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2-7 : 整合練習:強化成長思維,啟動新的心智路徑和行為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透過辨識和調適情緒的練習,你已經慢慢掌握到情緒發生的過程,也能夠開始練習改變、調節和控制情緒。這是一種心智成長的過程:當你瞭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你就能調節情緒,更有機會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決定你想過的生活並實現成就。透過持續修改心智,當你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因為選擇不同,你的人生軌道將逐漸偏向理想的方向。這條路不可能速成,但只要持續優化,認同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可以調整,即使是極微小的改進,都能讓你朝目標穩步前進。

平復心情後,我們來學習如何採取新的前進策略:




▌ 學習轉換思維

我們有許多轉換思維的技巧,例如將「應該」做的事轉變為「想要」做的事。你可以練習調控欲望,讓欲望配合現實情境。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達不到目的時,我們可以調節自己的欲望,適時減輕痛苦。說白話一點,就像「酸葡萄」心態,因為吃不到葡萄,而說服自己這葡萄是酸的。

當面臨強大的內耗,我們可以提升對【已擁有事物】的珍惜,同時降低對【缺乏事物】的渴望。這個策略能有效抵銷挫敗帶來的失望感。心靈平靜的最大障礙,往往是過度渴望現在沒有的,卻對已擁有的缺乏滿足。

因此,若能專注於【已擁有事物】的價值及其正向面向和美好細節,我們就能提升對現有事物的珍惜;相對地,如果能以客觀、疏離的態度看待我們想要但缺乏的事物,就能培養出不執著的心態。


▌ 接納不是所有問題都有完美答案

在內耗時,我們不該只停留在處理心情,因為有些問題本就沒有答案,或因變數太多而難以找出解答。例如,即使你在工作上很努力,上司可能仍不喜歡你—這或許是努力方向有誤,或是上司的主觀投射,甚至可能是你無意中擋住了他人的路。與其想破頭,不如在平復心情後,尋找前進的方向。

我們要學會表達,把遇到的客觀事實、想法和期待清楚告訴對方。以教養孩子為例,夫妻常有不同見解。我家以前都是睡前洗澡,現在依照夫家習慣在假日時下午4點就幫小孩洗澡。剛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為何要配合丈夫,但經過他說明後,我明白這不是要我事事聽從,而是共同合作讓生活更有秩序。雖然無法事事如意,但透過雙方表達訴求,我們就不會陷在情緒中動彈不得,反能擴大理解,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 創造更多元的選擇

內耗就像腦中的回力球,在幾個固定點來回循環,難以突破。當你能冷靜下來,把腦中的想法視為眾多選項之一,就能在各種情境中建立情緒緩衝,避免情緒直擊內心,造成重創。

我常覺得周圍的人都比我優秀,知道自己在許多領域只是中等水平,目前也沒有特別出眾的專長。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稍不留神,比我們多努力一點的人就能嶄露頭角,這確實帶來很大壓力。有時真想乾脆躺平,畫地自限。我周遭也有這樣的人,某方面我也羨慕他們不用遷就他人,但也明白這可能造成他人不便,要完全放任自己恐怕不切實際。即使帶著忐忑,我仍選擇一步步探索,成功時欣慰,失敗時挫折,但透過這些摸索,我逐漸理解事理脈絡,為人生增添底氣。

在這探索旅程中,我認為人需要更多選擇機會。唯有不斷嘗試,才能確認自己的感受是否真實。面對老闆責備,有些事不會在意,有些卻會因一個暗示而心傷委屈。留意這些反應,記錄下來,探究心傷原因。原因不會只有一種,多找其他解釋,看見更多可能。這些嘗試都將成為你的寶貴經驗,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支持網絡,讓你面對難題時更從容。


內耗的情緒整理篇至此告一段落。在這段深入探討內在衝突與情緒調適的旅程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寶貴的技巧和觀點。我由衷期望,當我們再次面對內耗時,能夠擁有更充足的底氣和更豐富的工具來梳理這些複雜的情緒。每一次的情緒梳理都不僅僅是一次從內耗回歸平靜的過程,更是一次珍貴的正向經驗積累。這些經驗就像是我們內心的支柱,不斷堆疊和強化,讓我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找到力量重新站起。這些累積的智慧和勇氣,將成為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重要資產,支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生命的考驗中重新找回平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3/08
「但透過雙方表達訴求,我們就不會陷在情緒中動彈不得,反能擴大理解,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很棒的方法,雙方表達找出方案。
avatar-img
喵爪跳跳堂的舒適角落
41會員
53內容數
角落中會探討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並嘗試透過英語閱讀和寫作來拓展思維,藉由輸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嘗試。
2025/04/25
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被「意義」二字所侷限。起初,我像許多人一樣,困惑於這個看似深奧的議題。我不只想理解何謂「意義感」,更渴望找到明確的方向——確知自己該往哪裡去,在哪裡能留下足跡,如何讓生命綻放獨特的光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理解到,意義並非一個可以直接定義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斷
Thumbnail
2025/04/25
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被「意義」二字所侷限。起初,我像許多人一樣,困惑於這個看似深奧的議題。我不只想理解何謂「意義感」,更渴望找到明確的方向——確知自己該往哪裡去,在哪裡能留下足跡,如何讓生命綻放獨特的光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逐漸理解到,意義並非一個可以直接定義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斷
Thumbnail
2025/04/18
本文探討如何設計人生體驗,並藉由谷川健介的《故事思考》和詹姆斯·沃倫的《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兩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文章重點在於連結理想狀態、創造角色、運用STORIES行動準則,讓生活更豐富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4/18
本文探討如何設計人生體驗,並藉由谷川健介的《故事思考》和詹姆斯·沃倫的《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兩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文章重點在於連結理想狀態、創造角色、運用STORIES行動準則,讓生活更豐富有意義。
Thumbnail
2025/04/11
專注力是成功的關鍵,透過「想-寫-做」三步驟,培養專注力,並將想法付諸實踐,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4/11
專注力是成功的關鍵,透過「想-寫-做」三步驟,培養專注力,並將想法付諸實踐,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包括感受當下的情緒、自我對話、視覺化和情緒釋放等步驟。通過這個方法,人們可以學會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以達到情緒穩定和心靈平衡的目的。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透過覺察、流動、接納、探索、改變、珍惜這六個練習,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回應方式,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情緒轉化歷程和感受之實例故事。
Thumbnail
面對情緒如何影響人,擺脫負面情緒有四種練習:感恩、幽默、保持希望和理性關懷。透過這四種方式,可以改善身心健康,降低負面情緒對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面對情緒如何影響人,擺脫負面情緒有四種練習:感恩、幽默、保持希望和理性關懷。透過這四種方式,可以改善身心健康,降低負面情緒對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當我們不練習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會來主導我們。在處理情緒時,後設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並可以透過觀察、記錄、回顧和找意義的方式來訓練和提升。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情緒,隨機應變,並從中學習,確保情緒不會導致有害的行動。
Thumbnail
長大, 其實就是接納和體認所有情緒容量的練習。 放過自己, 嘗試擁抱自己的每個面向, 也許就能釋懷: 原來這就是...... 邁向成長之路的感覺呀!
Thumbnail
長大, 其實就是接納和體認所有情緒容量的練習。 放過自己, 嘗試擁抱自己的每個面向, 也許就能釋懷: 原來這就是...... 邁向成長之路的感覺呀!
Thumbnail
瞭解情緒建構的概念,轉變對情緒的感知與解讀方式,自主地思考內在感受和情緒建構,共同探索情緒培伴Playback技巧。
Thumbnail
瞭解情緒建構的概念,轉變對情緒的感知與解讀方式,自主地思考內在感受和情緒建構,共同探索情緒培伴Playback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