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做的決定。」 放學後和和離開教室前,我拍拍他的肩頭,對他這麼說。 第六節的國語文課堂上,巡視一輪,一個個確認。有沒有小組裡的每個人都好好分享過了? 中成就的好了,低成就的稍微卡詞,但也慢慢接續講完了,特殊生ok了,很少講話的ok了,過於熱情奔放(搞威)的ok了。 讚啦,功德圓滿了,可以下班了。 待全部孩子們分享結束後,我要他們伸出一隻手指頭,指著組中你覺得剛剛在聆聽時,你認為他講得最順,都有抓到故事大意的那個人,老師加三分。 在加前幾組時,都是常見的狀況。你會看到有人三票,有人兩票,有人一票,有人零票。 有一組不知道哪兒來的想法,每一個指著旁邊的那個人,每一人都一票,很有趣。 :「好,既然你們覺得每一個人都很棒,那老師就把點數平均給你們四個人。」我說。 很神奇的是,你會看到後面有一組也跟著這樣做,明明點數越高的可以越快抽獎,但他們卻選擇讓每一個人都有拿到分。我覺得挺好的,他們願意把機會讓給所有組員,讓每個人都可以加到分,這應該也是有應用到SEL「社會覺察」的吧。 還不只如此呢。 在加和和那一組的分數時,由於他們是四人一組,其中有兩個孩子指向另一個男孩,所以我幫那個男孩加了分數。 欸?和和是還沒做好決定嗎?他手指還撐著下巴。
老師這個行業,在看到學生的任何行為舉動,或是閃過任何細微表情時,我們的腦中都會迅速飛轉,檢索相關線索,思考孩子現在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推測前因後果。 啊,不對!他不是還沒想好,他是指著自己。 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一樣只加最高票的人嗎? 我靈光乍現,其實帶這一屆時,都有嘗試過這個方式,只是太久了忘了。 「好,老師都加完分數了。現在,你覺得自己剛剛表現得很棒的,可以站起來,老師也加分。」 果然沒錯,和和有站起來。 又可以下班了。 我疏理了思緒,想到難怪剛剛他們那組被加分的男孩過來問我,可不可以指自己? 而且不僅僅如此喔!我馬上聽到小郭一邊起身一邊唸著:「這是一定要的啦(就是說自己很棒)」。他是那種科任老師都說很吵的小孩,應該是自我感覺良好吧🤷♂️(沒啦他其實質還不錯)眼前更是瞄到,有幾個身影一個接著一個站起身,而其中不乏還有前面提到的那個害羞的孩子,他竟然勇敢的站起來,願意肯定自己。 喔真的可以下班了。 我喜歡這樣的自評方式,你會看到哪些孩子對自己剛剛的表現滿意,哪些覺得自己普通,哪些是比較不習慣肯定自己但肯定他人不吝嗇的。 全部的人裡,只有和和是在老師講之前,就指著自己的。在他的身上,我想到了瑨兒(嘿沒錯就是之前在課堂上說自己很棒的那個瑨兒)。 我就是想教出這樣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