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裡,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你要努力,不然就會被時代淘汰。」
於是,我們把自己逼得很緊,時間表塞滿、進修不停、假日還安排要“充實地休息”。
因為我們害怕,一旦停下來,就會被別人追過、就顯得不夠認真、甚至…看起來不夠堅強。
一個你沒發現的盲點:「我不能停」
很多人心裡有一種焦慮感:
「我一休息,別人就會進步。」 「我一鬆懈,就會被比下去。」 「我如果不一直撐著,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弱?」
這種聲音看起來很有「上進心」,但其實是來自內在的不安與自我懷疑。
當「不能停」成為一種信念時,我們就像跑在一條沒有終點的賽道上,不停奔跑,卻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跑的方向,是我真正想去的地方嗎?」
撐久了,不代表你變強了
很多人以為「撐」等於「堅強」。但真正的堅強,從來不是忍耐到極限、硬撐到崩潰。
真正的堅強,是你知道什麼時候該前進,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
就像運動員需要休息才能變強,機器也需要定期維修,人心更需要空白與喘息。
但我們活在一個講求效率、講求輸出的時代。
社群媒體上滿滿的「斜槓成功」、「清單完成」與「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讓我們誤以為——只有一直做,才是對的;只有停下來,才是錯的。
不停地輸出,卻沒有時間輸入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時候你明明有時間,但就是提不起勁做任何事?
或者你做了很多事,卻怎麼樣都感覺不到滿足感?
這很可能是因為你過度輸出、但從來沒給自己輸入的機會。
輸入,不一定是進修或讀書;更多時候,是讓自己什麼都不做,單純活著,單純存在。
給自己的「無目的時間」,是成熟的表現
你可以試著從下週開始,每週安排一段「無目標輸出」的空白時段。
✅ 沒有行程
✅ 沒有效率追求
✅ 不為產出任何成果。
這段時間,你可以:
- 去散步、不戴耳機
- 喝一杯咖啡,什麼都不想
- 看一部自己喜歡的舊電影
- 或只是耍廢,滑手機、聽音樂、發呆也可以
重點是——你不需要為這段時間「負責任」,因為它就是屬於你心靈的維修時間。
你會發現,當你允許自己「不做什麼」,你反而更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停下來,是為了走得更久
很多人把自己逼到 burnout(倦怠)邊緣,卻還不敢承認自己累了,因為他們怕一承認,就是失敗。
但真相是——只有允許自己休息的人,才是真的對自己負責。
你不是在偷懶,你是在修復自己;
你不是懦弱,你是在重整能量; 你不是落後,你是在走自己的節奏。
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生活
- 一邊努力前進
- 一邊學會休息
- 一邊允許自己偶爾無用、偶爾不那麼「堅強」
你不用時時刻刻都在成長,你也可以只是存在著。
這樣的你,已經很棒了。
留給你的一句話
「你不是不能停,而是該學會什麼時候停,才是真正強大。」
我是帶給你正能量的 Vic,
分享這篇給正在努力的朋友,提醒他也可以停下來喘口氣。
關注我,讓正能量陪你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