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不該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嗎?
從小被教導要腳踏實地,但真正進入社會後才發現,這些原則未必派得上用場;而別人投機取巧,反而過得如魚得水。讓人不禁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所相信的,是否早就與現實脫節了。

認清真實
看到別人過著所謂成功的生活,難免會引發內心的比較,讓我們感到焦躁、沮喪,甚至產生嫉妒的情緒。
我們會抱怨世界不公,緊抓著從小相信的信念,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但現實卻一再證明,世界並非如此單純運作。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靠單一因素決定結果,而是由實力、關係、運氣等種種條件交織而成,沒有一套通用的規則。努力不是沒用,而是並非唯一的條件。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與相信。
我們會羨慕他人的生活,往往是因為對自身現況感到不滿。假使有一日真的活成了他人眼中的理想生活,卻必須違背內心的價值觀,也難以真正感到滿足。

圖|Pexels
擴大認知
真正讓人感到疲憊與消耗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困難,而是內心的認知。困住我們的,常常不是現實本身,而是自己對現實的詮釋。
我們的認知,只是我們的認知。可是我們卻常常誤以為,世界運行的邏輯應該與我們所信奉的一致,彷彿真理只有一種,並理所當然地適用於所有人、所有情境。
當我們終於意識到這點,或許會感到失望。但同時,也開始能夠鬆動原本僵固的框架,放下內心的執著。
接受自己的限制,承認自己的有限。與我們所知道的相比,這個世界仍有太多我們尚未理解,甚至尚未察覺的事物。
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來解釋一切,我們才能真正感知到:我們之外,有他人,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每個人都只是更大網絡中的一部分。

圖|Pexels
循環往復
我們在每一次撞牆與質疑中慢慢長出新的信念,又帶著這些信念上路。途中實踐它、驗證它,發現不適用的地方再作修正。
信念不是一次定型的結論,而是一段動態生成的旅程。
當我們以為自己學會了、想通了,其實很容易又在無形中建立起新的框架。這樣的確定感,會再次困住我們,使我們對不同的可能性視而不見。
每一次理解與突破,都只是下一階段旅程的起點,而不是終點。這樣的循環也許無法給出絕對穩固的安全感,卻讓我們持續流動、成長,不被固定的認知限制住生命的可能。
成熟不在於掌握多少正確答案,而是願意一再修正自己的理解,接受自己會錯,調整原有的認知。

圖|Unsplash
與之相符
人最終會吸引與自己相匹配的,不論是工作、關係、機會,甚至是命運。
我們所遇見的,往往正映照著當下的自己。得到超過自己所能承載的,也不一定是幸運,反而可能帶來混亂與失衡,最終不得不交還。
比起一味追逐外在的認同,我們更需要回到內心,聆聽渴望,並用行動承接它,讓心靈真正富足。從內在培養出深刻的信念,相信自己值得,也有能力。
當我們能夠自處而不慌張,看見他人而不以自我為中心,願意創造價值並承擔責任,便不再需要依附特定的位置或角色。
這樣的我們,不畏懼環境變動,也不害怕重新開始。因為我們知道,無論身在何處,都有能力貢獻與連結;無論處於何種狀態,都值得被看見與尊重。

圖|Unsplash
活在希望裡
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那一刻,我們開始明白,世界自有其運行節奏與規則,從不為誰量身訂做。
哪怕心中有萬般理想,也得接受現實有其不可撼動的堅硬。
在認清這些事實之後,依然選擇熱愛世界。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帶著清醒與彈性地去愛,去參與,去創造力所能及的改變。
從以世界為中心,到以自己為核心;從想改變一切,到改變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