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倉庫:用一個簡單比喻,理解佛教唯識宗的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引言:為何我們總在重複同樣的煩惱?

您是否曾感覺,某些負面情緒或想法總是不請自來,像卡住的唱片一樣反覆播放?我們或許下定决心要改變,卻發現自己一再地掉入相同的行為模式,經歷著相似的痛苦。

在《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一書中,作者張閔筑女士分享了她真實的生命故事。她曾深陷於校園霸凌、升學壓力與憂鬱症的苦海,甚至產生了嚴重的閱讀障礙。然而,她最終透過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成功地「用心理學救回了我自己」。她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張珍貴的「心地圖」,指引我們看見煩惱的根源與出路。

本文將借用張女士的經歷,運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心的倉庫」,來解釋佛教唯識宗(Yogacara)的幾個核心概念。這趟旅程將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揮之不去的煩惱是如何運作的,並找到那把轉化它們的智慧鑰匙。

raw-image


--------------------------------------------------------------------------------

1. 我們的心識大倉庫——什麼是「阿賴耶識」?

在佛教唯識宗的智慧中,我們每個人的心識深處,都有一個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我們可以將它想像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倉庫

這個倉庫的功能非常單純:它儲存了我們從生命開始至今,所有「過去經驗的心理包袱」。每一次的喜悅、悲傷、成功與創傷,都會被打包好,存放在這個倉庫裡。值得注意的是,倉庫本身是中性的,它不做好壞的評判,只是忠實地儲藏我們放進去的一切

以張閔筑女士的經歷為例,在她的心識倉庫裡,就存放了許多沉重的心理包袱,例如:

  • 被霸凌的創傷:「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所帶來的恐懼與痛苦。
  • 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 家庭與升學的雙重壓力:與「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的隔閡,以及背負「PR值97」的巨大期待。

這些經驗都被完整地保存在她的阿賴耶識倉庫中。那麼,這些包袱在倉庫裡究竟是什麼樣貌?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的呢?

--------------------------------------------------------------------------------

2. 倉庫裡的貨物——什麼是「種子」與「現行」?

倉庫裡存放的,並不是靜態的回憶,而是一顆顆充滿潛在能量的「種子」。唯識宗用「種子」與「現行」這對概念,精確地描述了煩惱的循環機制。

2.1. 種下種子:經驗如何變成我們的心理包袱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貨物是如何被放入倉庫的。唯識宗將儲存在阿賴耶識裡的心理印記稱為「種子」(bīja),而將我們當下正在發生的身心活動稱為「現行」。

經驗轉化為種子的過程,稱為「」(perfume)。這個詞非常傳神,就像一件乾淨的衣服被香氣薰染後,會留下氣味一樣;我們每一次的「現行」經驗,都會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裡留下印記,形成一顆對應的「種子」。令人讚嘆的是,這個兩千年前的古老智慧,竟與現代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發現驚人地吻合。

再次以張女士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過程:

當她經歷「被同學霸凌」這個痛苦的現行時,這個經驗就在她的心識倉庫裡,成了一顆名為「我一文不值」或「我很無助」的負面種子,這在現代心理學中,被稱為「核心負面信念」。

2.2. 種子發芽:心理包袱如何影響我們的現在

倉庫裡的種子並非永遠沉睡。當它們遇到合適的外部條件(稱為「外緣」)時,就會立刻「發芽」,從倉庫深處浮現到我們的意識表層,成為一個新的「現行」。這就是所謂的「種子生現行」。

這個機制解釋了為何我們的煩惱會自動化地重複發生。來源文本中,張女士的閱讀障礙便是一個極其清晰的案例。讓我們來拆解這個心理過程:

  1. 外部刺激(外緣): 她打開課本,準備讀書。
  2. 觸發負面種子: 這個動作觸發了她阿賴耶識倉庫中,那顆早已被種下的深層信念——相信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
  3. 種子發芽(現行): 這顆強大的種子立刻發芽,顯化為當下真實的身心感受。於是,儘管她客觀上擁有高PR值的聰明才智,此刻卻真的產生了閱讀障礙,看不懂那些文字。
  4. 再次薰染: 這個「看不懂文章」的痛苦現行,又反過來成為一次新的經驗,再一次薰染了阿賴耶識,讓那顆「我很笨」的種子變得更加強大、更容易被觸發。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自我強化迴圈。如果我們的煩惱是這樣一個自動化的循環,我們是否有能力打破它呢?

--------------------------------------------------------------------------------

3. 整理倉庫的智慧——什麼是「轉識成智」?

答案是肯定的。佛教唯識宗提供的終極解方,並不是要我們暴力地清空倉庫或消滅種子,而是充滿智慧與慈悲的「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的核心,是用「真心智慧」(prajñā)去觀照和理解我們倉庫裡的種子。這份智慧,就像一盞明燈,當我們將它帶進黑暗的倉庫時,就能清晰地看見每一件貨物的樣貌。

當我們在智慧的光照下看清這些「種子」的本質時,最深刻的解脫來自於此一洞見:一顆種子,只是一次事件的印記,而非我這個生命的定義。 那個「我一文不值」的念頭,只是過去痛苦經驗留下的一個強大回音,而不是我此刻存在的真相。

當我們能這樣清晰地觀照,我們就不再被這些種子所束縛和定義。我們從一個被動地被煩惱種子控制的「」的狀態,轉化為一個能夠主動地理解和觀照這些種子的「」的狀態。這就是「轉識成智」的真義。

張女士「轉學攻讀成大心理系」的決定,正是她實踐「轉識成智」的現代版本。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成為了她點亮內心倉庫的「真心智慧」。這份智慧幫助她:

  • 辨識種子:她運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這門現代語言,清晰地命名了那些唯識學所描述的負面種子,例如「我一文不值」、「我很無助」等核心負面信念。
  • 理解來源:她透過發展心理學等知識,理解了這些種子是如何在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中被種下的。
  • 轉化關係:最終,當那些負面念頭再次升起時,她不再認同它們,而是能以一種清晰、慈悲的態度去觀照它們,從而不再被其控制。她真正地「救回了自己」。

這個從理解到療癒的過程,展現了觀照自心所能帶來的強大轉化力量。

--------------------------------------------------------------------------------

4. 結語:慈悲地看待自心的倉庫

讓我們再次回顧這個旅程:我們的生命經驗(現行),在我們的心識大倉庫(阿賴耶識)中種下了一顆顆好與壞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遇到合適的因緣時,又會發芽成為新的現行,影響我們的思想與情緒。而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在於運用智慧去觀照,實現從「識」到「智」的轉化(轉識成智)。

唯識宗的智慧帶給我們最重要的禮物,或許是「慈悲」。這種理解是真正慈悲的根源。正如張閔筑女士,在點亮了自己內心的倉庫後,她選擇的不僅僅是享受光明,更是將自己的「心地圖」出版成書,獻給所有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受苦靈魂。這份將自我療癒轉化為利益他人的行動,正是菩薩道的慈悲精神。

當我們理解到,每一個人的行為、情緒甚至缺點,都源於他們心識倉庫裡那些身不由己的種子時,我們就能對自己和他人,生起更多的理解與寬容,而不是苛刻的批判。

願我們都能開始溫柔地、不帶批判地,去觀察自己內心的倉庫。僅僅是願意去看見,這本身就是點亮智慧明燈的第一步,也是轉化所有煩惱的開端。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64內容數
2025/11/03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偉大旅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支持,從來不是輕飄飄的口號或強迫性的樂觀。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種敢於直面痛苦的勇氣。
Thumbnail
2025/11/03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偉大旅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支持,從來不是輕飄飄的口號或強迫性的樂觀。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種敢於直面痛苦的勇氣。
Thumbnail
2025/11/03
翻開新聞,一股無形的壓迫感籠罩著我們這個時代。世界正經歷著75年來最頻繁的國家間衝突,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氣候災難的警鐘更是響徹雲霄。許多人心中都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困惑與不安,彷彿世界正朝著某個不可知的懸崖加速前進。
Thumbnail
2025/11/03
翻開新聞,一股無形的壓迫感籠罩著我們這個時代。世界正經歷著75年來最頻繁的國家間衝突,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氣候災難的警鐘更是響徹雲霄。許多人心中都瀰漫著一種深層的困惑與不安,彷彿世界正朝著某個不可知的懸崖加速前進。
Thumbnail
2025/11/03
讓我們回到《馬太福音》25章中綿羊與山羊的比喻。耶穌作了一個驚人的宣告,祂將自己完全等同於那些貧困與被邊緣化的人:「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當我們看見世上那些受苦的姊妹時,我們是否能認出,自己正與我們的君王相遇?
Thumbnail
2025/11/03
讓我們回到《馬太福音》25章中綿羊與山羊的比喻。耶穌作了一個驚人的宣告,祂將自己完全等同於那些貧困與被邊緣化的人:「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當我們看見世上那些受苦的姊妹時,我們是否能認出,自己正與我們的君王相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學習與焦慮相關症狀共存的過程,包括覺察、紀錄、書寫、以及身體放鬆和呼吸練習。同時,作者也分享如何調整認知和思維,以及如何不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方法。
Thumbnail
在我們在引導尋求療癒的當事人進入內心最深處,試圖找出情緒困擾的根源時,因為每位當事人習慣的表達方式或是使用的詞彙甚至對事情的理解方式都天差地別,有時就會像進入複雜的迷宮一樣,不但走不出來,甚至可能會離出口越來越遠,這時,當然就得修改路線,重新開始 記得有一次,當我覺得路線開始偏移時,腦海中突然出現
Thumbnail
在我們在引導尋求療癒的當事人進入內心最深處,試圖找出情緒困擾的根源時,因為每位當事人習慣的表達方式或是使用的詞彙甚至對事情的理解方式都天差地別,有時就會像進入複雜的迷宮一樣,不但走不出來,甚至可能會離出口越來越遠,這時,當然就得修改路線,重新開始 記得有一次,當我覺得路線開始偏移時,腦海中突然出現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人生的憂傷是因為心裡有一個結,閱讀本書,會驚訝發現原來一個念頭、一句話會對一個人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如此重要。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養成自我價值感非常重要。
Thumbnail
人生的憂傷是因為心裡有一個結,閱讀本書,會驚訝發現原來一個念頭、一句話會對一個人造成那麼大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如此重要。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養成自我價值感非常重要。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Thumbnail
一個曾經用「理智」來評判心中所有情緒的人, 當她終於找回和自己的內心的連結, 她便馬上面對到……人總有已到極限,卻還被迫不斷向前的時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