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相信你肯定聽過身邊有人這樣抱怨:「哎呀,我這個人就是太善良了,討好型人格」,不好意思拒絕人。」甚至你自己也可能這樣自嘲。但細想一下,那些因為不懂拒絕而加過的班、借出的錢,甚至最終還是得罪了的人,真的可以用一句「我太善良了」輕易打發過去嗎?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把拒絕對方的提議等同於拒絕對方本身,認為只要說出「我拒絕」三個字,就徹底把對方得罪了。事實上,一個真正懂得溝通的人,完全可以做到只拒絕對方提出的方案或者要求,而不否定對方這個人。善於拒絕應該是一種建設性的溝通能力,所以,這裡我們先明確這一節的學習目標:拒絕該拒絕的事,團結該團結的人,在二者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邊界意識。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看拒絕的公式:
拒絕 = 開門見山 + 移花接木
1. 動作一:開門見山
我們在表達拒絕時,經常擔心傷害對方,所以就把話說得特別委婉。但我們以為的委婉,在對方眼中恰恰是模糊。拖泥帶水,不給一個準信兒,只會耽誤人家的進度。要學會拒絕,不要把一個錯誤變成兩個。
試想一下,你自己去求助或者提要求之前,肯定做過被拒絕的思想準備。但對方沒說這樣可以,也沒說不可以,你就有點拿不准,也尚有一絲念想。當事情臨近截止日期時再跟對方確認,那句「實在不好意思,沒法幫這個忙」才姍姍來遲,你也沒剩多少時間去找備選方案了……這是不是耽誤你的事?
委婉和延宕,只會放大對方因為被拒絕而產生的負面影響,並不會起到安撫的作用。我們強調拒絕要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把立場攤在桌面上,就是為了避免這種負面影響。
一個開門見山的拒絕要滿足「第一時間」和「第一人稱」兩大標準。
第一時間是指,對方提岀某個要求,我們判斷以後覺得行不通,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對方。
除非我們覺得這件事回家確實可以商量,否則就應該第一時間拒絕對方。
第一人稱是指,不要為自己的拒絕胡亂找藉口。
有的人就忍不住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這樣做。從對方的立場來說,拒絕就是拒絕,到底是誰拒絕的,關係其實不大。
當然,我們拒絕時應當附上相應的理由。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因果偏好」—— 我們潛意識里相信「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環」,會本能地為一切現象的出現尋找對應的原因。所以,哪怕這個解釋沒有絲毫道理,也好過沒有任何說明。
我們在找「第一人稱」的拒絕理由時需要注意兩件事。
我們給出的理由越多,溝通就會越複雜。
2. 動作二:移花接木
通常來說,我們的拒絕到這裡應該結束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難以拒絕的人。比如,當你正在忙的時候,一位一直以來都很關照你的前輩突然找過來,希望你能幫他做件事。這個時候怎麼辦?
首先還是要開門見山。
但表明立場之後,我們可以上第二個技巧:
移花接木,給出替代方案。
你可以提出這一個技巧,重新發牌。
比如,像這樣回復前輩:「您的事很重要,但我現在手頭這個事特別緊急。您看這樣行不行?您說的這個事,我有個朋友是專業做這個的,比我更懂行,我把他介紹給您,您看可以嗎?」
雖然對方請求的這件事我們不能答應,但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拒絕與對方溝通;我們依舊保持著建設性和方案力,願意重新發牌。
技巧:Yes,if
當然,有時我們可能沒有太多現成的替代方案,那就可以嘗試一個叫作「 Yes,if 」的小技巧,它的意思是「如果能……的話,我可以同意」。如果你怎麼樣,我才怎麼樣。
這就不是找藉口,而是向對方提條件了。當然,如果對方接受了我們提出的條件,後續我們就要履行承諾。不出爾反爾,是使用這個技巧的先決條件。
例如:「我願意給你幫忙,但有個原則,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必須準時完成,否則咱們的兩件事肯定都得耽誤。你能不能等我兩周時間,讓我集中精力先把自己的事情完成?這樣我心裡就踏實了。然後我再全力以赴幫你的忙,咱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來解決」。
這一招是延遲交付。因為你向對方提出了「推遲兩周」的條件。如果對方覺得沒那麼著急,你就可以按照約定往下推進。但如果對方覺得這個事容不得拖延,那麼,到底接受還是不接受條件,就是他自己的選擇了。
簡單翻譯上面這段回復,其實就是:「我可以答應你,但是我有一個條件,請先滿足我的條件。」
3. 小結
- 拒絕其實是一個洗牌的過程,你要把發牌權拿到自己手裡,在任何溝通場景中都把握主動權。
- 開門見山地表達拒絕,用「第一時間 + 第一人稱」表明立場,不要拐彎抹角。表明立場之後,馬上給出理由,讓對方能下台階。這是溝通高手的作風。但要注意,絕不撒謊。
- 重新發牌時,特別考驗一個人的方案力。如果你一時想不到合適的方案,可以用「Yes,if」的技巧去交換條件,或者推遲交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