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個令人困惑的職場現象
最近在各大職場論壇上,經常看到類似的討論:「老闆要我負責產品開發,但我完全沒經驗怎麼辦?」、「剛轉職PM,就被要求規劃整個產品線」。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分享的故事。他們公司最近擴編產品團隊,招募了幾位背景不錯但缺乏產品經驗的新人,結果主管直接丟給他們一個大任務:「你來負責這個產品的開發規劃」。
聽起來很有挑戰性,對吧?給新人機會發揮,看似是很棒的人才培養策略。但現實往往比想像複雜得多。2.經驗不足的殘酷現實
產品開發不是寫需求文件或排優先順序這麼簡單。一個完整的產品規劃涉及:
市場洞察與競品分析
新手PM往往缺乏對市場動態的敏銳度,不知道如何從雜亂的資訊中抓到關鍵趨勢,更別說深度分析競爭對手的策略佈局。
技術可行性評估
產品經理需要與工程團隊密切協作,但沒有經驗的PM常常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卻不了解技術實現的複雜度與成本。
商業模式設計
如何變現?如何定價?如何平衡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這些都需要對商業運作有深刻理解。
跨部門協調能力
產品開發牽涉行銷、業務、技術、設計等多個部門,新手往往不知道如何在各方利益間找到平衡點。
我曾經觀察過一個案例:一位剛入行的PM花了三個月規劃出一個「完美產品」,結果技術評估後發現需要兩年才能開發完成,預算是原先估算的五倍。更慘的是,等他重新調整方向時,市場機會已經被競爭對手搶走了。
3.問題的根源與盲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新手負重任」的現象?我分析有幾個原因:
組織成長的陣痛期
許多公司在快速擴張時,資深PM供不應求,只能讓新人快速上手。但往往高估了「邊做邊學」的效果。
主管的認知誤區
有些主管以為產品管理就是「整理需求」,沒意識到背後需要的商業判斷與策略思維。
培訓體系的缺失
很多公司缺乏系統性的PM培訓機制,新人只能憑運氣和天賦摸索。
過度依賴AI工具的思考惰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我發現不少新手PM習慣直接詢問ChatGPT或其他AI工具來獲得答案,卻沒有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最常聽到的回應就是「我問了AI,它說...」,但對於為什麼這樣建議、是否符合公司現況、有什麼潛在風險,往往答不出來。
AI可以提供資訊和靈感,但產品決策需要的是對市場、用戶、技術、商業模式的深度理解與判斷,這些是無法外包給工具的。
但最核心的問題是:我們把產品開發當成了純執行工作,而忽略了它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決策。
4.實務解法與建議
面對這個現象,我們需要更務實的做法:
對新手PM的建議
1. 承認能力邊界,主動求援
不要試圖一個人扛起所有責任。主動找資深同事討論,尋求mentor指導,這不是示弱,而是負責任的表現。
2. 從小範圍開始累積
如果無法避免這個任務,建議從產品的某個功能模組開始,而不是整個產品線。先在小範圍內建立成功經驗。
3. 建立學習框架
- 每週至少研讀一個成功產品案例
- 定期與用戶訪談,累積市場感知
- 跟著資深PM參與關鍵決策會議
- 學習基本的數據分析技能
4.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不要過度依賴AI工具或現成答案。當你想問「ChatGPT怎麼說」之前,先問自己:「基於我對用戶和市場的了解,我的判斷是什麼?」AI可以是很好的brainstorming夥伴,但最終的決策判斷必須基於你對業務的深度理解。
5. 記錄決策過程
把每個重要決策的思考過程記錄下來,包括考量因素、取捨邏輯、預期結果。這不只是為了向上報告,更是為了自己日後反思檢討。
對組織的建議
1. 建立mentor制度
為每位新手PM配置經驗豐富的導師,定期review進度與決策品質。
2. 設計漸進式任務
- 第一階段:參與既有產品的功能優化
- 第二階段:負責單一功能的完整開發
- 第三階段:承擔產品線的部分規劃
- 第四階段:獨立負責完整產品
3. 建立決策檢查點
在關鍵決策節點設置review機制,讓資深主管能及時介入指導,避免方向性錯誤。
4. 投資培訓資源
系統性的產品管理課程、定期的內部分享會、外部研習機會,這些都是必要的投資。
給主管的提醒
不要把「丟任務」誤認為「培養人才」。真正的人才培養需要:
- 清楚的期待設定
- 適時的指導與回饋
- 容錯的空間與學習機會
- 漸進式的責任授權
5.成長需要時間與方法
產品經理的養成不是一蹴可幾的過程。
即使是天賦異稟的人,也需要時間累積商業判斷力與市場敏銳度。
與其讓新手PM在重責大任中掙扎,不如建立更完善的培養機制。這不只是為了個人的職涯發展,更是為了組織的長遠競爭力。
畢竟,一個失敗的產品規劃,損失的不只是時間與金錢,還有團隊士氣與市場機會。而一個經過適當培養的PM,將是組織最寶貴的資產。
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正確的方法與充分的實戰經驗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