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錢做朋友,閱讀心得
大家好,今天想跟各位介紹一本有關金錢看法的書,村上世彰寫的跟錢做朋友,作為曾經日本喊水會結凍的巨大資金掌握者,有人直接以想要改變整個日本金融社會的股神稱呼他,也曾在2015年因內線交易判決入獄,扯出日本央行行長在內一系列顯赫官僚介入的複雜網絡,然而他又有非常喜愛傳授自我理財觀念給大眾和周圍親友的一面,因此他的宅邸往往日夜賓客不絕,很多人因為跟隨他的舉止而發家,成為人上之人,因為作者本人是很具有迷樣性,本身也很多面向與備受各種評議的人,個性與作為上也非常奇特,我想用一部分的篇幅描述他個人的構成
有人用一句話描述他,我覺得很貼切,"如果生在美國他是個英雄,生在日本他就是個罪犯",但他的所為的確符合世間評議價值與價格間不等稱,並做出決斷的行為,因此自己有在稍微考證後,我大部分認可他對價值和金錢看法的言論,但對他的所為我保有比較大的模糊地帶,但也想在進入書籍前,留一小段空間描述作者的生平,描述他年少時光的事,四十歲前在公務生涯,與開始資金經理人後有如傳奇般的生涯,跟他與接班的女兒至今在做的事情
作者的父親是殖民時期的在台日本人,因此他的父親戰後有一段時間同樣具備台灣籍的國籍,也是被作者認為影響如何他金錢觀和世界觀最大的人,大概的概念我覺得能用一句話概括,“好好存錢,好好善待錢,錢會吸引相同類型的錢回來”,這句話我覺得在評估一個人一個企業的未來現金流時很有意思
作者自述他從小就很喜歡數字,剛開始在10多歲就買了一家啤酒廠的股票,進入與體會市場情緒,並逐步學習著用數字和期望值(日語“期待值”)評估世間一切萬物的方法,從年少,他應對世間的方法不是附和與隨和,而是用一種對自我主張的強烈相信與徹底辯論折服所有人為主,對岸與華語圈有些朋友很明確的指出,用我看的原文來說,他那時候的所為活脫是個“杠精”,他下懟晚輩,平懟同學,上懟師長,在往後的公職生涯裡甚至直懟長官和舊有制度,可是他講的話又因為他的能力突出變得很有說服力
因此他在公務生涯裡其實跟有些長官相處的不太愉快,甚至直接被半流放的外派南非,官職也不上不下,但又因為他本身的能力和目的性,他經濟上完全獨立,在大學時大概就會開保時捷等級的名車往返個人住所,他當公務員時自住的豪華宅邸也並非同收入公務員負擔而起的,完全不是因為他想要那份薪水而做的,而是為了拓展未來關係圈和他所謂計劃性的推動日本“企業治理“主張而進行的,整體上都很符合他的目的性
根據我的觀察和他的自述,他受到葛拉漢式“價值投資”,也認為市場(尤其是日本,日本因為戰後產業受銀行團和央行控制,經濟體制完全並非以股東價值為優先考量)的非效率性非常顯著,(有關價格和價值的背離能參照接下來的作者如何看待秋刀魚當核心主軸),因此他有一種想要完全革新日本企業的想法,甚至發念貸款200億日圓去完成這個主張,雖然後來沒有成功,但延續至今的當下,在如今的當下,他與他的女兒在日本正在使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收購公司(詳情能參照2015Nikkon報導),並用外來的控制力意圖讓股價反應真實價值,他們的選擇完全以葛拉漢界定的煙屁股股,也就是瀕臨清算或嚴重治理不善的公司為主,獲取經營權後大幅改造,這在日本公司萬朝一代的家天下,是有如逆天條般離經叛道的事情,日本在二戰時將舉國從股東制轉變為國有資本經營,至戰後受到大藏省(近台灣財政部)宰制,雖逐步有變革,但乃至目前股東報酬依然不若先進市場理想,這種因為金錢變家換姓的事,在日本是某種爭議又具震撼性的事情,至於作者涉及的內線交易案和判刑結果,中文為主的媒體刊載不多,在作者的否認下也顯得有點撲朔迷離,但我覺得人一直是種具備很多面向的生靈,他的所為也可能是某種他內心強烈傾向或恐懼的表現,因此我選擇對他抱持某種開放的態度,但依然會對他的言行,在省思後有自己的看法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個個人就能進行的小工具,能作為費雪閒聊法的補充,蒐集企業,關係人,債信評估,和確保交易安全,各種法律內外上的關係,自己認為滿有用的工具 司法院檢索系統,的"判決書查詢系統"
這個工具能用很簡易的關鍵字,對與評估的人事物資產,去比對他過往民刑事,勞資判決等,如僱用員工雇主的判斷,或評估建商,房仲,地政士,屋主過往是否有建材偷工,建築糾紛,未按圖施工,現況不符,等交付款項各式爭議,確保進入履約保證或建經公司以外能確信的交易安全,也能獲取行業平均薪水等資訊(像市面上如1111等招聘網站,很難找到區域執業專業人士的公秤,有爭議的狀況下都能找的到,跟進行評估),在企業評估上,也能對財報簽證的會計師做初步的認識,我可能會隨便按幾個判決確定他是否有涉及複雜或簽證查核不實的可能,如果時間允許下也會對有興趣的公司和董事們和對個人做某些重大的排除,如背信,商務詐欺,有很多支付命令,過多勞資糾紛,如果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案件,不管原先自己抱有多大的預期,我可能就會在進入下一步評估先暫緩下來,並衡量風險,並跟年報的描述做比對,我十分確定這能在源頭,部分排除掉過往有內部偏差甚至經理人有不良炒作紀錄的企業,也能確保作為巨額款項交付的交易安全的一種方式
另外也能透過另外一類內部關係人,及蒐集面試內部人員分享的網路資訊(市面上有很多面試分享,會對內部結構和氛圍和發展機會有實質描述,也和產業發展通常很有關連,這些資訊我覺得非常難得)得到不用實地跟關係人交談的重要資訊,也因此想一併,再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我覺得像大公司的採購,很多也會得到很多與公司有關的資訊,但決大部分大眾在資訊部分,相對來說都是弱勢的,不會真正有機會與想了解的產業有關連,如果是經理人債信人或仲介屋主,那本身立場就不相同,我覺得不太需要在人性上有過度相信,比起口頭的好聽話,如買賣房屋參照實價登錄,評估人事物用白紙黑字的法律關係,比起容易衝動的情感,去看重實質的紀錄做財務決策的參考會比較理想)
我想自己能用自己系上自己很敬佩的技師大哥的一句話作為對產業與資產選擇的思考,“在往後的世代裡,無論是職業或任何事情,跟你善惡無關的,打不贏就加入他”,我覺得很有道理
金融與資產本身是中性,資產的有無無關乎善惡,而關乎決策品質的優劣,因此我自己有定下一個面對競爭的準則,附錄於以下
「碰到事物打不贏(競爭不贏)就停下來觀察他,觀察一陣覺得在能力範圍內又有足夠風險趨避,發覺與核心價值吻合都符合,又具備良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先小量投入,逐步修正的嘗試加入他」
我在評估自己對全市場指數化投資和價值投資(持有認知範圍內的核心持股)對自我的適用性也是用相同的原則,兩種事物我覺得雖然看似矛盾但其實完全是兼容的,只是如同巨觀與微觀物理學的不同,在悠長的時間裡,市場會逐漸弭平資訊落差,並符合自我完整自我修正的市場機制,也會顯得一切的事物交易在合理的價格,但局部的當下絕對不是如此的,尤其是人類這個大部分時間講理,但總會不太講理的物種完全並非同種所謂的"經濟人",或"理性個體",人的情緒在市場交易中佔比越大的時候,市場的價格和價值會越加背離,尤其是恐懼或貪婪升起更是如此,或許能用這句小話做結,市場是個既矛盾又合理,又高雅又低劣的產物,他是個令人敬畏的,不可思議,栩栩如生的靈魂
當我們回觀市場震盪的短期非效率性裡,除了資訊落差導致可預期的非效率外,我們勢必得回答做所有交易裡最核心最重要的事物,買賣的“人”,經營企業的人是不是命定的,只是機械性按照某些原則做反應,甚至生命又是甚麼,是不是只是隨機布朗運動或物理原則跟統計學的某種必然,綜觀歷史和當下,顯然不是的,但確切答案是甚麼連生物學家,神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世界上所有的賢哲都只能在自己有限的智識和認知範圍內回答部份,甚至會常常得出矛盾的結論
我們必須承認對一個個體大腦就有接近一千億神經元,個體間數以兆種連結,人與人間超乎量級的交流可能與混沌表達性,其實所知不詳,如果拿著局部的數據庫當敲打工具,想要敲定所有問題,就算成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大數學家也會因為自己的偏執遭受無盡痛苦,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坦承自己一無所知,不斷從自己能理解的小世界裡抬起頭來,並對一切未知懷抱好奇,這是很重要的
(大物理學家薛丁格很努力的像找出What is life,想要解答生命對世界的終極意義,但連大物理學家牛頓都會被單一股票南海貿易公司割韭菜到非常難過,徹底不接觸市場,甚至承認自己其實完全不了解人類了,我覺得像我無論到了幾歲,也絕對不會意圖說我能掌握整體市場走向,我終其一生大略只能在很小很小,很少很少我了解的領域有認識,並做出符合理智邏輯的判斷,但如果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智慧,在過好生活上,也應該是無比足夠了)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世界上有很多無比聰明的才俊,因為對專業和自身智識的自負與傲慢,完全抽離了人的感受評價和影響,只用很粗略或數理化數值的建模,不去評估真實世界和自我與對人本身情緒有了解的變化,顯然是匪夷所思也不合乎天地運行道理的,對於他們本身原先能到的成就就差的很遠了,我覺得儘可能做簡單但試圖深切理解事物的本質,而去避免在不確切的認知下做反應,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對我而言,我覺得用小部分的嘗試,比較自己使用指數化工具,和經過自己慎思精選出的組合,擱置一段時間,去客觀檢視自己情緒的耐受度和報酬率,與職業稅賦精力的現金流,是否符合自我的意圖,是個很好的嘗試方式,萬維剛在他的新書”佛畏系統”中有提出一個看法,基於價值而做出的投資決策已經死了,也就是葛拉漢所謂“價值投資已死“,我覺得其實也許並非絕對,因為當代做決策資訊的過曝出現(社群,網路etc ),導致整體人類持續的專注力下降,反而使得法人和個體的決策速度越來越快速,越頻繁交易的出現,其實已經有大量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會降低總體報酬,出價的數量越多,越有定價錯誤的可能,對以價值為核心的耐心投資者本身是有利的
而且因為國際化的出現,國際金融風暴或過度膨脹的情形越來越連動,但很多小型企業的主要市場和獲利其實是獨立於主體市場以外的,但因為原持有者恐慌或資金壓力的出售,會有價格的連動,然而價值的減損有限,這本身也會出現能夠獲利的機會,而不是全有全無的死亡與否,簡單易懂的投資原則我想一直很單純,大概就是華倫巴菲特寫的兩條準則,“投資第一條準則,不要賠錢,第二條謹記第一條”加上 只聽信值得信任之人,只投資優質的資產/財務自由的條件
成功不是靠自我感覺,而是靠客觀事實/財務自由的條件
諸如量入為出,妥善規劃金錢重要順位,算好買進資產的價值並做出折讓,不斷的去思考風險的意義等概念,也許就能有很多再對財務,與自我規劃有更深的認識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村上世彰對世界的見解,其中我很喜歡他在築地市場對價格與價值的看法,顯示並非我們花出去的錢越多,買進的東西越有價值,而也受價量關係變動的調節,但市場賣的價格,只是在因應大家願意付出的等額報酬,僅此而已
以下摘錄原文
”豐收的時候,秋刀魚也會因吃很多飼料而變得飽滿肥美,市場上大量出現這種秋刀魚所以價格便宜,欠收的時候,秋刀魚雖因飼料較少變的瘦小,但卻會因為數量少而價格變高
Ex300元的瘦巴巴秋刀魚,一百元的肥美秋刀魚”
我自己覺得買東西的時候應該考量時節,也一定要對自己要買的東西,有價格的了解,商品的價格不見得全是依品質的高低決定的,雖然大家很容易誤以為價格較高的物品品質較好,但這是不正確的,應該說他只是滿足了在那個時間因為大家不同的預期和渴望,而媒合而成的結果,不然有無從解釋因恐慌。導致台灣1995台海飛彈危機和SARS時崩跌的房股市潮
我們出現對出現的那個價格和心內的價值評估做比較,因此我們應該在日常的生活裡培養對事物價值的預估,我覺得每個人在這件事情上都有很先天的優勢,大家很多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品味,增加用好價格買到好東西的眼光,這件事從一件衣服,一個床墊,一張股票,甚至一棟房子,一張保單上都是一樣的,在吃食育樂上,買牙膏洗潔用品,訂購旅館機票等行程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CP值和品味,這是從最精明消費者眼中看到的事物,無比的珍貴,我覺得很能有意識的去體會自己為何喜歡不喜歡這個物品,是對自己和世界一種很深的沉浸
這在台灣社會,我想是啟蒙很早的,有的家庭過年會留一些紅包給小朋友買玩具,觀察小孩子他們如何分配每一塊錢去交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也是很有趣的學習,接下來是作者至今每年回到築地魚市場的油然而生感悟,我覺得很有收穫
"築地 關於金錢你了解的越多,就越看的清這些社會的機制",這些體制像網般接縫著運作,從金融起支持整個世界的運行,我想能不能找到每個人自己運行的軌跡,也看到未來變化的可能,並把自己和自己擁有的事物,放在能正向積累的位置,這件事我覺得需要很多的洞察,卻影響十足深遠
接下來作者描述他眼中的浪費
"如果你把錢用在不能讓你感覺幸福的事物上,這樣的用錢法就是在浪費錢",作者習慣花錢購買體驗與讓自我增能和充份休息的時間,我覺得也是滿有道理的行為,在我們負擔範圍內,我們購買的體驗和外包服務得到的時間,如果能讓我們得到更寶貴的事物,比如培養愛與志趣,甚至走更遠的路,在作者的眼中,應該都能算上一種為幸福做的投資,因此作者有了以下這段話
"花錢買東西,享受服務,是在拿錢與商品或服務做以物易物的交換",與更進一步對幸福的闡發
"所謂的善於理財,就是指在收入固定的狀況下,如何去減少對自己而言的浪費,又如何盡量將多點的錢用在自己的幸福上",我想他的這個洞建我覺得我能以非常折服作結
另外作者很鼓勵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去嘗試親近價格,並訓練系統化思維,他是透過猜餐費遊戲,並讓最接近勝者得到小獎勵的過程,培養自己和他的孩子們敏銳的洞見,和找到答案的樂趣,細節至於書中,在此處先行略述,但他會採用迫近的方法,每次增減價迫近一個區間,但我覺得因為對一個事物價值的估定,會需要很多的評量,這個事情很有意義,舉大筆資產,以房地產而言,地點,機能,學區位,交通性質,樓層,屋況,結構,營造品質,屋齡,土地持份,裝修成本,建材,地目......能列出無數項的衡量基準,因此能對一個事物提出一種估算和估值,就需要從本質上有很深的理解,往小了講在食物是環境氛圍,料理,品質,服務,食材等等,往大了講世間所有可拆分細看的大結構,像是未來殘餘現金流的估算也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很有智慧,又應該培養的能力,能透過遊戲學習是很有趣味,也雋永的
另外作者提出一個我認為很有意義的話"要有某個人從你的工作中看到價值,你才能賺錢",很多人做的事情是自己覺得很有意義,他有迫切希望別人覺得他很有意義,但是交換價值很低的工作,那獲得的報酬可能就不能符合預期,財務自由的條件作者,曾寫過他過往有很多同學是劇場工作人員,或我自己深感體會的投稿寫作者,社會整體給付的報酬的確偏低,我們在賺錢之前,可能都需要很深刻的理解,世界就是這樣運行的,我們勢必得接受他,然後繼續往前走
接著作者的這段話,讓我覺得看到某種全心全意投入的價值
"不管你是喜歡或討厭,透過拼命到底的努力,就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把這份工作變得有趣,甚至讓他變成你人生的價值,一輩子的工作"
對完全的投入努力,我有很深的體會,我自己的主修是牙醫學,我有段時間對製作臨時假牙前的磨牙齒過程,和製作樹脂型態的過程很痛苦,因為每次做都爛到有剩,有做看起來比沒做還慘,曾經不斷自我懷疑自己真的適合走上這條路嗎,但老師只是指引我不停的做,我只是這樣不停的練習,不停的修正,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做的雖然依然差強人意,但慢慢有符合使用上的標準,那個當下,我覺得的確有某種變化在自己身上發生,我身上對自我有了一種嶄新的認識和自信,那種接近心流的體驗,讓我慢慢喜歡上不斷努力的生活,我想在這點上很符合作者接下來的這句話
"因為專注的時候,人們會將他的能力發揮到極限,能盡情發揮自己能力的這段時間,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愉快的",我覺得作者說的那種快樂和自我滿足是種無以復加的體驗
作者接下來對工作有一些探討,他認為
"不把自己喜歡的事變成工作,反而為了自己喜歡的事去工作"
那是他觀察到幸福的人共同的指標,尤其是在職業球隊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他的論據是因為喜歡的事變成工作時,很多事情要受限於制式或目標性的指標,而去曲解了當初原始想像的美好,看著自己熱愛的事物不能按自己預期發展進行,而感受深刻的痛苦
接下來作者用這句話去對夢想做闡發
"如果你真的有想實現的夢想,我希望你確實規劃好一張包含金錢計算在內的人生藍圖,再去實現夢想,我不希望到後頭你才後悔「怎麼會是這樣」"
評估未來現金流的重要性,是每個想要擁有幸福人生的人必要的能力,如果買的資產,是需要舉債或造成巨大淨現金流流出,在未來變本償還的事情,我覺得都能再想想看,但如果是用合理價格買進在未來有顯著正向助益的事情,如自我能力培訓,合適的複利工具,或單純的買健康,買相處時間,我覺得評估下可行,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要好好認真上課的理由,是因為你不管將來往哪個方向發展,這些都會成為你的基礎"
我覺得作者這句話很有真知,在現今世代我們找到基礎的邏輯認知和見解後,知識和資訊隨著時間是會通膨的,但經驗和學習的體悟是不會的,好好打下基礎,未來走向更遠更高的地方時,我們才能安穩踏實的好好發展
"我早已決定不要把錢投資在自己不懂的地方"
作者的這句話其實言簡意賅,他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照自己的認知範圍,劃設好自己的財務界線和守備範圍,應該也意近於價值投資裡"能力圈"的界定,我自己會用科學論證方法提出一些詰問的自問自答,去了解自己到底了解多深,像是這筆交易是安全的嗎,持有標的的本質是什麼,他的安全性來自為何,有人會到竊走這筆資產嗎,如果權益受侵害了,要如何得到救濟等等...,我想每個人將所有自己想問的一切問題,白紙黑字有邏輯性的寫下來後,該怎麼做,也許在我們心中有了答案
另外作者寫到"低風險低報酬,高風險高報酬",這看似現在分散市場理論的核心概念,但根據觀察,其實我認為這是普遍通則,卻不是絕對真理,評定高品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債卷與部分國債,他們的評級機構像是穆迪等,是有很大財務傾向去做某些偽匿敘述的,不然2008的房利美次貸風暴的規模和安全性質疑,根本不會影響如此劇烈,我們必須相信,金融機構的背書,與購買者的利益並不全然是在同一條船上,我們承擔劇額虧損,買到所謂包裝過"高品質評價資產"的同時,可能是在看似買到低風險,但實際報酬跟風險都沒有界定的商品,幫別人數錢,也很難說某一種類型的資產,風險就一定呈現某種類型,比如房地產一定比動產高或低,而是與決策品質和價值評估的了解,對於房仲而言,因為他的籌資能力和選擇品味,以及對風險的趨避,執行和行動能力,一定跟大眾是不一樣的,因此很常出現在國內外仲介或保險業務員寫的書,對自己所在領域的產品,有極深的偏好和肯定,這件事情反映自己決策和獲利機會的不同,不能完全用同一個尺度去看待,而要以職業性質,對現金流的要求,自我了解,管控能力,預計投入時間,等當作做為投資標的的先決考量
所有的風險揭露中,在我眼中,就我而言沒有經過謹慎思考,完整界定的風險是最危險,並非與belta值等風險因子相關,也必須衡量,量級,保本(透過計算安全邊際或更通俗所謂的折讓保護)與否等穩定性,
(如同虛擬貨幣NFT等並沒有央行擔保的數位財產,購買前務必衡量交易的安全性,因為他相對公眾能夠訴請法律履行交易的擔保,近乎不存在,如果不能確定交易所與存放處是否有勾串,很多不確定性就會出現,因為所有的法源都無法將他定罪,資產也很容易隱匿移轉,我覺得需要很深程度的理解,欺詐的逞罰也很困難,在決定上,都需要三思而決定
實體資產和交易安全上,資本社會的運行下,國內外大抵已經發展接近完熟,台灣現行法律現金存款單一銀行,央行保障300萬元,股票的卷商與存放的集中保管所,也是分開的,並受到強力制約,債卷也都有其履約程序,保險的再承保商,房地產交易,通常有有利消費者的制性化契約,和加盟商與仲介連帶賠償責任,也通常會設置履約保障銀行或建經公司履約,相對數位經濟,有很多保障買賣兩方的好處)
作者最後用
"以數字來理解事物,作為數字累積,自己的經驗值就會增加,期待值(期望值)的精準度也就能跟著提高"
"凡事都要以期待值(期望值)來思考"
兩句話做為對金錢觀和世界觀的反思,期望值是機率論的核心概念,我借用用白話文探數學概念網站的說明,期望值是"所有隨機變量的值與其發生機率相乘後的總和",也就是每個預期獲利(虧損)乘上可能機率的加總合,扣掉交易成本和參與成本,若大於0,就是一個有正報酬的賽局,如果我們花100元買彩卷,得到剩66.5元的期望值結果,就代表我們每次玩的遊戲,會只剩下66.5%的本金,因此大部分彩卷刮刮樂等,若加總市面上
所有的獎金,會發現遠少於投入的錢,通常是越投入越陪錢,然後越不快樂,但如果是開新春快樂紅包,刮刮樂博小趣味。我覺得也許我們不太需要用很苛刻的心去看待到底本質上有沒有賺錢的事情
目前,大部分的賭博或投機在短時間內都是零和遊戲,但根據指數化全市場資金長期投入的結果,就歷史數據而言,會因為整體人類文明和優化生產能力提升,就李祿(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的作者,協助管理蒙格家族資產的投資家)認為,世界依然會隨著資本主義的邁進而前行,這件事在當今主要市場的美國,和其實圍繞在官方色彩強烈,某種經過社會主義修飾的中國都是一樣,我想我自己不再後方尾贅自己對價值投資集中投資期望值的看法,因為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會依照自我認知疆域的大小而變化,真正非常非常好的投資選擇,只會讓非常的理解的人發現,甚至無比的單純,要經歷過無數篩子的篩選,而依然在對的時間閃閃發光,如果眼光夠銳利對自身性格和財務能力的人,也許不需要某些特定辭彙,就能按照自身的邏輯和財務規劃,做好投資和過好自己清明的人生
超脫於作者所有的決斷和知識傳達之外,我想我們做的每一筆交易,都能用自己特有的品味謹慎思考,都能夠如同買到盛產的秋刀魚般,在價值和價格間有自己的衡量,那我們也許就走上快樂消費者,快樂的使用者,也會因為我們珍藏擁有的事物而終身受益,這件事無比美好,也無比值得學習,這是我們這個真實世界,某種對有自見和虛心者,不可思議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