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心裡憋著一團火,卻硬生生壓下去,告訴自己「算了,別惹事」。結果呢?問題沒解決,反而在心裡越積越多,最後忍不住爆發,場面一度尷尬。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幾個盲人摸同一頭大象,有人摸到腿,說大象像柱子;有人摸到耳朵,說大象像扇子。其實,情緒也是這樣。我們在職場中遇到的憤怒、焦慮、委屈,往往只是情緒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Kevin手下有個員工Tom,工作總是拖拖拉拉。Kevin一開始選擇忍耐,心想「發脾氣不好,影響團隊氛圍」。可時間一長,Tom不僅沒改,還拖累了整個團隊。終於有一天,Kevin忍不住了,在會上狠狠批評了Tom。結果呢?Tom覺得委屈,團隊氣氛也變得緊張。
Kevin的憤怒憋得太久,爆發時又太直接,缺乏技巧。這就是「摸象」的局限性——我們只看到了情緒的一面,卻忽略了它的多面性。
「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但要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程度、對正確的人、為了正確的目的而生氣,這並不簡單。」--亞里士多德
Kevin可以試試「分階段表達憤怒」:
1. 初期:Tom第一次拖延時,就溫和但堅定地指出問題,告訴他你的期望。
2. 中期:如果Tom還是不改,私下找他聊聊,瞭解他的困難,同時明確後果。
3. 後期:如果問題依舊,再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經驗和角度限制,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看到情緒的一部分。要打破這種局限,我們需要:
在職場中,我們可以試試「重新評估情緒」。例如,當同事的某個行為讓你生氣時,問問自己:「這個行為真的值得我生氣嗎?還是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
情緒就像一頭「大象」,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觸摸」它,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全貌。在職場中,情緒管理不是簡單地壓抑或發洩,而是要根據情境、對象和目的,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
下一次當你感到憤怒時,你會選擇「摸大象」的哪一面?是壓抑、爆發,還是找到更智慧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啓發,可以分享給你的同事或朋友,讓我們一起在職場中學會「多角度觸摸情緒」,成為更高效、更人性化的領導者!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