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04
編採:黃馨儀 責任編輯:吳美欣
位於萬隆捷運站旁邊的武功國小制服及稻草製作成的稻草人。
(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你知道麥香奶茶的成分中有玉米嗎?打拋豬的香料居然就叫做打拋葉?地狹人稠的臺北市居然有稻田?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以食農教育為根,發展遊戲化教案、剩食議題探討、甚至直接走進田野與市場,讓大小朋友與食材最純粹的模樣面對面。
學生正在觀察種植水稻後的武功國小校園圍牆邊,看有什麼新生命報到
(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不同於學校自然課本裡生硬背誦的知識,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走進校園,帶小朋友一起認識營養午餐中的食物。看著菜單上的蕎麥麵,嘴裡品嘗濃郁麥香的當下,很少會去思索蕎麥本身究竟長什麼模樣。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製作了一張學習單,不是看圖連連看,而是請小朋友分辨蕎麥、小麥、紅藜等相似相親的農作物,並將它貼到學習單上。相較於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給小朋友一顆顆不同的穀物,用觸摸、用觀察,讓每個孩子形容眼中的農作物,形塑出穀物的樣貌。
2016、2017年雜學校創新教育展覽中,讓孩子進行雜糧辨認的遊戲
(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將「體」館精神發揮極致,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讓展場成為大農田遊戲區,不僅有除了吃還要了解的雜糧分辨,「漢堡套餐搜查線」帶大小朋友看看平常吃的速食原料都來自哪些國家、「有機玉米筍」直接讓參展民眾品嘗小巧可愛的有機玉米筍跟市面上一般的玉米筍有什麼差異,趣味的諸多活動,惹得現場歡笑四起,在嘻笑中與食農教育相伴。
有機玉米筍吃起來好像真的比較甜耶!(照片提供 / 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臉書)
如何在都市內永續、有效且深度地進行食農教育,在展覽中呈現的活動僅是一小部分。從學期初到寒暑假,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設計水稻工作坊,在都市中設計灌溉稻田讓孩子觀察米的生長;周末創作工作坊,不只小朋友、大人乃至銀髮族都來參與,加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帶著民眾想像植栽的千萬種創作方法、並給予挑選蔬果的實用撇步;五感體驗課程中,讓你親自品嘗各種香草的滋味……。
小玩伴獲選進駐經濟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邀請老師及家長參與食農創新教案實作工作坊(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透過食農教育,給予孩子習慣與生命教育的培養
創辦人林品緯認為,小玩伴的角色不太像是倡議者,反而是關注食農的教案設計者,透過創意轉換、遊戲化的形式,讓不容易接觸田野的大小朋友能用簡單但具深度內容的方式了解食農。就如許多團隊曾遇上的瓶頸,做食農教育與倡議的人如此多,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也不斷地找尋自身價值,品緯受訪時口中說著尚在尋覓,但隱約感受到小玩伴已經抓住核心,尤其是他所說的:「透過食農教育,能給予孩子習慣與生命教育的培養。」
動手做尾牙料理,研究年菜中的食農教育:食物原形蘿蔔糕、盛產柳丁果醬佐奶烙、醃製白菜肉片鍋(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有部紀錄片《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老師帶來一頭小豬,要小朋友以「養大後吃掉」為前提,一起飼養牠。照料過程長達一年半,面對是否吃掉還是繼續飼養的兩難,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對生命陷入掙扎,甚至脫口:「到底生命的長度是誰決定的?」生命教育是個用口說無感的詞彙,只有當你實際觸及時才會有真實的感受。要在校園養豬當然不易實踐,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透過播映紀錄片、與孩子討論影片之餘,讓小朋友說出過去養寵物的經驗,生命交疊的過程,孩子會對生命有感,進而在飲食中意識到食物的來源與剩食議題的重要性。
食農教育不只是種菜與採收,小玩伴帶孩子觀察蔬菜的生命變化,並反思爸媽對孩子自己的照顧 (照片提供/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
展覽中最大的收穫,不外乎是遇上對食農教育同樣有心的夥伴,展場相識、來自各行各業的989位朋友認真地參與了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精心設計的活動,當中更有198位留下資料,希冀與團隊合作、持續交流,集結了新夥伴的能量。
新的年度,小玩伴食農教育團隊獲選進駐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也開始著手食農教育的下一步。除了校園課程與周末工作坊持續進行以外,打算結合每一季獨有的蔬果,搭配不同的遊戲教案和議題討論,設計成套裝手冊,讓沒有機會參與的家長孩子也能透過套裝內容,在家裡就能實踐食農教育。食農其實就是生活的元素,距離不遠,留待你我對生活有感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