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近30,對人生多了很多中長期的規劃。除了開始著手分享文字,也準備這一兩年報考環境工程相關的在職專班。在準備自讀教材的時候,突然翻到自己當年碩班考上時寫的簡易心得分享,想著當年跟如今的我,因為報考考科都相對不是非常熱門的,可參考的心得文非常少,通常都是靠朋友轉介詢問學長姐才能略知一二,剛好也又到了準備筆試的考生(應該要)開始認真準備的階段(通常是年前或年後考),所以決定把舊文整理整理。
同時也加上我自己唸完碩士之後回頭看這些題目的想法,給準備備考(人文)地理相關系所的學弟妹們。或甚至更廣泛適用的,社會科學申論考法基本上都可以參考的,還有一些應試技巧或心態建立等等,都一併擺在這篇。
先說我當年也是吊車尾:)正取四名的正取四,所以很多高手可能也根本不需要參考我的經驗哈哈。
我是本校外系生,大學期間有輔地理系,所以考科(包含當年的考科「地理學通論」相關的科目)都有上過。差不多在大四上決定考研,所以那學期修了當年的考科「城鄉、區域與發展」,以及文化地理學和研究方法。雖然現在地理所已經改成只考英文和一科專業考科(乙組就是人文地理學),不過其實出題方向跟方式跟當年分成「城鄉、區域與發展」和「文化、社會與自然」的時候差不多,所以準備上同樣需要把這兩個課程個別的重點和發展脈絡都弄懂。比較概括來說,前者著重的是空間政治經濟學,後者可以參照地理思想,尤其討論人地關係、人類對「自然」及「空間」的理解及發展演變,以及延伸的STS。
說實話如今考科這樣合併對我個人(作為考生)而言也沒有偏好。畢竟考題有時候一翻兩瞪眼,以一科4題申論各25%的形式來說,原本有8題的機會展示自己熟悉的領域,現在就只剩4題的機會。不過既已實行多年,也就不在這部分多作著墨。
基本上我就只買了《人文地理概論》(王志弘等)當作課外的準備。其他的主要還是以各課程的上課筆記&講義內容為重,同時因為大四也有修相關課程,所以也以課前或課後的預複習為另一個主軸。
一開始可以先看看歷屆考古題。像我自己是看到申論考古題的時候,就很想放棄(欸),直覺就是一些答不出來而且連要騙墨水都很難的題目啊啊。但這一個過程也很重要,從考古題跟修課經驗(可以詢問該校系的同學和學長姐),可以開始決定各科的準備方向和配比。
承前面所述,按照舊分類的話:
對於外系學生來說,我覺得看考古題對我而言最大的幫助是,意識到教授希望看到的內容,以及教授對碩士班新生的期待。修課期間常把地理學認知為「應用學科」,都市發展及城鄉政策、社區經營、地緣政治關係、空間規劃等等皆然,當然這也是地理學的重點之一,但其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學科的發展背景,也同樣是教授想看到的。同時這些也都是未來要修習應用課程、發展自己的論文時很重要的基礎。
除了前述那本《人文地理概論》之外,我自己準備上也花很多時間在上網找更多理論的詳細解釋。畢竟就算有筆記或投影片,到了備考期也都已經是若干學期以前的事情,斷斷續續的筆記只能幫忙找到重點,而且有時候覺得讀投影片的英文很吃力(X)加上我自己看網頁比看教材不容易分心,所以找網路資料算是念不下去時的調劑。
平常手邊可以準備一張紙,把要查的關鍵字隨時寫下來,避免漏掉一些一閃即逝的聯想。同時即使準備期已經很短了,還是要做個筆記,把比較複雜的、可比較的、比較陌生、比較常考的部分抄寫下來,考前兩三天再空下時間好好讀當下覺得重要的點,CP值會比繼續吸收新東西高很多。
等到筆記投影片讀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試答考古題。然後就會發現還是很多答不出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針對問題找答案、想案例、搜集案例資料並加入人地觀點試寫,然後試著找齊回答各題需要的資訊。延伸的資料就盡量看,然後確定自己看到開放性的題目時,至少不會慌,要寫得出墨水分。
人文地理概論跟文化地理學的東西比較偏向統整跟例子,準備時也能慢慢幫助自己釐清人文地理學在講什麼,可以當作一種複習,也可以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認識比較常被提出的觀點或案例,做答的時候說不定派得上用場。
另外,雖然應考的是人文地理組,但至少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也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例如都市生態學、氣候變遷或地圖學應用在實作領域等等,水文、地形、氣候、環生、地圖學等學科在地理學系的脈絡裡面,也都早已加入人文關懷。此外,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來說,自然面牽涉的議題依然是當今主流,無論是就實作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儘管是人地的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當然,並不是要大家本末倒置地去著重念自然地理,這邊是要建議至少對地理系必修科目都有基礎的認識,同時記下跨領域準備的時候自己覺得有趣、新奇、可以用人地觀點分析的案例,並且找至少1-2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深究(例如我特別喜歡生態學,以及我自己是外系管理學院的另一套學習體系)。
地理學講究跨領域協作,人地的本質也很容易回應各式各樣的議題,總之在論述和舉例這方面,具有很高的開放度。因著兼容並蓄的學科本質,我很鼓勵有興趣的外系學生選考地理所。
要知道一科只有100分鐘(應該還沒改吧),英文就算了(超多人提早交),要好好寫四題申論真的很崩潰。
強烈建議開局五分鐘先掃過題目,決定哪題寫多哪題寫少擬定答題策略,可以快速先筆記每題應該用什麼理論、哪些案例來回應,尤其是案例搞不好有時候還要分配到不同題目。
扣掉開局和(我個人)手會一直抖字會變很醜的最後五分鐘,基本上不到25分鐘就要完成一題。但反過來說大家的時間都一樣不足,只要時間分配算合宜,應考時間全都拼命把自己會的東西稍微包裝過後塞到考卷上,每一題都有做答到,就算不是特強也可以有效縮短跟別人的差距(吧)。
同樣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個人經驗是,考前還是要練筆認真計時試答個幾次,就算不計入緊張或其他變數時間還是真的很不夠把所有想講的故事說完。太有信心洋洋灑灑的話,就算每題都有把握也很有可能最後卻輸給時間。少寫一題什麼的真的很虧。
最後就是真的遇到任何突發狀況,先想像沒自己的事,可以關心一下但手不要停下來。
然後前一天要睡飽。
整篇看完會不會覺得本系生在準備的過程感覺優勢很多?事實上就是。
出題和閱卷的老師也是人。
不管是了解各個老師的專長跟偏好、上課著重的點、常提到的理論、舉過的案例......,如果有機會先行了解,都會對準備和應答上更有幫助。對本系生而言,要想的是自己要怎麼利用這些優勢獲得基本的把握之後,往更深跟更廣的方向做準備。
如果是本校生的話,可以去修課獲得這些好處,不過基本上每堂課loading都不輕,也有各式各樣的小組報告或是實察,也可以幫助自己確認是不是真的喜歡地理吧:)。
如果前述都沒有辦法,可能就要找朋友幫忙問,或盡可能至少弄到公開的課程講義或課程大綱(通常會有建議讀本)。倒不是說少了這些就會陷入明顯的劣勢,只是相較下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掌握考點(當然「花更多時間」這件事對於這個考試來說也是加分)。如果是非本科系的話,可能多想想自己所學怎麼跟這些備考學到的東西有合理關聯。地理真的很廣很廣,我當初也沒想到在管理學院學的經濟跟法條,會在城區發的政策面派上用場。當然也要把本系生們有的基礎惦記在心上,多讀多看努力做彌補。
應該是該提到的都有提到了,好像碎念了很多零碎的小細節,但就是盡可能想跟有興趣、正努力備考的學弟妹們分享一些可能對你們有幫助的方法或觀點。當然如果真的正準備要考台大地理所或人文地理學相關考試的朋友們,也都歡迎更多的意見交流。還有環工所也是,差點忘了自己也正準備迎接考生身份了,如果有相關經驗的大大願意伸出援手交流交流,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