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跳脫以往傳統信用評分方式
- 朋友創業、海外工作,也有面臨傳統信用評分方式評不過的困境
- 跨行業的非直接相關數據,也能協助信用評分的考核
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想表達什麼?
- 數位金融的未來趨勢
- 數位足跡結合舊有的聯徵體系=未來的信用評分模型
重點內容
為何銀行不敢借錢給他們?
運將、YouTuber、電商賣家、市場菜販、夜市攤販等
高達130萬的商家從來沒有跟銀行借錢往來過
銀行判斷信用依據:聯徵紀錄、信用卡交易紀錄、薪轉證明
你的信用,有全新評分標準
透過新的信用評分模型 ,滿足「信用小白」需求
EX.銀行跟電商平台、餐飲POS系統商合作
- 借款人的授權與同意下,取得平台上的交易數據 、 來客數等資料
經過數據分析得出借款人的償債能力,決定是否借錢給他
更貼近借款人真實的財務、信用狀態。
- 銀行可根據用戶的電商交易資料、電信帳單或餐廳營業數據等標準作為信用評分模型,判斷信用高低
當數據成為主流,沒有數據的人該怎麼辦?
- 透過異業合作的數據交換,在用戶授權下,銀行能得到顧客更多的信用資料
- 數據與信用、貸款結合,在近年成為一股新趨勢
- 台灣聯徵系統非常普及
- 納入數據資料,是讓銀行更認識客戶的一種參考
- 搭配聯徵結果、個人財務狀況綜合評估
- 並非完全以搜集到的數據作為判斷的標準
無論是購物、就醫,多少都會留下數據資料
就算真的都沒有,也可以循舊有的聯徵體系,去篩選客戶
總結
- 協助銀行做風險控管
- 數據現階段作為判斷的輔助,仍需線下的交易資料佐證
- 用戶若願意開放數據資料,有助於銀行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利率條件
- 用戶不需要刻意改變線上行為
- 每個服務商需要的數據、目的都不太相同
- 顧及A,而故意改變行為,結果反而在B服務商被扣分
- 數據來源只會愈來愈多,很難在單一個來源上做假
- 更多的服務商,願意採用非傳統金融數據
- 過去被忽視的信用小白,能夠敲開金融服務大門
- 數據擁有者則能整合金融服務,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個人心得
數位科技造就有別於往的商業型態、商業模式與商業思維
- 數據的重要性
- 數據的另一種商業應用
- 跳脫直接數據的過往思維
- 利用間接數據佐證
- 跨行業數據的取得與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