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何我們總在重複同樣的煩惱?
您是否曾感覺,某些負面情緒或想法總是不請自來,像卡住的唱片一樣反覆播放?我們或許下定决心要改變,卻發現自己一再地掉入相同的行為模式,經歷著相似的痛苦。
在《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一書中,作者張閔筑女士分享了她真實的生命故事。她曾深陷於校園霸凌、升學壓力與憂鬱症的苦海,甚至產生了嚴重的閱讀障礙。然而,她最終透過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成功地「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她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珍貴的「心地圖」,指引我們看見煩惱的根源與出路。
本文將借用張女士的經歷,運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心的倉庫」,來解釋佛教唯識宗(Yogacara)的幾個核心概念。這趟旅程將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揮之不去的煩惱是如何運作的,並找到那把轉化它們的智慧鑰匙。

--------------------------------------------------------------------------------
1. 我們的心識大倉庫——什麼是「阿賴耶識」?
在佛教唯識宗的智慧中,我們每個人的心識深處,都有一個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我們可以將它想像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倉庫。
這個倉庫的功能非常單純:它儲存了我們從生命開始至今,所有「過去經驗的心理包袱」。每一次的喜悅、悲傷、成功與創傷,都會被打包好,存放在這個倉庫裡。值得注意的是,倉庫本身是中性的,它不做好壞的評判,只是忠實地儲藏我們放進去的一切。
以張閔筑女士的經歷為例,在她的心識倉庫裡,就存放了許多沉重的心理包袱,例如:
- 被霸凌的創傷:「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所帶來的恐懼與痛苦。
- 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 家庭與升學的雙重壓力:與「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的隔閡,以及背負「PR值97」的巨大期待。
這些經驗都被完整地保存在她的阿賴耶識倉庫中。那麼,這些包袱在倉庫裡究竟是什麼樣貌?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的呢?
--------------------------------------------------------------------------------
2. 倉庫裡的貨物——什麼是「種子」與「現行」?
倉庫裡存放的,並不是靜態的回憶,而是一顆顆充滿潛在能量的「種子」。唯識宗用「種子」與「現行」這對概念,精確地描述了煩惱的循環機制。
2.1. 種下種子:經驗如何變成我們的心理包袱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貨物是如何被放入倉庫的。唯識宗將儲存在阿賴耶識裡的心理印記稱為「種子」(bīja),而將我們當下正在發生的身心活動稱為「現行」。
經驗轉化為種子的過程,稱為「薰」(perfume)。這個詞非常傳神,就像一件乾淨的衣服被香氣薰染後,會留下氣味一樣;我們每一次的「現行」經驗,都會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裡留下印記,形成一顆對應的「種子」。令人讚嘆的是,這個兩千年前的古老智慧,竟與現代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發現驚人地吻合。
再次以張女士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過程:
當她經歷「被同學霸凌」這個痛苦的現行時,這個經驗就在她的心識倉庫裡,薰成了一顆名為「我一文不值」或「我很無助」的負面種子,這在現代心理學中,被稱為「核心負面信念」。
2.2. 種子發芽:心理包袱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在
倉庫裡的種子並非永遠沉睡。當它們遇到合適的外部條件(稱為「外緣」)時,就會立刻「發芽」,從倉庫深處浮現到我們的意識表層,成為一個新的「現行」。這就是所謂的「種子生現行」。
這個機制解釋了為何我們的煩惱會自動化地重複發生。來源文本中,張女士的閱讀障礙便是一個極其清晰的案例。讓我們來拆解這個心理過程:
- 外部刺激(外緣): 她打開課本,準備讀書。
- 觸發負面種子: 這個動作觸發了她阿賴耶識倉庫中,那顆早已被種下的深層信念——相信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
- 種子發芽(現行): 這顆強大的種子立刻發芽,顯化為當下真實的身心感受。於是,儘管她客觀上擁有高PR值的聰明才智,此刻卻真的產生了閱讀障礙,看不懂那些文字。
- 再次薰染: 這個「看不懂文章」的痛苦現行,又反過來成為一次新的經驗,再一次薰染了阿賴耶識,讓那顆「我很笨」的種子變得更加強大、更容易被觸發。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自我強化迴圈。如果我們的煩惱是這樣一個自動化的循環,我們是否有能力打破它呢?
--------------------------------------------------------------------------------
3. 整理倉庫的智慧——什麼是「轉識成智」?
答案是肯定的。佛教唯識宗提供的終極解方,並不是要我們暴力地清空倉庫或消滅種子,而是充滿智慧與慈悲的「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的核心,是用「真心智慧」(prajñā)去觀照和理解我們倉庫裡的種子。這份智慧,就像一盞明燈,當我們將它帶進黑暗的倉庫時,就能清晰地看見每一件貨物的樣貌。
當我們在智慧的光照下看清這些「種子」的本質時,最深刻的解脫來自於此一洞見:一顆種子,只是一次事件的印記,而非我這個生命的定義。 那個「我一文不值」的念頭,只是過去痛苦經驗留下的一個強大回音,而不是我此刻存在的真相。
當我們能這樣清晰地觀照,我們就不再被這些種子所束縛和定義。我們從一個被動地被煩惱種子控制的「識」的狀態,轉化為一個能夠主動地理解和觀照這些種子的「智」的狀態。這就是「轉識成智」的真義。
張女士「轉學攻讀成大心理系」的決定,正是她實踐「轉識成智」的現代版本。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成為了她點亮內心倉庫的「真心智慧」。這份智慧幫助她:
- 辨識種子:她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這門現代語言,清晰地命名了那些唯識學所描述的負面種子,例如「我一文不值」、「我很無助」等核心負面信念。
- 理解來源:她透過發展心理學等知識,理解了這些種子是如何在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中被種下的。
- 轉化關係:最終,當那些負面念頭再次升起時,她不再認同它們,而是能以一種清晰、慈悲的態度去觀照它們,從而不再被其控制。她真正地「救回了自己」。
這個從理解到療癒的過程,展現了觀照自心所能帶來的強大轉化力量。
--------------------------------------------------------------------------------
4. 結語:慈悲地看待自心的倉庫
讓我們再次回顧這個旅程:我們的生命經驗(現行),在我們的心識大倉庫(阿賴耶識)中種下了一顆顆好與壞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遇到合適的因緣時,又會發芽成為新的現行,影響我們的思想與情緒。而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在於運用智慧去觀照,實現從「識」到「智」的轉化(轉識成智)。
唯識宗的智慧帶給我們最重要的禮物,或許是「慈悲」。這種理解是真正慈悲的根源。正如張閔筑女士,在點亮了自己內心的倉庫後,她選擇的不僅僅是享受光明,更是將自己的「心地圖」出版成書,獻給所有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受苦靈魂。這份將自我療癒轉化為利益他人的行動,正是菩薩道的慈悲精神。
當我們理解到,每一個人的行為、情緒甚至缺點,都源於他們心識倉庫裡那些身不由己的種子時,我們就能對自己和他人,生起更多的理解與寬容,而不是苛刻的批判。
願我們都能開始溫柔地、不帶批判地,去觀察自己內心的倉庫。僅僅是願意去看見,這本身就是點亮智慧明燈的第一步,也是轉化所有煩惱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