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Phonics的時候,小孩建立了「聲音與符號互相對應」的觀念。
如我在〈從字母與自然發音開始,孩子英文學得更快!〉一文中提到的,我們家女兒是在外師的建議下,花了不少時間系統性學習自然發音(Phonics,也稱自然拼音或拼讀法)。
由於她對英文產生興趣得早,而我們在中文部分又傾向先從「認字」與理解字義的脈絡出發,而非從注音開始學起(關於中文認字,有機會的話會在其它文章中分享),所以她其實是先學了Phonics,再學注音。
她進入幼兒園時已是中班,當時的認字量已足以閱讀繪本,因此我們並沒有刻意安排學注音。但幼兒園的教學節奏中,注音當然是必經的一關。那時我確實有些擔心她會不會適應不良。
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完全沒問題。不但拼寫準確,反應也很快。後來我發現,原來對一個已經熟悉Phonics概念的孩子來說,注音反而顯得「簡單很多」。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學Phonics的時候,小孩已經建立了「聲音與符號互相對應」的觀念,也在學習和遊戲過程中慢慢適應了「拼讀」這件事。所以在學注音的時候,自然就能迅速連結。
對從小被「注音教學之痛」洗禮過的我們來說,這真是極大的反差。
我自己唸的是公立幼兒園,當年不能教注音。老師還特地提醒我媽媽,在升小一前一定要先教我注音,不然開學後很難跟上。結果我暑假期間狂背硬記,記憶中真的頗為痛苦。
而我先生的經驗比我還累。他連幼稚園都沒唸,直接上小學,結果開學後全班只有兩個孩子不會注音——他是其中之一。那時他每天寫作業到半夜十二點,就是為了補起來。每次聊到這段經歷,他都還是會直呼:「好慘喔!」
所以當我們看到女兒因為學了自然拼音,反而輕鬆學會注音,真的是非常意外也非常欣慰的收穫。
這段經驗也再次提醒我:育兒的每一個階段,雖然我們努力安排計畫,但孩子的發展路線往往不照劇本走。真正重要的,是時時觀察、彈性調整,在孩子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把握那個機會一起深入。學習很多事情也許沒有絕對正確的順序,但當孩子對語言產生興趣時,學習就會變得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