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不麻煩別人聞名,我曾以為這樣是好事是美德,直到我看完這本書《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後,我改變了這樣的想法。
最近有個許久未聯絡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原因是他要結婚了,在這籌備期間被許多複雜流程搞的焦頭爛額,非常需要我這個舉辦過婚禮的前輩提供幫助,我把從前整理過的資料都給他,也給他許多作為經歷過的人的意見。事後,他說這些意見與資料,幫了他很大的忙。
這讓我聽得很開心,讓我覺得幸好我有能力可以幫助到他。
書中有個印象深刻的故事,菲菲有一個叔叔,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曾在菲菲家落魄的時候出手幫忙,菲菲一直很想報答這位叔叔,所以她認真的讀書,畢業也找一份很好的工作,遇到任何困難的事情都自己解決,過年過節還送叔叔各種保養品。
反觀是他的弟弟,不用功讀書,甚至高中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任何大小事都去拜託叔叔幫忙,菲菲覺得弟弟一直去麻煩叔叔的做法非常的不成熟。
可是叔叔卻偏愛弟弟,時常與弟弟有互動、聊天,反而對這麼貼心的菲菲有距離。
弟弟的麻煩,讓叔叔有「被需要」的感覺。「被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很多人都透過被需要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人世間最好的關係永遠是彼此需要。
被需要,是對一個人能力的認可。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05年發佈的報告指出,在24個成員國中,日本是孤獨者最多的國家。
為什麼呢?
日本社會認為「給別人添麻煩」是對「他人造成危害」,為了不造成他人麻煩,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產生互動,造成內心的孤獨。
富蘭克林在議院發表演講時,曾被一位議員嚴重批評,富蘭克林非常想獲得這位議員的支持,在無意間打聽到議員有一套罕見的圖書,富蘭克林把握這次的機會,厚臉皮的向議員借書,在這之後,這位議員開始主動跟他打招呼,甚至表示任何時候都會願意為他效勞。
富蘭克林:「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這段故事非常的反直覺,我們認為喜歡一個人就會為他付出,以為付出多了,對方就會感動,現實卻是相反,你要對方喜歡上你,就要請他幫你的忙。人性都是越付出越愛,而不是越得到越愛。
這本書改觀我對「麻煩他人」的定義,我曾以為獨立自主是長大的表現,這本書卻說麻煩他人是互動的開始。
我的辦公室是在華廈的一樓,華廈並沒有警衛室,所以華廈裡的鄰居如果不在家,就沒辦法收包裹、信件,這時就會拜託我們幫他收一下包裹,當他回家就會先來一樓取包裹得時候我們也會多聊幾句,有時鄰居也會拿一些水果餅乾來給我們,如果沒有這樣的「麻煩」,就沒有這樣的互動。
書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的麻煩或許是對方此刻需要的互動,當麻煩別人時,就等於像別人敞開自己,讓別人有機會看到真實的你。」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的《過度努力》裡曾說:「當你不想麻煩別人的同時,反而讓你重要的人,沒有機會對你表現他的在意。有些時候,別人想要主動幫你、照顧你,不是因為你是個麻煩,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很在乎你,想幫你做些什麼。這就是愛的表現。」
從現在起,我們來好好的學怎樣利用「麻煩」來增加良好的人際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