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少,但是更好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貼文,是說50歲之後的職涯發展,那位年紀已經超過50的先生,因為已經從本業離開,想要再挑戰新的產業,於是有考慮再去唸在職碩,也選了幾間學校的科系,要問網友的意見是如何?

  可想而知一定是負面的回覆居多,畢竟年紀都50出頭了,還要去學校唸個二、三年左右才會畢業,到時也差不多55歲左右,一般人的職涯也接近是60~65歲退休,所以這個學歷的投資成效如何,其實也不得而知。

  不過我那時有另一個想法,也就是為什麼人生到了後半場,怎麼還有加法的念頭?這個加法就是還想透過跨領域學習、接觸陌生的事業,來增加職場的競爭力;老實說以我個人的經歷,畢竟我也是年過40歲才拿到碩士學歷,但對我來說,碩士的學歷與我的工作資歷是正相關(機械、模具),所以這份學歷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我唸在職碩其實是透過減法去衡量出來的結果,當年我在104上面直至30歲左右,只要一開放履歷,就會有很多公司主動邀約面試,而年過35歲之後,公司主動邀約面的訊息就直線下降,那時我才真正意會到自己真的不年輕了,而職場上的優勢也不再了。

  本來我對於寫作、網路部落格經營、設計接案、做生意…等,發展的觸角還是很多元,突然就意會到再這麼保持著什麼都想要的念頭,可能一生就這樣維持低薪、時間被浪費掉了!於是才在接近40歲時狠下心去唸了在職碩,專精於自己的本業去發展,幾年後在電子業發展得還算不差,一份工作的年薪,就能抵掉原先除了正職工作外,還要兼差、接案、做小生意所賺的所有收入。

  也剛好在前幾天又看到了YTR張修修有影片介紹了這本書的作者"葛瑞格.麥基昂",所以我就找了這本“少,但是更好“來看,想不到內容與我近年的想法非常接近,看完後也覺得收穫不少,於是就在這邊介紹給各位朋友。

  在現代社會,時間成為稀缺資源,而忙碌似乎成為衡量個人成就的不成文標準。本書挑戰這種傳統觀念,提出「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概念,強調透過有意識地選擇、簡化與精準執行,以確保時間與精力投注於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全書架構清晰,從思維模式到具體行動,分為「精挑」、「簡化」、「準確執行」三個核心步驟。首先,精挑強調判斷何者為優先事項,避免陷入「所有事情都重要」的陷阱

  選擇的權力應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被外界的期待牽著走。其次,簡化則是去除多餘干擾,無論是資訊過載、無謂的會議,甚至是難以割捨的舊承諾,都需果斷清理,以確保核心目標不受干擾。最後,準確執行則針對實踐過程進行優化,包括排除障礙、建立流程,並確保每一步行動皆為達成關鍵目標服務。

  書中強調「優雅地說不」的能力。許多人習慣性接受所有請求,導致自身負擔過重,反而影響真正重要的事項。特別是在台灣職場環境中,這種情況尤為常見。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職場文化較為類似日本,強調上下階級關係,員工往往難以拒絕上級或同事的請求,即便這些請求超出自身能力或時間範圍。

  因此,作者提出的「機會成本」概念對台灣職場工作者而言尤具價值——當所有事情都被視為必須完成時,真正重要的目標往往被稀釋。此外,透過設立界限來保護個人時間,能幫助員工在維持專業表現的同時,也兼顧自身的心理健康與長期發展。

  本書不僅適用於職場,更能應用於生活各個層面。無論是個人成長、決策思維,甚至是組織管理,專準主義皆能發揮影響力。當個人或企業能夠專注於關鍵價值,避免被瑣事牽絆,便能將有限資源發揮至最大效益。

  建議對目前工作、生活、家庭還有許多方向不明的朋友,可以找本書來看看,相信對“選擇“這件事情,會有更好的取捨方式。


內容總結
少,但是更好
4
/5
avatar-img
64會員
301內容數
講述一個從職場小白,成長到資深工程師的故事,歷時25年以上的工作心得分享。
留言2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簡遙莨盛的世界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為投資領域的經典之作,深入揭露了眾多世界級交易高手的成功秘訣及心路歷程。書中透過傑克‧史瓦格的精心訪談,展現了交易大師們的智慧、策略與心態,讓讀者得以一窺成功的背後動力。
  隨著台灣股市越來越升溫,加上房價不斷飆升,促使很多上班族自紛紛加入股票投資的行列,說來慚愧,我個人也是看了不少股市投資相關的書籍,直到現在卻都還沒有因為股市投資賺錢過,主因還是投入股市的資金太少,畢竟家庭支出已經占掉了絕大部份的收入,對於投資這塊我目前也只能持續觀察以及找一些書來自我研究用。
5/5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
  這陣子時常在看YT的時候,看到影片有時會提到一些不錯的書,我就會上網找來看一下,而這本DIE WITH ZERO,我看完後覺得裏頭的觀念實在是很棒,相當值得介紹給各位朋友們來看看。   人生的終點是什麼?錢真的會隨著我們進入棺材,或是某個銀行帳戶的餘額代表了我們的一生價值嗎?
4/5Die with zero
  雖然我很久沒有特別寫小說的心得,但其實我一直都有抽空在看小說,只是這幾年在電子業工作,我並沒有像以前在傳產一下班就把自己的時間塞滿,也許是已經不用再煩惱帳單的問題,總之我放慢了在網路上的寫作活動,把很多時間放在家庭的部份。
5/5格雷的畫像
  最近上網看到有人介紹了這本書,於是我就找來看看,這本書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顛覆傳統的生活工作模式。作者提摩西·費里斯提出「新富族」概念,主張我們不應該等待退休才去享受生活,而是應該在現階段就透過「時間管理」與「自動化收入」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書中費里斯分享了他如何從每天工作14小時,轉變成一週僅工作
4/5一週工作4小時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這本書的介紹,基於好奇心所然,就找了這本書來看看,內容說實在滿有意思的,很多觀點讓我對人生、財富與快樂有了全新的思考。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提到的「槓桿」概念。他將槓桿分為三種類型:人力、資本和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4/5快樂實現自主富有
  這本書為投資領域的經典之作,深入揭露了眾多世界級交易高手的成功秘訣及心路歷程。書中透過傑克‧史瓦格的精心訪談,展現了交易大師們的智慧、策略與心態,讓讀者得以一窺成功的背後動力。
  隨著台灣股市越來越升溫,加上房價不斷飆升,促使很多上班族自紛紛加入股票投資的行列,說來慚愧,我個人也是看了不少股市投資相關的書籍,直到現在卻都還沒有因為股市投資賺錢過,主因還是投入股市的資金太少,畢竟家庭支出已經占掉了絕大部份的收入,對於投資這塊我目前也只能持續觀察以及找一些書來自我研究用。
5/5笑傲股市:歐尼爾投資致富經典
  這陣子時常在看YT的時候,看到影片有時會提到一些不錯的書,我就會上網找來看一下,而這本DIE WITH ZERO,我看完後覺得裏頭的觀念實在是很棒,相當值得介紹給各位朋友們來看看。   人生的終點是什麼?錢真的會隨著我們進入棺材,或是某個銀行帳戶的餘額代表了我們的一生價值嗎?
4/5Die with zero
  雖然我很久沒有特別寫小說的心得,但其實我一直都有抽空在看小說,只是這幾年在電子業工作,我並沒有像以前在傳產一下班就把自己的時間塞滿,也許是已經不用再煩惱帳單的問題,總之我放慢了在網路上的寫作活動,把很多時間放在家庭的部份。
5/5格雷的畫像
  最近上網看到有人介紹了這本書,於是我就找來看看,這本書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顛覆傳統的生活工作模式。作者提摩西·費里斯提出「新富族」概念,主張我們不應該等待退休才去享受生活,而是應該在現階段就透過「時間管理」與「自動化收入」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書中費里斯分享了他如何從每天工作14小時,轉變成一週僅工作
4/5一週工作4小時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這本書的介紹,基於好奇心所然,就找了這本書來看看,內容說實在滿有意思的,很多觀點讓我對人生、財富與快樂有了全新的思考。   書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提到的「槓桿」概念。他將槓桿分為三種類型:人力、資本和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或服務。
4/5快樂實現自主富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Thumbnail
人生追求成功,但過程中總是有些迷思。 這些迷思可能只是自己鑽入牛角尖的「想太多了」? 或者需要自己與自己誠實對話,自我開解?
Thumbnail
小志在20多歲畢業之後,開始從事資訊相關工作,30歲左右,搭上了網路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順利轉換到網路相關工作,做過網站企劃、電商行銷...等工作內容。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過了40歲的他,進入了職涯轉折的思考點。
2022年偶然看了《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覺得超好看,書未看完已急著向別人推薦。 當時作者45歲,是公司的中層主管,某天被公司告知60天後業務不達標便要被裁,他很努力想創造奇蹟,但未夠60天便收到離職通知,這段期間他每天記下所思所感以及發生了的事,他的文字深深觸動到我。 中年失業,再找工
Thumbnail
幾年前我下定決心從壓力山大的職場退下來,許多好友聽了之後非常反對。 「你會每天在家看電視吃零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過不久就會百病叢生了!」 「每天睡到自然醒,保證你不用幾個禮拜就會覺得無聊,開始懷念上班的日子!」 「你不需要退出職場,你只是需要一個假期,趕快買機票去某個小島度假一個禮拜,回到公
Thumbnail
轉職過程中 難免會猶豫 徬徨 對與錯? 職涯就像重大決策 有認識一位老前輩約50歲 他總是很準的能跟上科技浪頭的轉換 當然他身價不斐 這個世道 已經不適有一家公司能養你安穩到老的舊思維 你需要不斷前進 充實自我 我自己當然也會想很多 後來我會告訴自己 想3天就去做 但要有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歷經了發散、累積、囉唆、彙整的過程,開始試著將重點收斂,化繁為簡,希望能讓聽眾們理解想傳達的意念。兩個問題,是我最常與同學們分享的: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 「如果是我,我要怎麼做? 」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想追尋不同的道路,該面對許多取捨。從職業目標到個人價值觀,都需要細心思考。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Thumbnail
人生追求成功,但過程中總是有些迷思。 這些迷思可能只是自己鑽入牛角尖的「想太多了」? 或者需要自己與自己誠實對話,自我開解?
Thumbnail
小志在20多歲畢業之後,開始從事資訊相關工作,30歲左右,搭上了網路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順利轉換到網路相關工作,做過網站企劃、電商行銷...等工作內容。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過了40歲的他,進入了職涯轉折的思考點。
2022年偶然看了《倒數60天職場生存日記》,覺得超好看,書未看完已急著向別人推薦。 當時作者45歲,是公司的中層主管,某天被公司告知60天後業務不達標便要被裁,他很努力想創造奇蹟,但未夠60天便收到離職通知,這段期間他每天記下所思所感以及發生了的事,他的文字深深觸動到我。 中年失業,再找工
Thumbnail
幾年前我下定決心從壓力山大的職場退下來,許多好友聽了之後非常反對。 「你會每天在家看電視吃零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過不久就會百病叢生了!」 「每天睡到自然醒,保證你不用幾個禮拜就會覺得無聊,開始懷念上班的日子!」 「你不需要退出職場,你只是需要一個假期,趕快買機票去某個小島度假一個禮拜,回到公
Thumbnail
轉職過程中 難免會猶豫 徬徨 對與錯? 職涯就像重大決策 有認識一位老前輩約50歲 他總是很準的能跟上科技浪頭的轉換 當然他身價不斐 這個世道 已經不適有一家公司能養你安穩到老的舊思維 你需要不斷前進 充實自我 我自己當然也會想很多 後來我會告訴自己 想3天就去做 但要有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歷經了發散、累積、囉唆、彙整的過程,開始試著將重點收斂,化繁為簡,希望能讓聽眾們理解想傳達的意念。兩個問題,是我最常與同學們分享的: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 「如果是我,我要怎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