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為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1992 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 16 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知名著作如《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以及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他也在 Substack 平台經營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2024)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2024)

作者海德特最初想寫的,其實是一本關於社群媒體如何破壞美國民主的書。為了建立必要的背景,他規劃在第一章先來講述社群媒體對 Z 世代(1995 至 2010 年出生的世代)的影響。然而,就在他寫完第一章時,他忽然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許多 — 這不只是社群媒體的問題,更是關於童年被手機徹底改造的危機。

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五花八門,無不是竭盡所能地爭奪我們每一個人的注意力。就算是生理上已經成熟、擁有事業,或是懂得生活的大人,一不小心也會繳械栽入虛實迷離的網路世界,更何況是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還未發育完全的小孩。近十年內許多社會研究都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斷惡化,諸如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這個現象發生的時間,正好與手機、網路和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不謀而合。資訊科技不只剝奪了孩子在實體世界中遊戲互動、獨立探索,以及專注學習的機會,更在同儕之間散播著不曾休止的比較焦慮。

在這樣嚴峻的世界裡,如何幫助孩子們保有自我認同,並且學習和他人建立有意義和溫度的現實連結,健康韌性地長大,是作者在《失控的焦慮世代》這部作品中,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失控的焦慮世代》是協助各世代重新找回正常人類生活的書。

背景

美國政府每年會對青少年做心理健康的調查,作者整理出歷年的統計,發現從 2012 年左右開始,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忽然大幅上升。數據顯現的趨勢,讓作者不禁反思,2010 年代初的青少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Z 世代最早的一批人是在 2009 年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當時也出現了幾個科技趨勢:2000 年代高速寬頻的普及、2007 年 iPhone 問世、2009 年社群媒體推出能夠即時互動的「按讚」和「轉發」功能,以及在 2010 年手機多了前置鏡頭後興起的自拍照上傳風潮。Z 世代是第一個在青少年階段經歷這些科技變革的世代,作者如此描繪他們的生活情景:

他們的口袋裡有一個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這個門戶召喚他們遠離周圍的人,進入另一個令人興奮、上癮、不穩定,而且不適合孩童和青少年的宇宙。要想在那個宇宙取得社交成功,他們必須將大部分心力,持續用於管理他們的線上品牌。為了獲得同儕認可和避免在網路上被羞辱,這是必要的。

社群媒體上充滿了朋友和網紅的閃亮快樂貼文和影音,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讓掌管自我控制的大腦額葉皮質尚未發育完全的 Z 世代青少年,難以抗拒地長時間沉浸在網路世界之中。這個現象,不只讓 Z 世代青少年失去了接觸體能挑戰的機會,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和朋友或是家人交流相處的時間,然而這些活動卻是人類在身心發展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 網路世界的虛擬互動,不能代償這些「體」驗。

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 1995 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女孩

作者從研究數據發現,社群媒體會為女孩帶來更多的傷害。對女孩來說,使用社群媒體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女孩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為什麼社群媒體帶給女孩的傷害大過於男孩?長期以來,研究員發現男孩和男人比較看重自主性,而女孩和女人則比較看重共融性。自主性(agency)源自於擴展自我,涉及提升自我的效率、能力和自信;共融性(communion)源自於關懷他人,將自我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社會單位,涉及善意、合作和同理心。作者解釋,社群媒體在許多面向上,會衝擊到女孩們渴求共融性的心理趨向。

第一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像化的社會比較影響,當社群媒體充斥著同儕和網紅精心美化過的照片和影片,會激起女孩對於社會比較的焦慮感;第二個原因在於女孩的攻擊行為以人際關係為主,當女孩人際關係遭到破壞時,自我價值感會下降,而社群媒體加劇了社交霸凌的範圍和程度;第三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緒和障礙,壞情緒在社群媒體擁有更強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第四個原因在於女孩更容易受到掠奪和騷擾,社群網路讓男性更容易對青少年女孩進行掠奪性的脅迫和暴力。

社群媒體吸引著具有共融需求的女孩,卻同時侵蝕著她們的心理健康。更多的虛擬連結,帶來的卻是更多的孤獨感。

這是對社群媒體的一大諷刺:你愈是沉浸其中,就愈是孤獨和沮喪,不論是個人層面或集體層面都是如此。

男孩

男孩相對於女孩,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較小,取而代之的,是沉浸於多人線上遊戲和網路色情內容。網路的普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也就是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其中大多都是男性。男孩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地在惡化,沉迷於虛擬世界,使他們難以適應現實生活,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反過來加深了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作者認為,男孩逃離現實的現象,和在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興起的安全至上主義有關。男孩在玩耍時會涉及更多粗暴與冒險的活動,然而安全至上主義使得家長越來越擔心孩子的安危,不敢讓孩子擅自離開視線,過度的監管和保護,反而限縮了孩子在現實世界中進行體驗和探索的時間。

另一方面,安全至上主義正好和網際網路的熱潮相輔相成。在網路興起之前,男孩無法出去外面玩耍時,待在家裡只能面對無聊和孤獨。然而,有了網路之後,再加上家長以安全為名的監管,不能出門的男孩,開始朝向虛擬世界尋求樂趣。當男孩待在虛擬世界的時間越長,就越無法適應現實世界,進一步加重他們在生活中的焦慮。

男孩和女孩在因應心理健康挑戰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模式。女孩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內化型障礙比例通常較高,而男孩通常有較高比例的外化型障礙,他們傾向將情緒向外發洩、參與高風險活動,或是做出反社會行為,像是酒後駕車、動用暴力和濫用藥物。

單靠自己的力量,在多個「不需要身體參與」的網絡中漂流,想要努力建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結語

作者在這本書的後半段,向政府、科技公司和父母提出許多改善這個「失控的焦慮世代」的建議,包括禁止未滿 13 歲的孩童註冊社群平台帳號、校園禁用手機並且增加玩耍時間、家長之間合作協調在八年級之前不會給孩子智慧型手機等等。這些建議,個個都緊扣著這部作品的核心主張:我們應該試著放寬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的保護,並且加強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的保護。

筆者認為,比起單方面限制孩子,更關鍵的或許在於父母本身。當孩子們看見父母無時無刻沉迷於手機,卻又禁止他們使用,任誰心裡都會感到憤恨不平。父母如果能夠以身作則,適度地使用手機,並且把搶奪回來的時間和注意力,投入在孩子身上,在現實世界中陪伴他們一起探索樂趣和興趣,那麼孩子就不需要在虛擬世界中,渴求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溫暖和意義。

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將《失控的焦慮世代》列為 2024 年冬季推薦書單,完整書單可以參考 https://www.gatesnotes.com/Holiday-Books-2024
  •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2020)by Jonathan Haidt
    • 很意外地發現原來這部作品也是《失控的焦慮世代》的作者寫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正向心理學經典之作,作者以象與騎象人具體鮮明的比喻,可視化「心」與「智」之間的關聯。一旦學會如何駕馭心中的大象,就能全心投入愛、工作、關係、智慧成長中。
  •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2020)by Jonathan Haidt
    • 《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安全至上主義」的討論源自於這部作品。除此之外,這部作品同時還探討了另外兩項議題:負面情緒循環,以及好人和壞人的切分。作者將這三種現象,統稱為美國社會年輕人的三大思考謬誤。
avatar-img
23會員
72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付出了 20 多年的歲月,輾轉在那些社會中的必要,卻又不受青睞而被視為底層的工作之間。他的文字樸實直率,不假修飾的細節瑣碎,讓我們得以直視這些不為多數人所見的工作本質。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寫作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扭轉作者的生活,但至少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之中,為他劃出了一片無窮的自由。
2024 年扎實地累積了 51 篇筆記,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重複 40% 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日常的選擇,降低意志力的磨耗,讓生活變得單純簡單,用更自在的方式,邁向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培養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並且思考養成習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從本性出發,建立適合自己的習慣,才能打造出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這部作品穿行於千年的中國歷史脈絡,追溯茶道的本源。秉持著茶藝的初心,省思當代茶業的現況,同時勾勒出理想茶道的展望。一字一句刻畫著的是作者劉漢介對茶藝的鍾情與熱愛,字裡行間流露著的是一世飲茶人任重而道遠的風骨。無論是對茶藝已經有所研究、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讀者,都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收穫不同的認知和體悟。
這部作品記錄了作者付出了 20 多年的歲月,輾轉在那些社會中的必要,卻又不受青睞而被視為底層的工作之間。他的文字樸實直率,不假修飾的細節瑣碎,讓我們得以直視這些不為多數人所見的工作本質。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寫作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扭轉作者的生活,但至少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之中,為他劃出了一片無窮的自由。
2024 年扎實地累積了 51 篇筆記,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重複 40% 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日常的選擇,降低意志力的磨耗,讓生活變得單純簡單,用更自在的方式,邁向我們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培養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並且思考養成習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從本性出發,建立適合自己的習慣,才能打造出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現在新一代的偏激心理學跟從前已經不同 現在的偏激人格特質就是喜歡非典型社交回饋 自由媒體的時代讓很多現實生活不美滿幸福的人,就會想要製造混亂跟看知名人士出糗 不過最終結果還是短期的,但他們也得到短暫的快樂 這跟上回說的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一樣 就舉例昨天才講的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過了35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無效溝通充斥現代社會?布洛赫得了過度善於分析的文明病,或許現代人需要這本書做為自我診斷手冊。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近20年的世界從不透明的時代轉變成透明的時代 人性的動力驅使也有所變化 原本驅使多數人犯錯的是貪婪跟恐懼 我認為現在可以這兩個心理情緒齊名的就是"妒忌" 原本"妒忌"只會出現在神話、宗教和文學作品,主要用來帶動仇恨跟傷害的劇情,包含摩西戒律明令禁止妒忌 現代人可以在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現在新一代的偏激心理學跟從前已經不同 現在的偏激人格特質就是喜歡非典型社交回饋 自由媒體的時代讓很多現實生活不美滿幸福的人,就會想要製造混亂跟看知名人士出糗 不過最終結果還是短期的,但他們也得到短暫的快樂 這跟上回說的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一樣 就舉例昨天才講的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過了35
Thumbnail
心理類知名暢銷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兩方的對談,由淺入深地探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想。顛覆一般普遍的認知,提出「人生目的論、否定心理創傷、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等想法,透過課題分離來創造幸福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無效溝通充斥現代社會?布洛赫得了過度善於分析的文明病,或許現代人需要這本書做為自我診斷手冊。
Thumbnail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經習慣一心多用,同時多工運作,不管在辦公室裡,或高速公路上,我們坐在椅子上一邊滑手機、一邊與旁人交談,這種事每分每秒都在發生。NASA心理研究人員Stephen Casner研究數十起重大空難事件後發現:「這種亂七八糟的局面(空難),百分之百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一開始,人類有創意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近20年的世界從不透明的時代轉變成透明的時代 人性的動力驅使也有所變化 原本驅使多數人犯錯的是貪婪跟恐懼 我認為現在可以這兩個心理情緒齊名的就是"妒忌" 原本"妒忌"只會出現在神話、宗教和文學作品,主要用來帶動仇恨跟傷害的劇情,包含摩西戒律明令禁止妒忌 現代人可以在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