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按常理步入了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從入門階段就開始學古文,這方面的投入,過去長期以來幾乎佔滿整個讀書學習時間,直到20世紀初,比例才有所降低。
這種「當代人永遠不成比例地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小部分可歸因於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科舉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係——因為考試會考 (๑•́ ₃ •̀๑)
把一套經典,也就是包括詩經、禮經、書經、春秋、四書等上古漢語時代的經典,跟讀書學習掛勾,這樣的排他傳統是從漢代初期的統治當局選任博士官、學官設置開始。戰國晚期的統治者,如秦始皇,所選任的博士官的領域還比較多元。而這樣做也使學生的學習要連帶綁定學習古文。
所謂一古還有一古古,漢代人自己是那麼古的古人,還會計較文古不古?還真的會。現代的學生覺得古文看起來很古代,漢代的讀書人在現代人眼中是古到不行的古人,但他們在他們的當代,也開始覺得有種叫「古文」的東西。
漢代的讀書人為了出人頭地拜師學習經學,不管今古文經,其實內容都是「古文」,都需要經過重重訓釋的過程才能理解,跟現代學生上國文課學古文,某個程度上是差不多的光景。
而當漢代的古人談論「古文」時,他們在談些什麼?