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駕馭你的大腦:停止無效努力,從理解「認知負載」開始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在書桌前枯坐整個下午,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抄滿了重點,教科書的頁面也被螢光筆畫得五彩斑斕,但當闔上書本試著回想時,腦中卻只剩下一片模糊的印象與沉重的疲憊感。


那種「看似努力,實則心虛」的感受,彷彿投入的大把時間都蒸發在空氣中,成為一種對自我消耗的無聲控訴,這其實就是大腦正在「空轉」的明確信號。


我們習慣用時間來衡量努力,卻很少檢視努力的「品質」。我們以為學習的敵人是懶惰,但更多時候,真正的敵人是一種偽裝成勤奮的「無效活動」。這背後的核心關鍵,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我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陌生,特別是一個名為「認知負載」的底層機制。理解它,就是學會駕馭大腦、讓每一分心力都投入在刀口上的起點。


你的努力為何無效?認識學習的真相:「認知負載」


「認知負載」這個詞聽起來有些學術,但它的本質極其直觀就是我們在進行一項心智活動時,所感受到的「費力程度」或是「大腦的運轉功耗」。當我們說一件事很「燒腦」,是在描述一種高認知負載的狀態。


學習的本質,就是大腦接收外部資訊,並在內部進行一系列複雜加工、連結、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需要消耗心智資源,也就是說,有效的學習必然伴隨著較高的認知負載。


這個簡單的原則,幫助我們劃分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型態。第一種是大家所熟悉的「被動學習」,這類活動的特徵是認知負載極低,幾乎不需要大腦進行深度加工。


好比說,反覆地閱讀同一段文字、逐字逐句地重抄筆記、或是單純地聆聽一場與自己毫無互動的演講。在這些情境下,我們的眼耳或許在接收資訊,雙手或許在忙碌,但大腦的核心處理器卻處於低功耗的待機模式。


過去羊羹我在試著學習各種語言時也曾以為,逐字抄寫單字時放慢速度可以更仔細地去理解發音、記憶拼寫,但後來才發現抄寫過程中泰半的時間,我的大腦其實是放空的,這種低品質的重複,除了帶來虛假的安全感外,對長期記憶的幫助微乎其微。


與之相對的,是「主動學習」,這類活動會刻意調高認知負載,強迫大腦去思考、去掙扎、去建立連結。像是讀完一個章節後,不看原文,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重點複述一遍;或是學習一個新概念後,立刻去思考它能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甚至是將複雜的知識,嘗試簡化並教會一個完全不懂的人。


這些活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們的「費力」,這種費力感代表著大腦正在高速運轉,建構著更深刻、更穩固的神經連結。所以,一個最基礎的自我檢測標準就此浮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感覺毫不費力、輕鬆愜意,那很可能就代表著,這段時間的投入,其實是無效的。


「無聊」就是警訊:如何診斷你的學習狀態?


既然費力是有效學習的指標,那麼反過來說,當我們在學習中感覺到「無聊」、「單調」甚至「昏昏欲睡」時,就必須對此高度警覺。這些感受並非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來自大腦的直接回饋,它們就像儀表板上亮起的警示燈,清楚地告訴我們:目前的學習模式出了狀況,認知負載正處於危險的低水位。


不過羊羹我覺得,「無聊」這個警訊背後,其實隱藏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成因,學會判讀它們,才能對症下藥。第一種成因,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方法被動」。當學習活動本身過於機械化、缺乏變化與挑戰時,大腦會因為無事可做而感到無聊。


好比說連續兩小時都在做同樣形式的數學練習題,或是用同樣的方式背誦歷史年表,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種單一的刺激,並進入節能模式,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這時的解方,就是主動變換學習方式,引入更高的認知挑戰,打比方說,從單純的計算,轉變為嘗試出題給自己,或是將條列的歷史事件,繪製成一張有因果關係的心智圖。


第二種「無聊」的成因,則更為隱微,它源自於「挑戰與能力的失衡」。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Flow)理論中,當一個人的技能水平遠高於他所面對的挑戰水平時,就會進入「無聊」的狀態。


這能完美解釋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的共同記憶,好比說,國高中的英文課,老師為了配合班級的平均程度,教學進度相對緩慢,對於某些程度較好的同學來說,課堂內容就構不成足夠的挑戰,於是大腦便因為「技能過剩、挑戰不足」而感到極度乏味。


然而,同樣是英文這個科目,當我們出社會後,開始接觸更地道、更複雜的原文書或商業信件時,挑戰水平大幅拉高,與自身能力重新匹配,學習反而又變得充滿樂趣。這告訴我們,學習的動力與效率,存在於一個動態的「最佳挑戰區」內,太難會引發焦慮,太簡單則會導致無聊,學會監測自己的感受,並主動調整學習內容的難度,讓自己始終維持在那個需要踮起腳尖才搆得著的狀態,是擺脫學習倦怠感的關鍵。


矛盾的「刻意練習」:為何頂尖高手都在做「很無聊」的事?


談到這裡,一個棘手的矛盾點便浮現了。如果無聊是學習的警訊,那該如何解釋「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這個被公認為通往頂尖之路的訓練方法呢?


畢竟,無論是鋼琴家反覆練習音階、運動員成千上萬次地投籃、還是棋手不斷鑽研固定的棋譜,這些活動從表面上看來,都具備了「重複」與「單調」的特質,甚至可以說,它們看起來非常無聊。


要解開這個矛盾,就必須剖析兩種截然不同的「無聊」狀態,它們的表象或許相似,但底層的認知機制卻有著天壤之別。第一種是我們反覆提及的「被動的無聊」,其核心是「認知負載過低」,因為任務太簡單、太機械,導致大腦閒置而分心。第二種,則是刻意練習中所伴隨的「專注的枯燥」,它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甚至痛苦,不是因為不費力,恰恰相反,是因為它「極度費力」。


根據最初提出此概念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的研究,真正的刻意練習,絕非無意識的機械式重複,它必須包含數個嚴苛的條件,像是擁有一個極度明確具體的目標、在練習過程中保持最高強度的專注、能獲得即時且有效的回饋、並且持續在個人能力的極限邊緣進行挑戰。


讓我們來做個對比,一個學生心不在焉地抄寫課文,與一位書法家為了掌握特定筆畫的力道而反覆臨摹同一個字,兩者雖然都是重複書寫,但前者的認知負載極低,大腦處於待機狀態;後者則將所有心智資源,高度壓縮並聚焦在控制肌肉、感知紙筆摩擦等極其微小的細節上,認知負載極高。


因此,刻意練習的「枯燥感」,並非來自於大腦的無所事事,而是源自於將所有認知資源,全部投入到一個極其狹窄的改善點上所產生的巨大「認知壓力」。它辛苦、消耗極大且毫無樂趣可言,卻是技能得以精進的唯一途徑。


所以當下一次在學習中感覺到乏味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我是因為太輕鬆而感到無聊,還是因為太費力而感到枯燥?」如果是前者,那代表我們可能已陷入被動學習的陷阱,需要立刻增加難度或改變方法。如果是後者,並且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了突破某個具體的瓶頸而奮鬥,那或許正說明了我們正走在一條通往精通的、雖然艱辛但卻無比正確的道路上。


不只避免無效,更要追求高效:如何聰明地「費力」?


經過前面的討論,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學習時要盡量讓自己「燒腦」,追求高認知負載的狀態。但這個結論其實只對了一半。如果盲目地追求高負載很可能會陷入另一個效率陷阱。這裡必須要補充一個至關重要的但書,那就是並非所有的高認知負載,都是對學習有益的。


打個誇張點的比方,試想一個人單腳站立在獨木橋上,一邊玩著雜耍,一邊還有人拿著一條魚不斷拍打他的臉,在這種極端情境下,他試圖閱讀一本關於量子物理的教科書。毫無疑問,這個人當下的認知負載絕對是破表的,他的大腦正為了維持平衡、接住拋出的球、忍受臉上的魚腥味而全力運轉。


可是這份巨大的心智努力,對於理解書中內容有任何幫助嗎?答案顯然是沒有。這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區別:心智努力的「品質」與「方向」,遠比其「總量」來得重要。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為了更精準地理解這點,認知心理學家將認知負載進一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內在認知負載」,它由學習材料本身的複雜度所決定,好比說理解微積分的內在負載,天生就比學習基礎四則運算要高,這是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


第二種是「外在認知負載」,這就是我們必須極力消除的「壞負載」,它來自所有與學習目標無關的干擾,像是嘈雜的環境、設計混亂的教材、令人分心的手機通知,甚至是我們內心飄移的雜念,都屬於此類。前面那個被魚打臉的例子,其負載就幾乎全由外在負載所構成。


第三種,也是最關鍵的一種,被稱為「增生認知負載」,這才是我們應該極力最大化的「好負載」。它專指那些我們的大腦為了真正理解、整合、內化新知識所付出的高品質心智努力,進行歸納、推理、連結舊經驗、建構心智模型等活動,都屬於這個範疇。


所以,一個學習高手的真正目標,不該是盲目地「最大化」整體的認知負載,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高明的「認知資源管理者」,其核心策略就是,透過各種方法盡可能地「最小化」外在負載,以便將省下的所有寶貴心智頻寬,全部投入到能促進知識生成的「增生負載」上。


成為心智的導演:駕馭專注力的實用工具箱


既然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位能聰明調控認知負載的導演,那麼除了心法,還需要一整套具體可行的工具。當我們進入「主動學習」狀態,為了建構深度連結而開始發散思維時,最常遇到的困境,就是思緒像脫韁野馬般難以抓回,原本有意義的「增生負載」,很容易就失控變成耗費心神的「外在負載」。以下幾個工具,能幫助我們為創意思考建立一個溫柔而堅定的「結構」。


第一個工具,是傳統時間管理法的升級版,可以稱之為「心流計時法」。許多人可能對番茄工作法很熟悉,也就是固定工作二十五分鐘、休息五分鐘的循環。但這種僵化的計時方式,有時反而會打斷正要進入佳境的心流狀態。


心流計時法則更為彈性,它的做法是,當開始一項任務時,啟動一個正向計時器,然後持續工作,直到感覺到專注力自然下滑或想分心時才停下來,這段時間可能四十分鐘,也可能一個半小時。接著根據剛才的工作時長,安排一個合理的休息。這個方法完全尊重個人當下的心智節奏,讓我們能最大化每一次深度專注的效益。


第二個工具,是「問題驅動的鷹架法」。許多時候思緒會失控,是因為我們的學習目標太過模糊。與其設定一個像是「來了解一下宋代歷史」這樣開放的目標,不如在開始前,為自己設計一到三個具體的「核心問題」,好比說,「宋代的中央集權政策,對其經濟與軍事分別造成了哪些深遠的影響?」並將這個問題寫在最顯眼的地方。


這個核心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思緒的「錨點」,當發現自己開始鑽研一些無關的細節時,便可以立刻回頭檢視,目前的思路是否有助於回答這個核心問題,從而有效地將發散的思維拉回主航道。


第三個,也是羊羹我個人非常依賴的工具,是「創意停車場」筆記法。在高度專注的過程中,大腦中難免會冒出各種與當前任務無關,但本身卻很有價值的想法,像是「啊,等等應該回覆那封郵件」、「這個理論或許可以用在另一個專案上」、「突然好想查一下某部電影的結局」。


我們之所以分心,往往是害怕這些靈感一閃即逝,於是大腦便會緊抓著不放。創意停車場的作法,就是在筆記本或任何數位工具上,開闢一個名為「停車場」的專區。當任何雜念冒出時,花個幾秒鐘,快速地把關鍵字丟進這個停車場,然後立刻回到原來的任務上。這個簡單的動作,等於是向大腦做出一個承諾:「這個想法很棒,我已經幫你安全地保管好了,晚點再來處理。」這能給予大腦極大的安全感,讓它得以放心地「清空記憶體」,重新專注。而這個停車場,其實可以與我們常用的待辦清單(To-do-list)做整合,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將所有想法都先統一捕捉進待辦清單這個「總收件匣」,然後在每天固定時間進行整理,將真正的「任務」留下,並把「點子」或「雜念」歸檔到別的清單,如此便能享受捕捉的便利,又不至於汙染了主要的工作列表。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的問答


Q: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很努力,學習效果卻總是不好?

A: 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長時間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學習方式的「認知負載」極低,雖然花費了大量時間,但大腦並未真正費力去處理和建構知識,造成了「假性努力」的錯覺。有效學習的關鍵,在於投入高品質的「心智努力」。

Q: 學習時感覺到「無聊」就代表學錯了嗎?

A: 「無聊」是一個重要的警訊,但有兩種可能。第一,是學習方法太被動,導致大腦閒置。第二,是挑戰遠低於自身能力,大腦因缺乏刺激而感到乏味。解方分別是「改變學習方法增加挑戰」與「提升學習內容的難度」,讓自己處於最佳的學習區間。

Q: 如何在深度思考時,避免思緒飄得太遠而分心?

A: 關鍵不是阻止思緒發散,而是要為它建立結構。可以嘗試三種工具:用「問題驅動法」設定思考的錨點;用「創意停車場」快速捕捉並安放無關的雜念,讓大腦得以放手;或是採用「發散-收斂」的循環工作模式,給予創意一個安全的探索空間,再用收斂的階段將其整理成有價值的結論。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72會員
424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9
收藏了無數文章、懂了很多道理,卻總覺得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學習的困境,問題往往不在方法不夠多,而是忽略了那套看不見的內在運作系統。這次,羊羹我試著將這個「學會如何學習」的內在系統拆解開來,從心態地基、處理引擎到調節方向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找到讓努力真正開花結果的施力點。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6
我們是不是都曾在學習路上感到困惑,好像再怎麼努力,成果總是起伏不定,進步的階梯似乎脆弱得一踩就碎。這也是羊羹我過去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後來才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我們從未想過要去打開學習過程中的那個「黑盒子」。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2025/07/02
我們似乎都活在一種資訊焦慮裡,總想用更快的速度去追趕不斷湧現的新知,卻時常感到徒勞無功。這也曾是羊羹我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我發現,真正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於學得多快,而在於我們如何「消化」所學。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試著從被動的苦工玩家,蛻變為自己知識世界的遊戲設計師,重新找回那份充滿樂趣的掌控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職涯必須保持學習,不過現實上卻是很多工作下班就累癱了,可能好好吃飯睡覺都有難度,更別說難得的周末空檔很需要一些能夠自我放鬆的行為,例如追追劇打電動這些,比較正面的就是得去健身運動,或是得好好陪伴家人等,今天就比較想從個人經驗來分享,一些不同的學習方式跟心得。 #首先還是要有學習的認知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得到放鬆及休息,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本書提供了一些方法及觀念,幫助投資心智,用來對抗壓力,化危機為轉機,協助我們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呢? 先玩手機一下子再去學習,結果一看手機就是2個小時 先吃點零食再去做家事,結果吃完一袋又一袋,還是不想做家事 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開始改變吧 這裡分享3個教你如何逼自己學習的方法 第一 心理暗示尋找榜樣,督促自己學習 不要小看心裡暗示的作用,可以在心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子呢? 先玩手機一下子再去學習,結果一看手機就是2個小時 先吃點零食再去做家事,結果吃完一袋又一袋,還是不想做家事 如果你是這樣的情況,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開始改變吧 這裡分享3個教你如何逼自己學習的方法 第一 心理暗示尋找榜樣,督促自己學習 不要小看心裡暗示的作用,可以在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