都會拖延。
我自己就是一個會拖延的人。我發現自己在面對不喜歡做的事情時特別容易拖延,常常是事情交代了之後,就沿路拖到前兩天,當我意識到時間不夠的時候,才開始在有限的時間內奮力一搏。
這個就是典型的「逃避心理」。每當我開始專心處理那些不喜歡的事情時,才會為自己的逃避思考片刻,最後總能發現:自己對事情的結果缺乏信心,也就是怕做不好。
作者劉軒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也是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當過音樂製作人、廣播節目主持人,可以說是多才多藝。
《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這本書,是在討論正向心理學,也就是探討「如何用心理學為自己帶來正向影響,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作者在書中談及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像是交朋友、聊天、愛情、意志力。還有前面提到的拖延症以及「如何有效培養好習慣」、「如何對抗負面情緒」等主題。
要如何有效的解決拖延呢?作者在書中整理了幾個好方法:
一、馴服大腦裡的及時行樂猴
我們大腦中的「腦緣系統」是大腦很原始的部位,既衝動又情緒化,心理學家將之比喻為「一隻喜歡及時行樂的猴子」。腦緣系統會跟大腦中掌管分析、規劃工作,理性而自律的「前額葉皮質」互相抗衡,也就是情緒和理性之間的拔河比賽。
假設我手上有一包好吃的零食,但我最近正在減肥,我的前額葉皮質會告訴我:「可不能吃太多啊!吃太多零食會發胖,對身體也不好。」
這時候及時行樂猴就會跳出來說:
「管他的!現在就給我打開,好好吃個夠!」
是不是似曾相識呢?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持續這種拉拔比賽哦!
要如何跟及時行樂猴好好相處,甚至是馴服他呢?作者提供了一套好用的SOP:
1.先設定目標
2.接著訂出規則和時間
3.達成之後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以減肥的例子來說,我先設定我要減少5公斤,接著我規定自己每個禮拜要運動3到4次,每次最少一個小時,預計3個月後達成。達成目標之後,我就讓自己去遊樂園玩,或去吃個高級牛排犒賞自己。
跟及時行樂猴相處,就像在訓練小動物一樣,你得跟他說:「如果你協助我完成這個目標,我就會給你很棒的獎賞!」重複這個模式完成目標,不僅可以累積成就感,還能讓大腦中調皮的猴子知道:
「做好之後是會有獎勵的!」
二、當個未來人
用想像力賦予自己未來的強烈感受,可以增強當下的動力。假如,我可以想像一下,在課堂報告的前一天,我看到自己疲於奔命的樣子。
午餐草草解決、甚至晚餐也沒吃,一直坐在同一個位置上處理同一件事,忙到三更半夜,隔天帶著疲累的身軀,在台上講話講的吞吞吐吐,老師和同學們皺著眉頭看我,那一副懷疑尷尬的表情。
花個幾分鐘,試著想像自己拖延後的狼狽模樣,即使是不喜歡的事情,也一定會想要提早解決。
三、事不過三法則
一次只安排三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一定要包含你會拖延的事。
因為我們的意志力和體力有限,所以趁著自己精神奕奕時,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效果會事半功倍。
如果還是會拖延,或是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可以先安排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透過做完之後所累積的些許成就感,讓自己更有頭緒,之後做起事來也會越來越順利。
四、運用番茄工作法
設定一段時間讓自己專心衝刺,結束一個段落後讓自己好好休息。比如我先設定一個25分鐘後的鬧鐘,我就在鬧鐘響起前專心看書,響起後給自己五分鐘的休息時間,然後再重複上一個循環。
運用番茄工作法是為了制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限制,可以幫助自己抵抗分心的誘惑,更容易集中精神。
五、先踏出第一步再說
有時候拖延是因為猶豫不決、沒有靈感、不知道從何開始導致的。但並不用想的太複雜,可以先從簡單的部分開始,或是先做一小部分,當作暖身。只要開始動起來就會有所收穫,進度就會持續往前邁進。
這本書寫的簡單易懂,內容很生活化,而且作者有提供練習的方法和一些小撇步,能幫助你運用心理學法則,讓生活過得更好,非常推薦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