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疫情時代,遠距離辦公已成為現代職場不得不學習的管理模式。尤其對於工作案件分佈在不同地區(例如中南部及東部)的管理者而言,要求凡事都必須見面討論已成為不切實際的要求。遠距辦公不僅可以節省辦公室租賃等龐大費用,對於新創公司來說,這能大幅提高生存機會(辦公室租金占比過大)。然而,這種模式對管理者和團隊成員都帶來了挑戰,特別是在溝通精準度和信任上。
一、遠距管理的核心挑戰:溝通與決策精準度
遠距辦公模式對於管理者的能力有了更大的考驗,尤其是在訊息傳遞方面,大多數人都習慣面對面溝通,現在已無法實行:
1. 溝通精準度的考驗
遠距離管理極度考驗管理者說話的精準度,除了講話的時間外,還有用字遣詞等問題。如果管理者無法精準溝通,可能會發現自己整天都在講電話,但卻難以確保管理的成效。
在職場上,文字表達的功力非常重要。我們在傳遞訊息時,通常仰賴通訊軟體(如Line)或Email)。特別是書面溝通,要求文字精準,因為文字不像口語可以不斷重複或修改,想起我讀研究所的時候,光是Email要寫得精準Email,就被指導教授指導了好幾個月才慢慢上軌道。
• 即時性與效率: 雖然通訊軟體很方便,但有時候一通電話幾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透過Line或Email往返可能要花上一天,很容易錯過「黃金時間」。如果錯過了對方剛好有空的時間,事情的推動就會變得很慢,有急事還是打電話比較好,有人會不敢打電話,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 禮貌與形象: 在使用文字表達時,無論是Line或Email,前後的語氣修飾仍然是必要的。如果主管看到員工的語句太過隨性,將其當成朋友,雖然不會明說,心裡可能會暗自扣分。
2. 專案理解與決策品質
遠距辦公的效率也考驗著管理者對專案本身的理解程度。如果管理者自己對專案內容理解度低,就無法迅速看穿問題的本質,給予最適當的處理方式。
• 壓縮討論時間: 管理者應鼓勵團隊成員先自行研究完畢,再進行討論,以尋求更好的方法。理想狀況下,討論事情的時間在整個工作中的佔比應越低越好,我自己是除非必要不會開會的那種,等組織夠大再開例行會議。
• 決策的代價: 作為主管或老闆,必須不斷做出正確的決策才能成功。決策是為了讓事情「收斂」到越小越好;如果決策導致事情「發散」,那就不是一個好的決策。做決策要盡量避免錯誤,尤其要避免一個小錯誤就會造成滿盤皆輸的「單項弱點」,邱強博士的〈零錯誤〉書中有詳盡的說明,零錯誤思維是很重要且顛覆性的思維,至少在讀了這本書之前我沒有這樣的概念。
二、遠距環境下的互信與關係處理
在遠距工作模式下,維持團隊的運作和建立互信至關重要,尤其在處理跨文化或熟人關係時,需要特別的戰術。
1. 逐步建立互信基礎
由於遠距環境缺乏面對面的交流,互信的建立需要循序漸進。當彼此不認識或過去沒有合作經驗時,可以從小任務開始做,逐步建立信任感。
- 避免下班時間還連絡
用Line交辦事項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心理壓力,因為無時無刻都要回復,我自己是下班時間盡量不要再傳訊息,必要的話會傳,但是不會針對內容做批判,只要拿到我要的資訊就好,如此一來別人也會很樂意幫忙。
三、提升遠距團隊的效率與領導力
在遠距管理中,提高效率不僅是為了完成工作,也是為了給自己和團隊創造更多彈性時間。
1. 建立工作紀律與目標導向
在遠距環境下,必須要求團隊成員具備自律性,並將重心放在產出和績效上,最簡單的績效評估方法還是以員工賺的錢來衡量。
• 任務導向: 不應該用工作時間長短來衡量績效。員工應該以完成任務、展現應有的品質或效益為準,相對老闆要能忍住不要接虧本的生意,要提高自身的價值,否則只能靠壓榨勞工來獲利了。
• 時間管理: 員工必須將眼前的事情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一同納入考量。有空閒時,應優先處理未來會發生的事,等到別人要資料才做,就算熬夜也錯過了最佳時機,遠距辦公心態需要調整,不能想說等到要交卷才開始做。
2. 領導者的自我時間管理
管理者的時間更容易被他人分割和佔用。因此,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學會預留時間(劉白),進行深度思考或休息。
• 預留休息時間: 應該將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任務上,並控出多餘時間讓內心平靜。例如,每天保留 30 分鐘到兩小時給自己,或每年抽出兩次、每次一週的時間來專注於閱讀和休息。
結論
遠距離辦公要能成功,需仰賴於管理者的高度自律、精準的文字與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建立在透明度與小規模成功基礎上的互信關係。這要求領導者不僅要專注於績效展現,更要像時刻審視資源配置以及進行風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