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前面曾提及,焦慮是我們面對「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或壓力時,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感受,但很多人仍有以下疑問:
「焦慮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好像比別人更容易焦慮?」
接下來我們將分別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過去經驗做說明。
杏仁核,你大腦的警報中心
當要談論焦慮的生理因素時,不免俗的要介紹大腦中的杏仁核。「杏仁核」是處理害怕和威脅等情緒的地方。當我們接收到壓力時,神經傳導物質會刺激杏仁核,進而引發一些生理、認知、心理的變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變化其實是幫助我們注意到危險。
但若是杏仁核的反應過於敏感時,就可能出現我們前一篇所提及的症狀與問題。此外,罹患焦慮症的因素中,當然也會有「遺傳」的影響。如果家中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曾有過焦慮症,那罹病的比率就會較一般人高。
有利有弊的人格特質
在「心理因素」上,可能因為天生,或是成長因素養成的不同性格特質,使得面對壓力時的反應與感受截然不同。若是天生有以下的心理特質,焦慮的機會可能會高一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焦慮最常會被認為是與「過去經驗」有所連結,特別是負向或是創傷經驗的影響,進一步造成未來的我們在看待某些事物時,容易過度的敏感,亦或是有一些錯誤的解讀與詮釋,而造成過度緊張、焦慮、害怕的狀態。
其實真的很難把所有的原因都列表完整,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引發焦慮的原因,以及焦慮時的症狀都全然不同。或許可以先從記錄自己的焦慮情境,以及當下的思緒與感受,開始練習整理自己。
當然,也可以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陪伴您一同找到焦慮的源頭。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自己可以在家練習的方法,一同練習與焦慮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